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天
摘要:在中國城市化過程中,城市綠地建設不斷地建構著新的城市空間,塑造著新的城市文化。本文以上海寶山區(qū)虎林苑綠地建設為例,解讀城市綠地的社會文化功能,發(fā)現其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城市社區(qū)重構的設想。
關鍵詞:虎林苑;吸納;平等化;城市社區(qū)重構
幾年前,我們與百花研究會的朋友一起訪問上海寶山區(qū)泗塘街道富豪居委會,臨窗遠眺,一片正在建設中的綠地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如果說城市化的過程就是城市不斷地占有新的土地并使之成為城市社會空間的過程,那么,觀察綠地的建設以及被占有的過程,恰恰可能為我們理解中國的城市化提供全新的啟迪。如果說綠地的建設可能緩解過分擁擠的城市壓力,從而推動城市社區(qū)的發(fā)展,那么,認真觀察綠地上的人的活動,可能有助于城市社區(qū)重構體系的進一步形成。
后來,我們走訪了寶山區(qū)的有關單位,了解了綠地的建設情況,并先后完成了10多篇觀察報告。本文是在上述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完成的。
一、虎林苑:一片城市綠地的產生
虎林園東起西泗塘河,西至虎林路,南起已建成的居民住宅呼瑪一村,北止呼蘭路,總面積約37742平方米,是由上海市吳淞工業(yè)區(qū)整治辦出資1081萬元建成的集綠化、景觀、休閑、健身于一體的社區(qū)公園。
這片狹長的綠地,原來是上海市化工局為吳淞化工總廠(現更名為上海中遠化工有限公司)辟建TDI工程的安全隔離帶(綠化苗圃)用地。2000年,上海市出臺環(huán)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泗塘街道通過聯系寶山區(qū)政府和吳淞工業(yè)區(qū)整治辦進行協調,最終達成協議,將這里辟建為單純的綠化防護綠地,突出綠地的隔離、防護、凈化功能。后來由于泅塘街道提議,考慮到周圍方圓數里沒有一塊大型的綠地和活動場所,決定由市綠化局另外出資150萬,增加一系列配套設施,加強綠地的休閑娛樂功能,將其建設成為一塊綜合性開放式綠地。配套設施包括花架、方亭、八角亭、膜亭、遛鳥林、兒童游樂場、文化走廊、櫸樹廣場、健身苑、下沉式廣場等。整個項目于2004年3月開始實施,由寶山區(qū)綠化局負責實施建造,經過一年建設,于2005年竣工,2005年5月1日,虎林園正式對泗塘街道居民開放。
至此,泗塘街道終于有了一塊屬于自己的大型公共綠地。它的出現,是對居民訴求的響應,無疑給社區(qū)居民特別是社區(qū)內的老人,帶來了一些新的元素和精神。
二、虎林苑的吸納效應
虎林園三面環(huán)繞著居民小區(qū),由放鳥區(qū)、健身區(qū)、休息區(qū)、干人文化廣場等功能區(qū)構成。林立的喬木、灌木、開闊的草坪、起伏的地勢、石板鋪就的道路、供人休憩的涼亭、寬敞得可以進行文藝演出和文化展示的圓形廣場以及具有現代氣息的白帆式遮陰帳篷等,使整個園林布局顯得錯落有致。
