孔劉輝
在延安的“整風運動”中,王實味首當其沖,因《野百合花》等文而遭到大批判,被強扣上“反革命托派奸細分子”等彌天罪名,而其人其文在國統(tǒng)區(qū)一時廣為傳播則是國民黨相關新聞機構(gòu)和媒體借此來“宣傳”延安邊區(qū)的“黑暗”,以達其政治目的。王實味的冤獄和被處死的可悲結(jié)局,中共相關機構(gòu)及其領導人固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國民黨的大肆宣揚客觀上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942年3月13日,王實味在延安的《解放日報》《文藝》副刊發(fā)表雜文《野百合花》;6月20日《解放日報》第二版刊出《延安文藝界座談會通過關于托派王實味事件的決議》消息,短短3個月,王實味由延安中央研究院“特別研究員”成為人人唾棄的“托派”罪人,旋即又被羅織“反革命集團首領”等幾項罪名,成為“整風運動”中被批判、整肅的對象。此即“王實味事件”或“《野百合花》事件”。同時,這一事件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域也引起了相關媒體和輿論的關注,本文關注的是王實味及《野百合花》在國統(tǒng)區(qū)的傳播以及被國民黨“利用”的問題。
一
首先提到被“利用”的是當時批判文章:“《野百合花》已被反共分子利用,廣為宣傳,當作反共工具?!庇醒芯空咭罁?jù)所看到的檔案材料,認為“恰恰是范文瀾那篇批判文章及周文的批判文章才引起國民黨有關部門對王實味的注意,而其時已是在大規(guī)模地批判斗爭王實味結(jié)束之后的事了,談不上‘立刻,至于范文中所說王實味的文章被敵人利用不知所據(jù)為何”。該研究者還寫有《〈野百合花〉如何被國民黨利用》,仍就此而論,其立意在于披露“那些親自操刀上陣的作家們,是如何地顛倒黑白、翻云覆雨了”,表達“對王實味無限上綱、嚴加撻伐”的義憤。隨即有人對在王實味大批判中“預支證據(jù)”的說法提出了質(zhì)疑。也許是過于敏感了,其實,“利用”問題在批判王實味中,其利用價值及影響微乎其微,大批判和定“罪”所依恃的無非是捕風捉影、“無限上綱”的欲加之罪,而隨著《野百合花》在國統(tǒng)區(qū)的傳播日廣,最終對王實味的悲劇結(jié)局卻有重要影響。
抗戰(zhàn)時期,國、共雙方是因共御外侮的民族大義而再次走到一起的??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國民黨當局承認了共產(chǎn)黨和邊區(qū)政府的合法地位。但1941年初皖南事變后,雙方本來就脆弱而微妙的關系變得緊張起來,軍事摩擦與輿論宣傳的交鋒伴隨相生。實際上,國民黨當局從來沒有松懈過對延安的關注與“宣傳”,各種反共小冊子時有發(fā)行,筆者所見即有《速寫陜北九十九》、《陜北剪影》、《陜北輪廓畫》、《陜北鳥瞰》、《中共內(nèi)幕》等數(shù)十種。而伴隨“關注”的是對延安相關動態(tài)及時收集和評判。1942年2月1日,毛澤東在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作標志“整風運動”開始的《整頓黨風文風學風》的演說,不到一個月國民黨新聞機構(gòu)即有報道:“最近毛澤東在一個學校開學典禮席上發(fā)表了他的‘三風主義,即‘反對主觀主義,整頓學風;反對宗法主義,整頓黨風;反對八股主義,整頓文風。毛澤東自己就是一個‘八股主義者,他平日慣好玩弄名詞,制造口號。即如此次所發(fā)表的‘三風主義,根本也就是八股主義?!睆囊闹锌芍恼邔ρ葜v內(nèi)容是了解的,而毛的演講4月27日才公開發(fā)表于《解放日報》,重慶的《群眾》轉(zhuǎn)載是在一個多月之后,至于作者從何渠道獲悉不得而知,但至少說明,國民黨的情報部門和宣傳機構(gòu)對延安的動態(tài)是密切關注并有所反應的。