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瑩
摘要:元代散曲的出現(xiàn),在中國文學史上尤為引人注目。當時世風日下,宗教信仰和倫理價值脆弱,知識分子社會地位低下。他們苦于沒有出路,自暴自棄,樂在寄情于青樓勻欄,玩世不恭。透過散曲,表達文人的辛酸與無奈,反映出一些嚴肅的社會問題,所以,元代散曲的創(chuàng)新在中國文學史的發(fā)展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元代散曲 中國文學史 創(chuàng)新 意義
元代散曲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創(chuàng)新,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在思想內容上的創(chuàng)新;二、在藝術手法上的創(chuàng)新。
一、元代散曲在思想內容上的創(chuàng)新, 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點
1、離經(jīng)叛道的思想
思想上顛覆“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tǒng),嬉笑怒罵,隨性而出,撕破面皮,不作偽飾。價值觀上顛覆古詩三綱五常臣忠子孝的價值取向傳統(tǒng),在詩中受到普遍頌揚的忠臣孝子楷模和立功揚名的精神,在散曲中大多受到嘲弄。
元代散曲否定了功名富貴。如馬致遠〔雙調夜行船〕秋思中,形容爭名爭利如同“密匝匝蟻排兵, 亂紛紛蜂釀蜜, 鬧攘攘蠅爭血?!瘪R致遠〔般涉調哨遍〕套中說“有一片凍不死衣, 有一口餓不死食, 貧無煩惱知閑貴。”對功名富貴是蔑視至極,而對隱居守貧卻是充滿了自豪和滿足。這一思想在元代散曲中觸目皆是,甚至成了元代散曲的主旋律。
還應指出,元代散曲對功名富貴的否定是與對歷史的反思系在一起的。比如對屈原這樣歷代所推崇的忠君愛國的典范,元代散曲也常常加以非議。范康〔寄生草〕指責屈原“不達時”,貫云石〔殿前歡〕嘲笑屈原“ 為甚不身心放滄浪污你你污滄浪”,這種離經(jīng)叛道的態(tài)度真是史無前例。
元代散曲還直接否定了封建社會神圣不可侵犯的孔孟及其道德教條。庚天錫在〔雁兒落帶過得勝令〕中說孔丘、孟柯、顏淵這些圣人都不值得夸耀,人生短促,還是舉杯痛飲為好。張鳴善〔中呂普天樂〕嘲西席對認真宣講孔孟忠恕孝梯教條的教書先生給予了辛辣的諷刺和戲謔,神圣的儒道變得可厭而可又悲。薛昂夫〔中呂朝天子〕對歷來傳誦的孝子老萊子加以嘲弄。被孔子稱為‘ 德之本”的老萊子孝親的故事在元代被編入《二十四孝》,但此曲卻肆意加以調侃,表現(xiàn)了對孔孟之道大膽的否定意識。
元代散曲甚至否定一切傳統(tǒng)的是非觀念和進取精神。陳草庵〔中呂山坡羊〕中說“ 高, 也亦可低, 也亦可?!标P漢卿{南呂四塊玉〕閑適中說“賢的是他,愚的是我,爭甚么”元代散曲作家以玩世哲學對待世界,他們對一切都抱著游戲的、不認真的態(tài)度,這和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的傳統(tǒng)思想背道而馳。
2、非傳統(tǒng)的人物形象
元代散曲中出現(xiàn)了大量非傳統(tǒng)的隱士形象,往往是淳樸、世俗甚至丑拙的人物,莊戶氣十分濃厚。同時,元代散曲中描寫隱居、鼓吹及時行樂的作品比比皆是。元代散曲還有些作品甚至強調隱士的丑拙,表現(xiàn)了元代文人以愚拙自居和以丑為美的反傳統(tǒng)的思想和情趣。這種自認愚拙、甚至佯鈍裝呆的描寫在元代散曲中十分常見, 它與傳統(tǒng)隱士的高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如楊朝英〔殿前歡〕“富和貴伊甚么自有閑功課,共野史閑吟和。呵呵笑我,我笑呵呵?!比绱思怃J透辟的悟世和徹底的放倒,這樣的游戲人生和曠達樂觀,在傳統(tǒng)的隱士中還是很少見到的。
