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淑云
摘要:新課程的總目標強調“發(fā)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焙献鹘涣魇菍嵤┬抡n標最為核心、最為關鍵的環(huán)節(jié)。這種模式是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學生為主體的作用,強調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交流、合作、探究。
關鍵字:發(fā)揮;合作交流;學生主體
新課標規(guī)定:高中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使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英語學習的目的,發(fā)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yǎng)整合發(fā)展的基礎上。在高中英語課程的基本理念中,首先是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其次是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新課程強調學習要靠學生的體驗和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同時新課程也重視人的全面發(fā)展,不僅要發(fā)展知識,也要發(fā)展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獨立思考能力、人際溝通與合作能力以及正確的價值觀等。
教學的成功與否,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是兩個決定性因素。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樹立主體意識,積極主動的學習,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參與各項聽、說、讀、寫的活動。他們需要學會認知、調控、交際和資源策略構建知識的能力、提高技能,在交際性、互動性較強的“任務型”活動和其他項目活動中培養(yǎng)興趣、磨練意志,善于表達,努力實踐和創(chuàng)新。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培養(yǎng)興趣、磨練意志、增強信心、與人合作,并認真進行自我評價、自我反思,不斷調整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具有終身學習能力。一旦有了學習的興趣和動機,有了學習能力,學生的成績自然就會提高。
一、那么如何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1.要明確英語學習的目的。當今時代,英語被稱之為時代信息的首要載體。對于中國人來說,學會英語就等于打開了世界之窗,使自己與世界的聯系更加密切。學生只有把英語學習的目的與自己生活的目標聯系起來,才能真正增強自己的主體意識。
2.要正確認識自我學習的作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認為“English can not be taught. It must be taught.”因此學生必須認識到好老師是重要的外在條件,自己努力學習才是第一位的。
3.要善于自我調動學習主動性。首先要自覺地確立學習目標,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其次還要及時總結學習方法,反思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建立自己的認知結構,不斷從學習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并以興奮活躍的思維狀態(tài)去面對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只有這樣,才能在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的同時,使基礎知識轉移為語言技能,并發(fā)展成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在英語學習中,學生參加英語角、第二課堂活動、收聽英語廣播、英語節(jié)目等都是學生自我調動學習主動性的有效方式。
二、以教師正確的教學理念促進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
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做到:
1.更新教學觀念。教師要認真領會新課標的精神實質,牢記高中英語課程的總目標:使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英語學習的目的,發(fā)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yǎng)整合發(fā)展的基礎上。新課改強調語言運用能力、交際能力,還要凸顯語言的人文性,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本,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發(fā)展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等。
2.教師角色的轉變。以往的英語課堂教學,教師多數是“霸權話語”,“滿堂灌”。學生只是坐著聽,按照老師說的認真執(zhí)行,沒有交流合作的機會,更沒有師生互動或生生互動的環(huán)節(jié)。學生思維受到阻礙,疑難問題不能解決。教師要果斷地拋棄以前的教法,快速轉變角色,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多給學生提供自己學習、相互合作交流的機會。要充分發(fā)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教師要把以“教”為重心逐漸轉移到以“學”為重心,以“研究教法”為重心逐漸轉移到以“研究學法”為重心,并使教與學相結合。努力實現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目標。
3.關注學生的情感,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要使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培養(yǎng)他們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提高他們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fā)展與人溝通和與人合作能力,增強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4.課堂教學設計要優(yōu)化。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都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盡可能給學生充足的思考、商量、探討的時間,力爭讓大多數學生都有表現自我的機會,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愉悅,讓學生自始至終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要努力將“一言堂”變成“群言堂”,讓學生真正體驗到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
總之,要想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果,提高英語教學成績,培養(yǎng)出適合社會需要的英語人才,就必須在教學實踐中大膽改革,通過體現學生間的相互合作,相互交流;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提供機會,讓他們多開口、多實踐。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培訓資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2.盧清淼.“合作學習在小班英語課堂中的運用”.《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8年第6期.
3.王立非,陳功.“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的認知模式與解讀”.《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年第6期.
4.鄧媛,王湘玲.“項目驅動培養(yǎng)EFL學生自主能力的實證研究”,《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