中共黨報《解放日報》于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創(chuàng)刊,創(chuàng)刊號的醒目位置的《本報發(fā)行科啟事》說:“創(chuàng)刊伊始,籌備倉促,對發(fā)行事宜,尚未齊備,暫委托新華書店辦理,若蒙批售,來信請書‘延安新華書店轉(zhuǎn)解放日報發(fā)行科字樣,以免與該店業(yè)務混淆,訂閱者可逕向該店直接辦理手續(xù)?!边@說明在延安以外可郵購到《解放日報》,時雖國民黨對正面宣傳延安的相關報刊雜志的發(fā)行渠道有所干預,一般人難以看到,而其宣傳、情報等部門要看到該報,并不困難。在1942年3月5日的《中央周刊》一篇短論中,就引用了《解放日報》1941年12月22日,1942年1月20日的社論。該刊對延安的整風運動還陸續(xù)有相關的報道和評價。此外,國民黨獲取延安最新動態(tài)的另一渠道是在重慶發(fā)行、大量轉(zhuǎn)載過《解放日報》相關內(nèi)容的《新華日報》和《群眾》雜志。
再回到《野百合花》問題。應當說該文并沒有立即引起國民黨重視,也就是說國民黨宣傳部門并沒有立刻看到其在“宣傳”邊區(qū)方面的利用價值。筆者同意正是由于批判文章才引起了國民黨當局有關部門重視的觀點,但原因又不僅是范文瀾和周文的被轉(zhuǎn)載文章,而是《解放日報》等大量批判王實味的文章。首先,《群眾》批判王實味的文章一共有6篇:《論王實味同志的思想意識》、《從魯迅的雜文到王實味》、《延安中央研究院座談會反對王實味的斗爭日記》(即《斗爭日記》)、《從人性說到黨性———評王實味的人性論》、《王實味的托派面目被揭穿后》、《關于人性問題》。從日期上說,被經(jīng)常提及的《關于“野百合花”及其他———延安新文字獄真相》一書確實在范、周兩文轉(zhuǎn)載于《群眾》之后。但由“鄒正之編”的《野百合花》卻標明:“民國三十一年六月一日出版,民國三十一年八月一日再版?!睆某霭嫒掌谝约靶蜓浴督榻B〈野百合花〉》的編者落款“卅一、七、十”可以推斷該編者(或相關組織)應該在《群眾》轉(zhuǎn)載文章之前即已注意到《野百合花》及相關批判情況。其次,對延安動態(tài)極為關注的《中央周刊》,同樣對“《野百合花》事件”也沒有放在心上,直到7月下旬(也在《群眾》轉(zhuǎn)載之前),才注意到:“最近延安方面有一共產(chǎn)黨員叫王實味者不知共黨利害,真的批評起延安的一般情形來,他寫的《野百合花》一文,暴露了好些弱點。于是共黨干部惱羞成怒,斥王實味是‘小資產(chǎn)階級意識,風頭主義,思想意識已與反共頑固份子膠漆同化,一樣頑固,一樣黑暗。在思想上,他確是我們的敵人?!痹谶@篇不長的評論中,同時征引了王實味的《野百合花》,以及注明的出自《解放日報》(6月9日)的批判文章《論王實味同志的思想意識》、《繼〈讀《野百合花》有感〉之后》以及《“藝術家”的〈野百合花〉》。
到此時,《中央周刊》開始就《野百合花》和王實味做文章,連續(xù)對此事作了相關報道?!兑鞍俸匣ò冈斍椤芬晃南缔D(zhuǎn)載“盟利通訊社”報道(這說明在華的外國記者和媒體亦注意到了此事),“延安的文藝界并為了《野百合花》問題,開了三天座談會。據(jù)座談會主席丁玲報告:‘這會是對王實味思想作清算,同時對自己作嚴格的反省。做為將來到實際生活中和大眾團結(jié)在一起的準備。延安各報及文藝界,對《野百合花》的批判撻伐,方興未艾,但是看不見王實味的名字來解說他著書的動機,并且聽說他好久不到他服務的機關工作了”。該報道大致反映了實際情況,只是顯然對延安方面批判王實味的力度和實際影響估計不足。實際上,僅王所在單位中央研究院從5月27日到6月11日即召開十多次座談會。丁玲在6月11日的總結(jié)會發(fā)過言,而其中6月8日的座談會有“來自70個單位”的“一千多個旁聽者”,甚至會址也由室內(nèi)移到操場,這其中王實味本人只出席了6月4日上午的座談會,確痛遭“撻伐”并無反駁或解釋的機會。稍后《中央周刊》又拋出了由三個部分組成的“本刊特輯”:《延安野百合花事件面面觀》———編者按、《野百合花》全文以及范文瀾的《在野百合花問題上證明王實味同志是我們的思想敵人》(即《論王實味同志的思想意識》第四節(jié))。按語全文如下:
