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面對國內(nèi)抗日救亡運動浪潮的沖擊和國民黨內(nèi)派系斗爭的傾軋,蔣介石感到自己的統(tǒng)治岌岌可危。但他當時所苦思焦慮的,并不是怎樣去抗日,而是怎樣更嚴密地加強其統(tǒng)治機器,進一步鞏固他的獨裁地位。
11月初的一天,蔣介石召集賀衷寒、康澤、桂永清、蕭贊譽、周復、滕杰等黃埔學生開會,他嘆中雜罵、罵中雜嘆地說:“我的好學生都死了!你們這些又不中用。現(xiàn)在時局艱難,我們的革命就要失敗了……”
蔣介石的獨角戲唱罷,會也就沒頭沒腦地散了。不過聽“訓”的人都明白蔣的脾性,他這樣把人一罵,就等于留下一個題目,叫你去做文章。
賀衷寒好以領袖自居,第二天便把這幾個人召到家里交談。他們都知道蔣介石有一個特點。就是某些重大問題并不直接命令屬下照直去辦,而是用嚴厲的罵或訓的方式,讓屬下揣度他的心理,想出辦法來迎合他的意思。這次怕也是這樣吧。
素以闡發(fā)和注疏“蔣介石教艾”第一人自命的賀衷寒。這次也說不出一個所以然,其他人也無高見。
不久,蔣介石又召集這些人去開會,又把上次講過的話,原樣重復一遍,沒有增加什么,也沒有減少什么,照舊是他講完了就散會。賀衷寒又把這些人約到他家里再談。這次總算談出來點眉目。就是大家都認為“要組織起來”。三四天之后,蔣介石第三次叫這些人去開會,講的還是前兩次的那些話。但是講著講著,他一躍而起,氣沖沖地叫道:“我的好學生都死光了。你們這些又不中用!”
這時賀衷寒忽地站起,痛哭流涕地響應道:“時局雖然很困難,只要我們能團結。還是有辦法的。”
蔣介石一面罵,一面順水推舟地再往下逼,并露出自己的一點點意圖:“你們怎樣能團結得起來?今天團結,明天就要鬧意見,好吧,你們試試也可以,我想,我們要有像蘇聯(lián)的那種格柏烏(也譯作格魯烏,即情報總局)的組織就好了。我們今天的力量是夠的。”
蔣介石的語調終于變得平靜了。他本想透露他那隱藏在內(nèi)心的思想,但最后只說了句:“你們慢慢去研究吧?!?/p>
于是,賀家的第三次座談開始了,研究怎樣組織起來。人們七嘴八舌談論著用什么名稱、什么政治綱領、什么組織原則,最后還是莫衷一是。以后又連續(xù)開過幾次會,還是沒有結果。不久(1931年12月初),蔣介石在國內(nèi)形勢的逼迫之下。離開了“主席”的寶座宣布下野了。
蔣介石下野后,秘密組織的籌建工作仍在進行。在曾擴情舉行的南京“浣花菜館”晚餐上,被蔣再三罵過的黃埔學生推舉賀衷寒、酆悌、滕杰、周復、康澤等5人負責籌備。第二天又召開了籌備會,決定由賀衷寒起草章程,由康澤起草紀律條例。1932年2月復職后的蔣介石回到南京,把那些“不中用”的學生再次召集起來。
賀衷寒把起草的章程遞上去。蔣介石迅速掃視了一遍:
本社以團結忠勇愛國的青年復興中華民族為宗旨·
本社以蔣中正先生為社長。
凡“中華民國”之青年,年滿16歲以上,經(jīng)社員兩人之介紹,小組通過,社長批準,舉行入社宣誓后,得為本社社員。誓詞為:余誓以至誠遵守本社社章,服從社長命令,保守本社秘密。如違誓言。愿受極刑,謹慎。
關于新組織的紀律和名稱,待各自發(fā)表意見而定。
結果,蔣介石說:“我看還是用復興社的名義好?!?/p>
1932年3月,蔣介石在南京“勵志社”召集所有經(jīng)他批準參加“復興社”的人開成立大會,按“中華民族復興社”的社章,蔣介石是“真命”社長,自然毋庸選舉。此外,選出賀衷寒、酆悌、滕杰、周復、康澤、桂永清、潘佑強、鄭介民、邱開基等9人為中央干事。會后,蔣介石又指定賀衷寒、酆悌,滕杰5人為常務干事。并以滕為書記。
選自《蔣介石的處世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