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漢忠
【摘要】課堂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通過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營造和諧、積極的課堂心理氛圍,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可以促使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愉快的情緒體驗、良好的思維習慣、濃厚的探索興趣、正常的交往能力。
【關鍵詞】高中生 課堂教學 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4.21 【文獻標識碼】A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課堂教學是學生從事的主要活動,課堂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符合《新課程標準》提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課程目標與要求,可以促使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濃厚的探索興趣、愉快的情緒體驗、良好的思維習慣、科學的學習策略、正常的交往能力。
一、 課堂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課堂教學應該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生正處在青春發(fā)育的高峰期,面臨沉重的課業(yè)負擔、巨大的升學壓力、激烈的競爭和挑戰(zhàn),隨著生理上的顯著變化和心理上的急劇發(fā)展、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他們在學習、生活、交往、升學就業(yè)和自我意識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學習方面,厭學有一定的普遍性,考試焦慮嚴重,甚至出現(xiàn)焦慮泛化現(xiàn)象;人際關系方面,表現(xiàn)為與老師的關系不和諧甚至產(chǎn)生對抗心理,同學間的關系不夠融洽,與父母的關系不夠親密;青春期逆反心理普遍,性困擾頻繁;加之多數(shù)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挫折意識不強等。有效地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這些問題和困惑的解決。
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由其地位和內容決定的,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學生和教師占據(jù)時空最多的場所。學生知識的獲得、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心理的發(fā)展,絕大部分是在這一特定時空完成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產(chǎn)生影響的深刻性,學科教學本身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廣泛性,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科教學諸多的自然契合點,促進學生心理健康以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必然性,都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2.課堂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影響。
課堂教學能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心理。學習心理活動是學生主導的心理活動,有助于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新的情境發(fā)生相互作用,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學習的樂趣,體驗學習的成功,提升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了學生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形成。
課堂教學能使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為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在課堂設計中嵌入調動學生積極情緒的要素,并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覺察學生的情緒,對學生的學習持包容與開放的態(tài)度,使得學生從焦慮、不安、抑制等不良情緒中解脫出來,在輕松、愉快、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下學習,有利于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在課堂學習效果評價方面,強調發(fā)展性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學習的挫折感、失敗感降低,會逐步增強學習的信心。
課堂教學便于營造和諧的課堂心理氛圍。課堂教學中強調平等協(xié)作的師生關系、注重創(chuàng)設真切自然的學習情境、注重學生之間的協(xié)作、承認學生以不同方式理解事物的合理性等等,為學生的有效學習和心理發(fā)展創(chuàng)設了和諧、輕松、愉快的課堂心理氛圍,既保證了課堂教學的成功,又有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正確的學習動機、愉悅的學習情緒和高度的注意力。
課堂教學有利于形成積極的人際關系。課堂上的人際關系包括師生關系、生生關系,教師創(chuàng)設師生和諧的學習氛圍,以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學習討論,是師生之間相互尊重、平等合作、交流情感的過程。學生在學習小組內辨析、協(xié)作是學生之間坦誠相待、互相促進、共同成長的過程。因而,課堂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平等參與精神、交往能力、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等方面會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課堂教學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課堂教學強調設置問題情境,造成學生認知失調,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鼓勵學生借助于情境中的材料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會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拓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在課堂上,教師尊重學生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看法,鼓勵學生從多元的視角解讀學習材料,正是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
二、課堂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1.教師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和理論修養(yǎng)。教師要善于進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具備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個性;要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理論修養(yǎng),掌握教育心理學的一般規(guī)律,并能運用這些規(guī)律指導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要了解教育政策,轉變教育觀念,認識到要給予學生應有的人文關懷,才能及時解決學生的困惑和痛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以促使他們更好的發(fā)展。學校應積極促進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融洽程度,提高教師自身心理健康和心理學專業(yè)知識水平,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獨特功能。
2.營造和諧、積極的課堂心理氛圍。課堂心理氛圍決定于課堂人際互動的質量,良好的師生、生生關系帶來的和諧、積極的課堂心理氛圍會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激勵、維護和調控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參與學生的活動,師生形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學習中激動、愉快、自豪、躍躍欲試。教師要善于了解學生的交往特點、學習風格、交往動機、班級同伴交往的狀況,組織生生互動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有效人際溝通過程中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進而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3.因材施教,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學習狀況,盡可能實施個別化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已有基礎上有所進步。要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個別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對性格內向的學生要經(jīng)常鼓勵他積極的回答問題,對性格外向的學生要引導他認真思考;對意志薄弱的學生要鼓勵他不怕困難,堅持不懈,控制自己;對智力較高的學生要完善他的非智力因素;對情緒低落的學生要及時給予關注與開導。要給予那些由于受家庭或學校不良影響的學生多一些關心、愛護和幫助,針對性地引導和緩解他們的不良情緒,以免他們的不良情緒得不到發(fā)泄和正確引導而影響心理健康。要關注學習后進的學生,耐心輔導,不斷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點,以表揚、鼓勵為主,保護學生的自信心、上進心,增強他們承受挫折的能力。
4.善于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教材內容均從不同方面滲透著對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智能訓練和人格要求,教師在備課與課堂教學中要善于發(fā)掘這一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心理。在精巧的課堂教學設計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讓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言一行都成為學生受教育的信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出的幽默感,詼諧逗趣的語言,一個小笑話,一個小故事,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個鼓勵的眼神,都興奮學生的神經(jīng),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變苦學為樂學,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理解力。教師滿面春風、精神飽滿、情緒高昂地走進課堂,滿懷激情地展開教學,就輕駕熟的駕馭課堂都能激發(fā)學生愉悅、興奮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大大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也讓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長。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會使教師展現(xiàn)給學生豐富的心理教育內容,并使得富于變化的方式和方法,讓每個學生的興趣、特長都能得以發(fā)揮,在各自擅長的項目中找到學習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
5.消除求全心理,防止超限,重樹學生信心。面對課堂教學中學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的缺點或錯誤,教師不要以過高求全的眼光衡量學生,對學生的過高期望,勢必使教師以求全的心理對待學生,過多地關注學生的缺點和毛病。對學生的批評要適度,批評不及則達不到既定的目的,多次重復批評甚至動輒曝光學生的錯誤言行,又會產(chǎn)生超限效應,引發(fā)學生的消極情緒,甚至心理對抗。因而,教師要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創(chuàng)設特定的教學情景,提供充足的機會,按學科的教學程序啟發(fā)、激勵、引導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功,在成功中體驗歡樂、提高信心、增強勇氣,從而獲得學習的動力。要注意防止寵慣學生,教師要善于運用手勢、眼神、表情等體態(tài)語言,強弱適度、抑揚頓挫的語調來提醒監(jiān)控學生;要嚴格要求學生,在愛的基礎上的嚴格要求才能促進學生形成自覺、自律、自尊的性格,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進取心和責任感,并養(yǎng)成關心集體、尊重他人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1]朱永新.校園守望者:教育心理學論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皮連生.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張守臣.心理教育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劉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應[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曹立人.高中生學習策略調查研究[J].心理科學,2006.
[6]俞國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xiàn)狀問題與發(fā)展趨勢[J].教育研究,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