轟動延安的野百合花事件,本刊曾略有報導。茲有友人轉(zhuǎn)贈《野百合花》全文共五節(jié),同時在最新一期《群眾》上看到范文瀾先生《論王實味同志的思想意識》一文,因得窺野百合花事件之全貌。為使讀者亦能共賞此項傳頌一時之文件,用特轉(zhuǎn)載其全文?!兑鞍俸匣ā纷髡咄鯇嵨断壬瓰檠影病醒胙芯吭焊呒壯芯繂T,著述甚富,文名甚噪,該文曾載延安《解放日報》,因此而引起之紛擾,迄今尚未平息,共黨已判定王為‘托派而加以懲誡。范先生據(jù)聞系延安‘中央研究院院長,本刊所載一文,系取全文之第四節(jié)。兩文原載共黨機關報,本刊不欲有所評論,請讀者自定其是非曲折可也。
王實味在1937年赴延安之前,即創(chuàng)作、翻譯不少文學作品,1938年經(jīng)院長張聞天親自挑選調(diào)至中央研究院任“特別研究員”,“曾為黨翻譯過一二百萬字的書”,確實算得上“著述頗豐”,說“文名甚噪”雖有點言過其實,但也大致說得通;所轉(zhuǎn)載文章,則未作任何篡改或歪曲,與原文一致,而在“編輯小言”欄中還寫道:“友人以《野百合花》的原文相贈,我們看了很感興趣,不敢自秘,俾本刊讀者得同賞妙文,所以把全文刊發(fā)出來,《中央周刊》轉(zhuǎn)載共黨機關報(延安解放日報)的文章尚以此為第一次。”無需多言,作為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刊物,此舉無非是用子之矛,攻子之盾,以此來貶損延安形象。種種跡象表明:溫濟澤的回憶“有些刊物還出了專號,標題為《從〈野百合花〉中看到延安之黑暗》,以此作為惡毒攻擊中國共產(chǎn)黨和陜甘寧邊區(qū)的宣傳材料”,應當即指此。首先,“特輯”也符合溫濟澤所言的“專號”,其用意也符合“惡毒攻擊”。再者,延安方面也對《中央周刊》的報道作出了回應,上文提到的《王實味的托派面目被揭穿后》一文即是專門針對《中央周刊》轉(zhuǎn)載“盟利通訊社”的《野百合花案詳情》的反批評,這表明國民黨刊物的宣傳“利用”也引起了中共有關方面的注意,而溫濟澤是有可能已讀到《中央周刊》對王實味事件的報道,雖題目略有偏差,但基本精神還是一致的。而《中央周刊》真正對事件發(fā)表意見的是稍后的《野百合花事件答客問》,該文通過問答形式就王實味個人、《野百合花》以及“整風”背景作了相應的評論和猜度。該文目的同樣是在“利用”其“攻擊”延安,并顯然做過較充分的準備,其觀點也略有深度。比如說王實味“是一位‘文化人,從前在北平的時候,常為《世界日報》副刊寫小說,筆名有時叫做‘實味,有時叫做‘橄欖,文名與沈從文、胡也頻不相上下,劉半農(nóng)很稱贊他,加入共產(chǎn)黨的時間……總在1926年左右。曾為中國共產(chǎn)黨翻譯過一二百萬字的書,現(xiàn)任延安中央研究院特別研究員”。此外,對王實味的寫作動機和個人性格的看法亦值得引述:“《野百合花》的產(chǎn)生,是延安青年不滿現(xiàn)實的共鳴,王實味不過作了這種‘共鳴的紀錄而已,決無存心破壞中共的動機。第二、王實味是文人,文人不免有點兒書生習氣,書生愛說老實話。他以為‘整頓三風的口號,也許是真要自我批評一番,就大膽寫出《野百合花》,希望引起黨中人注意。后來的結(jié)果,當然不是王實味所能預料。同時,他以魯迅自況,也是書生習氣的充分表現(xiàn)……‘寂寞的心,只好向它們的文藝大師———魯迅,尋求一點安慰。”這些話似乎有點歪打正著的味道,但卻相當程度上反映了實情,更令人驚訝的是,該文結(jié)尾還分析事件背后的“隱情”:“《野百合花》事件不是偶然的,簡單的,一定別有其政治背景?!敝链?《中央周刊》關于“《野百合花》事件”報道告一段落,而該刊下一個與中共延安有直接關系的“特輯”是一年后的“第三國際”解散。