我們在虎林苑訪問時,一位老年人對我們說:“綠地很需要的,附近居民都比較喜歡?!边@塊綠地就像一塊綠色的磁鐵,對周圍的居民產生了很強的吸引力。我們在這里觀察發(fā)現,即使在秋冬季節(jié),僅早晨鍛煉的也有近百人,全天的人流量有好幾百。據當地人介紹,夏季來此活動的人更加多,不僅有鍛煉身體的,還有跳舞的,尤其是夜晚,會吸引很多年輕人來此,人數多達200。同時,在互聯網的bbs上面也有一些相關的帖子,顯示了周圍居民對這個園林的好感和好奇。例如其中一個題為“虎林路東的綠地不錯”的帖子就說道:
“樹很多,許多已經發(fā)芽。健身器材也多,還有幾個亭子。這個綠地建得不錯,10年后樹長大了,生態(tài)效果就顯示出來了?!?/p>
接著便有跟帖。
“是的,若河對面的煙囪不再熏人就更好了。”
虎林苑創(chuàng)造了一個迥然不同于工人新村或新式小區(qū)的城市綠洲,從而為忙碌不息的城市居民提供了一片新鮮的生活空間。
虎林苑吸納著來自附近的居民們。根據Cho的研究,他利用“引力模式”(gravity model)計算都市公園區(qū)位效率(locatlon efficlency),并發(fā)現公園的區(qū)位易達性較公園大小更能吸引使用者。我們先考察虎林苑的“易達性”?;⒘衷返臇|面分布著泗塘四村、泗塘一村、呼瑪一村等七八十年代的居民小區(qū),南面是新的商品房宮浩花園,數條公交線路經過這里,對于居住在這些小區(qū)中的居民來說,步行幾分鐘就可以到達虎林苑。當然,“易達性”不僅僅指路程的遠近,還應當包含“容易進入”?;⒘衷肥且黄_放的綠地,沒有圍墻,沒有欄桿,沒有守門人,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都可以隨便進出。虎林苑的“易達性”顯而易見。
“易達性”是綠地可能吸引居民的重要條件,但是,單單“易達”還不行。在我們生活的小區(qū)附近常常有一些小的飲食店,路近且有服務員迎客,但就是門可羅雀,最后有的還不得不倒閉。綠地的“人氣”來自于她所有的“吸納效應”,那么,是哪些因素把居民們吸納到了虎林苑呢?
首先是綠地環(huán)境。一些到虎林苑去考察的研究生認為,那里的環(huán)境不好,特別是附近的一家工廠的煙囪會冒出難聞的煙,有害身體。但是,泗塘地區(qū)的居民們并不這樣想。他們知道煙囪里的煙有礙健康,也清楚虎林苑里有狗屎,但比較而言,虎林苑卻是這一帶環(huán)境最好的地方。
其次,虎林苑有許多健身設備都不收費,這對于居住在這里的許多低收入家庭有很大的吸引力。我們在虎林苑調查時遇到一位居民,他帶著小孩在健身器材上玩,他告訴我們,以前他帶小孩去泗塘公園玩,但是,那里小朋友玩的部分器具要收錢,有的器具玩一下,要收4到6元不等,一個小孩可能會化掉20多元,他們收入低,這是一筆很大的開支?;⒘衷方ǔ梢院?,他就一直帶小孩到這里來了。
其三,虎林苑空曠的天空引未了放風箏的居民。一位居民住在閘北區(qū)彭浦一村,離虎林苑足有3.7公里,他經常來虎林苑放風箏,他說,“附近的幾個公園上空都有電線,唯有這里空空蕩蕩,適合放風箏。我路雖遠,卻經常來?!?/p>