二
實際上,在重慶《中央周刊》刊出《野百合花》以及《關于“野百合花”及其他———延安新文字獄真相》印行之前,另一國統(tǒng)區(qū)已經(jīng)刊出了全文。這家刊物叫《民族文化》,發(fā)行地在廣東曲江,系由國民黨黨部廣東省文化運動委員會編輯出版的月刊,《野百合花》以“延安文獻”為標識刊于該刊的第2卷第7期,全文照錄,署王實味名。在刊物的“讀者?作者?編者”欄有簡短介紹:“末了的兩篇,除了一篇續(xù)稿,便是一篇雜文,這即是延安文獻的《野百合花》。延安的作品原是難得在本刊上見到的。只因為這是在延安里發(fā)出的正義呼聲,我們該使他得到更大的同情。所以也轉(zhuǎn)載過來。”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附加說明??偟恼f來,這兩家刊物對事件的關注說明了國民黨當局有關機構(gòu)對延安動態(tài)的密切關注,其轉(zhuǎn)載文章、發(fā)表評論別有深意,即把《野百合花》當作“鏡子”,照出了“延安的陰氣森森,沒有自由,更沒有‘愛和熱”,青年們在“‘丑惡‘黑暗的氣氛之下,充滿著失望而且‘陷于瘋狂了”,“領導者,在那里盡情‘享受”且“十分專制,也十分諱疾忌醫(yī)”的“自欺欺人”。還推斷“中共內(nèi)部,必然發(fā)生過裂痕甚至相當嚴重的斗爭”。這當然可以說是“惡毒攻擊”,但其內(nèi)容大體上還是客觀的,并沒有肆意地添油加醋。這從《群眾》的那篇反批評文章《王實味的托派面目被揭穿后》中可以看出,該文針對的僅僅是《中央周刊》轉(zhuǎn)載“盟利通訊社”的消息,而對已經(jīng)刊出其他相關報道卻不置一詞,只在王實味及其作品上來做“批判”文章,這固然有不愿惹惱《中央周刊》這樣由蔣介石親自過問的黨刊,而遵循“有理有利有節(jié)”的斗爭策略的考慮,同時,恐怕也是那些報道評論大體上符合實際,無從反駁。
離延安不遠的西安(國統(tǒng)區(qū)通往延安的最重要通道)也對此事作出了反應。首先是1942年11月18、19日西安的《青年日報》上連載了《野百合花》,繼之有發(fā)表在《文化導報》上的評論文章《我讀完了〈野百合花〉》。作者在讀過“兩遍”《野百合花》后寫道:“在我心頭引起了清晰的回憶,在這回憶里更包含著無限的痛楚與無限的同情,更生出無限的忿恨”,“眼前就立刻浮現(xiàn)出幾副殘忍與痛苦的畫面。有許多青年,坦白純潔,熱情好奇,受了欺騙與愚弄”,這“是落在中華民族的青年兒女們頭上的一幕萬分殘酷的悲劇”。并認為延安的青年“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不是麻木不仁便是瘋狂”。最后作者也敏感地覺察到:“從這篇短文里,可以知道中共的內(nèi)部,已是存在著程度頗深的動蕩與不安。這種動蕩與不安的爆發(fā),《野百合花》事件只是一點星星之火而已……無怪毛澤東要銳意整頓三風?!痹撐募兇馐蔷臀亩?沒有提到任何批判王實味的相關情況,而其讀的也是轉(zhuǎn)載的文章,可能系因作者當時正在“勞動營”里接受“感化”,是不大可能讀到接觸到延安報刊的。文章中有夸張造作、刻意為文的成見,但大體還是直覺的觀感。盡管如此,但換個角度看,這種“宣傳”在客觀上就更加坐實了王實味的“罪行”,只是不知道延安方面是否看到此文,而就當此文發(fā)表的時候,作者并不知王實味此時已經(jīng)被開除黨籍,頭上已經(jīng)扣上了“托派分子”、“反黨集團首領”等數(shù)頂帽子,其本人已經(jīng)處于被隔離狀態(tài)了。次年4月,王在所謂“搶救運動”中被逮捕,關押于棗園后溝的中社部看守所,一關就是4年。
在民族危亡、大敵當前之際,國民黨把槍口對準新四軍,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受到了輿論的普遍譴責。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由延安流傳出來《野百合花》批判也就成了他們胡亂抓住的拯救輿論導向的稻草。那兩本根本沒有標明出版地的宣傳冊子,顯然出自國民黨專門的“宣傳機構(gòu)”,他們也就此做足了成色,聲稱“《野百合花》,是寫著一位中共黨員———當然就是王實味先生自己———為了追求光明而踏進延安,在那里所聽到的,看到的,身受到的,卻意想不到的苦難與挫折。殘酷的現(xiàn)實粉碎了理想中天堂的幻想,感到了寂寞凄涼,壓不住心頭沸騰熱血,用了委婉曲折的筆調(diào),苦心寫了這四篇《野百合花》的雜文來……編者起初以為王實味先生大膽底暴露延安的黑暗面,覺出了一般青年內(nèi)心的苦悶,要求大家自我批評……應該是一個大大的功臣,可是……正相反,王實味先生卻獲得了‘托派的天大的罪名”,“在這件事上,使我深深感到,今日之延安,是否只允許奴性人物的存在,是否定了人性人物底生存權(quán)利?我希望全國的青年們,不僅是愛好文藝的青年們,大家都注意這件事的發(fā)展,因為王實味的野百合花的問題,在延安還在展開著,并未告一段落;并且大家卻應該參加這個問題的討論研究,因為這并不是王實味個人的問題啊!”并冠之以“新型文字獄”事件。很顯然,國民黨當局眾多機構(gòu),對王實味事件傾注如此心力,雖然大多都表示如有的評論所說是出于為王實味“報不平的沖動”,為其不平遭遇而呼吁,但本質(zhì)上無疑都是為有利于自身的輿論在造勢。
但“《野百合花》事件”的余波仍未平息。一是1944年3月的西安傳出紀念王實味等“活人追悼會”的鬧劇。二是1944年6月9日,“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一行21人經(jīng)由南泥灣到達延安,在延安及周邊地區(qū)進行了長達43天(其中在延安34天)的參觀訪問,期間曾有記者見到王實味。被當作公正宣傳延安狀況的是《新民報》記者趙超構(gòu)的《延安一月》,該著記錄王實味一節(jié),研究者已作全文引錄,此不重復。讓筆者感興趣的是同到延安采訪的張文伯的文章,蓋因張在對延安報道中曾幾次提到王實味及《野百合花》。首先是1944年8月5日張文伯在國民黨當局的中央廣播電臺做了題為《延安觀感》廣播演講,其中說道:“‘延安缺乏社會生活,這句話是延安文化人蕭軍在文化座談會上講的。《解放日報》副刊上,卻否認此點。里面說:‘延安的社會生活頂多彩,頂活躍,集體生產(chǎn)和學習,特別是色彩繽紛的各種各樣的晚會,都是大后方所沒有所不能有的富有生氣的群眾性社會生活。由此想起王實味的《野百合花》里,也有‘歌囀玉堂春,舞迥金蓮步這一類語句,但也因此而興起了一場‘文字之獄,終于被戴上一頂‘托派的帽子?!边M而指出延安生活以服從為準則,“中共的指導原理,是反人性論,反自由主義論”,而文人“正在‘改變中,無‘用文之地”。張文伯還有《陜北紀行》、《延安歸來答客問》等書印行,多次提到王實味。比如把其作為延安“反民主自由的例子”:“自從王實味《野百合花》一案被批判了清算了以后,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平等主義,一串的主義乃至于‘人性,在延安都成為禁物。文化人自心靈以致面部的神經(jīng)都麻木了。一句話不對,便會犯了禁條而受批判,不至于自己把自己否定了不止?!