最后,我們注意到,虎林綠地不僅僅是綠地,還被分成了可以從事各種不同健身活動的功能區(qū),這些不同的功能區(qū)恰恰以其特定的功能吸引著想從事特定健身活動的居民。這里健身項目有,跑步、放風箏、空竹、羽毛球、拐棍操、跳舞等?;⒘衷防镞€有很多“散客”,他們在竹林后面,專心致志地打著太極拳,舞著劍;在彎彎的小道上,有2個人遛著狗,悠閑地散步;另有1 O來個人,或散步,或坐在椅子上聊天,或在觀看其他人鍛煉……
三、身份的平等化
人構建著社會空間,社會空間同時也影響塑造著人的行為,因此,人的行為與社會空間的關系是辯證的,是在實踐中不斷展開的一個發(fā)展過程。社會空間的本質屬性恰恰是社會的,不同的社會空間以其不同的主題性不斷地提示、約束、誘導、規(guī)范甚至限制我們的角色扮演以及與此相關的行為方式。
觀察虎林綠地,給人最深刻的或者最直接的印象是,幾乎所有的人都很悠閑:無論是跳著扇子舞的婦女,打著太極拳的老人,放著風箏的中年男子,遛著狗的少婦,還是天真爛漫的孩子,都在這片綠地上自由舒展地活動著。這里沒有商場的緊張、職場的角逐、權力場的無奈,這里的主旋律是休閑。一位研究人員這樣說到綠地中的休閑“他們所做的事情,用一句直白的話說,就是——
玩耍,或者在鍛煉身體中玩耍。鍛煉和玩是統一的,它們以娛樂休閑的方式表現出來。”“在深層次上,我們可以說是城市休閑文化催生了以城市綠地為休閑娛樂場所的新的生活空間,使得城市空間不僅在地理上而且在文化上不斷地擴大?!薄坝捎谛蓍e文化在城市居民觀念中扎下了根,這種觀念當然會強有力地影響自然空間向城市綠地空間的轉換。以虎林綠地為代表的廣場文化的誕生,是人們渴望人性復歸的必然結果?!薄叭诵詮蜌w”是什么?是去掉世俗的等級界限,是實現人與人的平等化。
虎林苑成為人們的“共享空間”,而空間的共享性又衍化出一些共享的行為準則。我們首先看一看人們對于健身器材的使用,這里的規(guī)則是:先來后到,后到的人要么等,要么使用別的器材,如果某一器材比較“熱門”,前一位使用時間較長,后面想用的人就會問:“能讓我練一會兒嗎?”
另一個潛規(guī)則便是要對器材好好利用,一位研究人員這樣記錄了她的觀察經驗:“在像虎林這樣的休閑綠地,人們脫下平日著裝的同時,也脫去了社會階層差別的外衣,就人們的行為舉止,你無法看出誰是領導誰是下屬,誰是工人誰是辦公室職員,甚至連自然的特征——年齡,也不能造成人群中的等級差別。總之,在虎林綠地,無論什么樣的人,在其交往互動的過程中,都自覺遵循著最大化的平等與尊重?!?/p>
四、城市社區(qū)重構
虎林苑所在的地塊原來是一塊“荒地”,沒有建筑物,只有凌亂的垃圾:沒有居民,只有幾塊破板當屋的拾荒者?;⒘衷钒选盎牡亍弊兂闪恕熬G洲”,在一片城市水泥建筑物林立的土地上,以其誘人的綠色把附近的居民“拉”出家庭的私人空間,“拉”出各自的小區(qū),“拉”到這片公共綠地上。隨著時間的推移,城市社區(qū)就在這片公共的空間中重構。
其一,聚集。社區(qū)的基本條件是一定數量的人的聚集,下面的一段對話讓我們清楚看到虎林苑居民聚集的情況。
問:一般都是些什么人在這里啊?
答:哦,什么人都有,年輕的、年老的,還有小孩,不過主要還是老年人……
問:那他們一般都在這里干嗎啊?
答:干什么的都有,遛狗的、遛鳥的、放風箏的、打拳的、跳舞的、跑步的、散步的、還有談戀愛的……
問:一般都是什么時間段人比較多?