苯又终f“《野百合花》里曾論及‘平均主義等級制度”,并幾乎引述了該文第四節(jié)“平均主義與等級制度”全文,又評論說:“王實味果真被‘批判了,但他所批判的等級制度,卻依然存在。因此一般‘非干部小廚房階級,其生活之痛苦與沉悶是不待言的?!痹凇靶念^的苦悶”一節(jié)再次說,“例如王實味的《野百合花》,掀起一重文字之獄,其本人批判為‘托派”,以此來說明延安的文化人和青年“束縛在小天地,沒有自由”的苦悶。張文伯其時為《中央日報》主筆和《中央周刊》主編,在國民黨輿論宣傳方面影響不小,其《延安歸來答客問》8個月內(nèi)就再版兩次?!啊兑鞍俸匣ā肥录弊匀灰簿透诟蠓秶鷥?nèi)傳播,這在延安方面看來,王實味無形中又罪加一等了,似乎也意味著他必將遭沉埋的噩運。
在1942年延安的“文學之春”中,王實味只是搭上了末班順風車,正如論者所言,“王實味沒有趕上潮頭,卻意外地被顛上了浪峰”。與丁玲等人相比,王實味也根本“算不得主導潮流的人物”,卻因《野百合花》等深具批判性的雜文得咎冤獄,甚至于最終殞命,這似乎印證了當時一位文學理論家令人迷惑的讖語:“假如莫利哀復活”,“那么,剩給他的,就只有兩條路:一是裝糊涂,二是重新死去”。似乎也不必驚異和費解主導潮流的丁玲等人在當時能涉險過關,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
毛澤東決定拿王實味開刀,挑選在當時社會知名度不甚高的他作斗爭靶子,而有意放過了和王實味有相同思想的知名女作家丁玲,是基于一種深謀遠慮的考量:若在延安打擊1936年底就投奔陜北的《莎菲女士的日記》的作者丁玲,勢必將在國統(tǒng)區(qū)文化教育界和青年學生中引起極大震動;而清洗王實味,則猶如下一場‘毛毛雨,最多地皮濕一層,稍刻就會蹤影全無,不致嚴重削弱國統(tǒng)區(qū)左翼文化人和青年學生對延安的向心力……毛澤東的策略果真獲得了成功:雖然國民黨當局圍繞王實味事件出版了小冊子,王實味的命運也曾引起國統(tǒng)區(qū)一些文化人的關注,但是王實味的名氣畢竟不很大,而國統(tǒng)區(qū)的嚴重腐敗使更多的人把國民黨在王實味事件上的反應視為是老生常談的‘反共八股而不予置理,———王實味終于被歷史塵封了。
而令人玩味的是,幾十年過去了,王實味事件仍然沒有徹底淡出人們的視野,如有親歷者在其新近的書中說:“當時大家看了以后(按:指《野百合花》),從內(nèi)容到形式(文字技巧),都非常佩服,對一些人發(fā)表的批評文章還頗不以為然……我們這些學員們,幾乎眾口一詞地同意王實味的觀點?!睂ψ陨隙碌呐u“大家一時轉(zhuǎn)不過彎來”,而“那時的批判,有的是真的,也有的是假的,是為了表示劃清界限;還有半真半假的”。
如果同意王實味是“受了五四民主和科學精神的影響,滿懷烏托邦社會改造的理想,轉(zhuǎn)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從而投身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那一代左翼知識分子的突出代表”的話,就只能感嘆作為追求理想和自由的知識分子的王實味在延安的整風運動和國民黨的利用中均扮演了讓后人哭笑不得的悲劇角色。個性狷狂不羈的他偶然性、戲劇性地成了黨團派系之間斗爭的玩偶和犧牲品:一方面是捕風捉影、深文周納、冷酷無情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而另一方面的打抱不平、呼喚“正義”、引以為同道,又何嘗不是為己所用麻木不仁的妄稱兄弟、繆托知己呢?這似乎表明,歷史的洪流注定是以犧牲個人為代價的。
(選自《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