答:早上五點多就有人來了,到七點左右的時候人最多,那時候跑步的人中青年不少,也有一些小姑娘到七點半以后年輕人就少了,他們要上班。七點半以后就剩下老頭老太太,他們退休了沒事干……
其二,交流?;⒘衷纷尵用駛儠郏瑫蹌?chuàng)造了良好的交流機會。一位老人老伴已去世,兒子在市區(qū)工作,也不?;貋砜此?,他告訴我們,他來這兒和別的老人一起鍛煉身體,聊聊天,說說話,
“自己平時一個人也怪寂寞的?!彼€告訴我們,現在常常和他聊天,與他一起鍛煉的都是街坊鄰居,住的都不太遠。2005年12月8日,一位傳媒專業(yè)的博士生在虎林綠地考察時專門“偷聽”了人們的交流,結果發(fā)現,人們在公共空間中的交流是頻繁的,交流的深度是有限的,交流的內容主要是“分享經驗”與“指導意見”。他說,在虎林苑的各個活動群體中,交流經驗是他們溝通的最主要內容,比如,如何使風箏很快飛起來、如何跳舞、如何使小狗不生病、如何養(yǎng)生等,幾乎是他們周而復始每天進行的話題。另一方面,任何一種活動總是不斷地有退出者和新加入者,同時還有一些鐵桿的“隊員”。對于新加入者來說,“鐵桿隊員”總是會對“新隊員”諄諄教誨,而新進入者也正要借這些活動以提高自身的水平。于是“應該……”“不應該……”“怎么能這樣……”“只有這樣才能……”等帶有訓導語氣的詞匯頻繁地為人們所使用,“把腳抬高”“把繩子拉起來”“快些…”等祈使語句總是不絕于耳。
其三,熟知。聚在一起的居民相互交流,日復一日,大家就稔熟了,于是,虎林苑成了“熟人社會”。下面的一個對話讓我們體察到虎林苑中人們相互“稔熟”的情況。
問:你們是一個小區(qū)的嗎?否則怎么會那么熟悉。
答:不是一個小區(qū)的,我們三個是三個小區(qū)的,就因為早鍛煉認識的。
在虎林苑中,許多人常來鍛煉,久而久之,鍛煉的人群形成了相對固定的社會結構——一種每一個人都熟知的社會結構,以至于假如某一天某人沒有出現,其他的人會覺得缺了點什么。一個中年婦女告訴我們說,從前,總有一個孤僻的老人每天都在跑道上散步,也不與身邊的人說話。她與幾個朋友對于老人的怪異行為往往指手畫腳地猜測。但是,“最近很少見老人的行蹤。她們反而有些不習慣了,甚至有點擔心……”
其四,認同?;⒘衷烽_放的時間并不長,但是,不少居民已經高度認同了虎林苑,把虎林苑看成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其五,組合。在虎林苑,不少人在一起或打太極拳,或跳舞,或舞劍,或做健身器,他們幾乎每一天都在同一個地方活動,時間長了,這塊地方就是他們這一群人的領地,而活動的內容則成了他們賴以維系的依托?;⒘衷防镉谑浅霈F了一個個群體,盡管彼此的關系已十分融洽,但是,群體內與外的界限是不清楚的,群體本身也呈現出不定型的狀態(tài)。同時,虎林苑里也出現了一些比較正式的群體。我們在調查時發(fā)現,有一個舞蹈群體,她們的成員以藍色的小手套作為標志,這在園內已人所共知。
五、重構著的城市社區(qū)
虎林苑開放不到一年,虎林苑社區(qū)尚在建構的過程中,社區(qū)文化尚在形成的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還屬于淺關系。然而,我們在虎林苑已經能夠體察到一種到處彌漫著的文化美德。虎林苑作為一個鑲嵌于城市小區(qū)中供人們休閑、健身、娛樂的綠地所具有的精神凈化作用更是發(fā)人深省的。一塊綠地,一座城市花園,一個公共空間,提示著一種精神,暗示著一種行為,甚至內含著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既約束、引導、啟示著人,又通過人的行為表達出來。我們從虎林苑中可以體察到平等、尊重、互助、友愛、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等這些文化美德。一位研究生在考察了虎林苑以后深深地為這里的文化所感染,她寫道:通常意義上的人是一種帶有濃重的競爭色彩的“社會角色”,也就造就了現代社會人與人交往中的功利和冷漠。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虎林綠地休閑的人們的感情表現得非常充分。他們中大部分人是輕松而愉快的?;蚴菐兹私Y伴而來,或是騎車前來;到達后,精神抖擻與各自所屬的小團體會合,或者一個人靜靜享受早上的時光,然后心滿意足地離開。“虎林綠地”中的人們,撕下了他們在其他公共空間中戴著的“陌生人的面具”,以友好的態(tài)度對待周圍的人群。
我們還可以從虎林苑的工作人員中看到這里的文化美德。這里有三名清潔工,她們來自河南農村,月薪500,租房住在附近。她們的住房只是在污染嚴重的河旁邊搭建的一個矮小平房,窄、黑、無窗。項是用各種廢棄材料蓋的,不僅漏雨還透風。一張舊木桌,一個吊著的燈泡,一張不大的床,三人共睡。讓前去訪問的研究生吃驚和納悶的是,除了抱怨工資較低以外,她們并沒有表現出對目前環(huán)境的極度不滿。當得知這個“值班室”的電費由她們所屬公司負責且沒有明確限額后,研究生建議她們買一些電熱的取暖器。她們竟然拒絕了我們的建議,說“這樣不好”。工作環(huán)境是艱
苦的,但是,虎林苑的花草樹木給她們帶來了好心情,她們也盡力維護好虎林苑。一位研究生說:“我留心觀察了其中一個清潔工在打掃完畢之后健身的過程,她的動作舒緩,連同表情透露出了內心的平靜和愉快?!?/p>
虎林苑的主題是健身,人們在健身時也在演示、在比較。我們在虎林苑中時時感受到人們在比較中進行著評價,而在評價中,人與人的關系在變化,群體內部的結構在變化,甚至人們的心情也在變化。一位原籃球教練因其體力與協調的動作備受稱贊,他很快成為人們的老師,自然滿臉春風。一位原部隊文工隊員現在是一個健身群體的頭頭,她領導的團體是虎林苑中最正規(guī)的團體。
虎林苑是城市的公共綠地,虎林苑所需要的文化精神是公共的、共享的與利他的,如果說有什么“文化缺失”,那是指公共文化精神的缺失。
文化缺失在虎林苑的另一種表現方式是“領地分割”?;⒘志G地基本上被一群群人分割成一塊塊:舞蹈區(qū)(臺階平臺上)、小廣場(臺階下的半圓形場地)、器械健身區(qū)、跑步區(qū)(園內水泥道)、零散活動區(qū)、羽毛球區(qū)(園中間橫七豎八的小路里)、放風箏區(qū)(小廣場上,時間錯開)和休息聊天區(qū)(公園深處的亭子)。各區(qū)沒有標記牌,完全是公園的??蛡冏杂蛇x擇的結果,日久天長成為慣例,于是各人便有了自己的“勢力范圍”。各區(qū)域中的人相互熟知,如果遇到外人,人們會報之以冷漠。
六、文化倡導:在綠地中我們可以做什么?
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中,一片綠地給人帶來溫馨,給人帶來舒心?;⒘志G地建成以后,盡管東面的工廠仍然冒著白煙,但附近居民的對綠地的贊美超出了我們的預料,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了綠地本身所具有的“社會功能”:在一個等級分明的社會中,“平等化”是建構和諧社會的基礎!
然而,當人們把一片綠地建構成一個社會空間的時候,也有意無意地帶進了外部社會的一些不盡如人意的東西。因此,在綠地中,我們可以有所看作為,可以進行文化倡導。
其一,文化符號的創(chuàng)設。文化符號建構著人們的生活空間,文化符號的導向性規(guī)范著人們的行為。在虎林綠地中,時常見到這樣一些宣傳,“聞笛莫折柳,聽歌休采花”、“花草喜人,手上留情”等等,但是,缺乏有關人與人和諧的文化符號。在這方面可以做一些有益的設計。
其二,文化活動的推介。目前,虎林綠地的活動基本上都是自發(fā)的,為了更好地提升綠地的文化品質,可以精心設計一些活動,以豐富廣大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其三,文化領袖的培養(yǎng)。綠地中已經出現了一批自發(fā)的“領袖”人物,我們應當充分意識到他們對于綠地的巨大影響,因此,可以通過一定方式培訓他們,使她們真正成為綠地中弘揚文化美德的骨干。
其四,文化美德的弘揚。文化倡導的核心是弘揚文化美德,唯有當文化美德成為綠地參與者們的行為準則的時候,虎林綠地才可能真正成為一個和諧的社區(qū)。
(責任編輯:周蜀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