元代散曲中還出現(xiàn)了一種反傳統(tǒng)的浪子形象。這方面的名作是眾所周知的關漢卿〔南呂一枝花不伏老〕。這套曲子中的主人公是一個與傳統(tǒng)文人不同的風流浪子。但他卻不但不以為恥,反而自豪地夸耀自己是“普天下郎君領袖, 蓋世界浪子班頭”,并堅決地表示對這些“ 歹癥候”誓死不改。
這種風浪浪子被作為歌頌的對象,表現(xiàn)了元代特有的玩世哲學,而在這種玩世哲學中, 又折射著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對儒家傳統(tǒng)的反叛。元代散曲還描寫了許多急情貪色、押妓偷情的風流人物,這是正統(tǒng)儒者所不屑言、也不敢言的,而元代散曲卻不但淋漓盡致地寫,而且以贊賞的態(tài)度寫。
元代文人不能以傳統(tǒng)的方式尋求人生的道路,便從鄙俗的市井生活中尋找刺激,以浪子的玩世精神與現(xiàn)實相對抗,于是便打破了傳統(tǒng)儒者的人格典范,標舉出一種浪子式的新的人格。因此,元代散曲對風流浪子的肯定與贊賞有其特定內涵。
元代散曲中還出現(xiàn)了非傳統(tǒng)的女子形象。她們敢愛敢恨,敢說敢罵,與傳統(tǒng)女子的靦腆平和、溫柔敦厚大不相同。如白樸「喜春來」題情“ 笑將紅袖遮銀燭, 不放才郎夜看書, 相偎相抱取歡娛。止不過迭應舉, 及第待何如”她們愛得如此堅定熱烈,家長的束縛,功名富貴的誘惑,都不放在眼里,表現(xiàn)了對封建禮教和傳統(tǒng)思想的反叛精神。
3、諧俗的題材
取材上顛覆古詩“言志”載道、不涉鄙事的取材傳統(tǒng),一切瑣事鄙能,牛溲馬渤,三教九流,俗事末技,俱能入曲。
首先,元代散曲以調侃戲謔的態(tài)度描寫了一些有生理缺陷的人物。如王和卿〔越調小桃紅〕胖妓,關漢卿{仙呂醉扶歸〕禿指甲,都是把人的生理缺陷加以夸大,造成幽默詼諧的效果。
其次,元代散曲也描寫了一些鄙俗人物的可笑事件。如馬致遠{般涉調耍孩兒借馬}寫一個愛馬如命的人面對別人借馬的小故事,把馬主人矛盾復雜的心理和對馬的痛惜之情寫得細致入微、淋漓盡致。
再次,元代散曲還以幽默詼諧的筆調描寫了許多鄙俗瑣屑之物。如楊吶〔中呂紅繡鞋〕詠屹蚤、宋方壺〔南呂一枝花〕蚊蟲等,把不登大雅之堂的非嚴肅莊重之物極為細致地專門寫成一篇文學作品,這類題材在元代散曲中屢見不鮮。
二、元代散曲在藝術手法上的創(chuàng)新,主要有三點
1、語言上的創(chuàng)新
語言上顛覆古詩以“雅言”為尚、不取村言粗語、力避直寫情愛艷事的語言傳統(tǒng),不僅不以雅為高,反而力避雅而力挺俗,使俗成為散曲作品中普遍的語言風格取向,以俗為高,以粗為豪,同時,散曲中大寫艷情,赤裸裸地描寫男女情愛場面,也成為一種風尚。
元代散曲作為一種以市民為主要對象的歌詞,一改詩詞舊貌,用了大量的口語和方言。這種別具一格的野味兒與正統(tǒng)文學迥然不同。而且元代散曲的句子更加自由活潑,變化多端,幾乎包括了詩、詞、賦和散文中的各種不同的句式。
元代散曲在修辭上的創(chuàng)新以比喻和對偶為最突出。其設喻極俗,聯(lián)想新奇。如張鳴善{金蕉葉〕用“愿生在鴛鴦蛋兒里” 比喻成雙的愿望, 喬吉〔折桂令〕用“睡如翻餅”比喻輾轉難眠。此外,元代散曲中特有的對偶也都是新巧活潑,令人耳目一新。
2、直器透辟的表達方式
詩詞以含蓄蘊藉為工,元代散曲則以直露透辟為妙。元代散曲常用第一人稱的自言體或代言體,現(xiàn)身說法,以自說直陳為主。
如貫云石〔清江引〕“似這般得清閑的誰似我”,把個人的行動和思想直接明白地說出。即使寫愛情相思, 也把內心隱曲和盤托出,毫不掩飾。如馬致遠〔壽陽曲〕“相思病,怎地醫(yī)只除是有情人調理。相偎相抱診脈息,不服藥自然圓備?!边@與詩詞中欲吐不吐、半含半露的寫法全然不同,可謂元代散曲的獨特創(chuàng)造。
3、 豪放奔騰、尖新風趣的風格
風格上顛覆古詩含蓄典雅、意在言外的風格傳統(tǒng),而代之以開門見山、直直到來、通俗爽朗、不留余味、甚至絮絮叨叨,惟恐言而不盡的表現(xiàn)方式和風格特色。元代散曲有不少嘲弄丑惡人物的作品,寫得尖銳犀利新奇風趣。如無名氏〔正宮醉太平〕用一系列新奇的想象和夸張,把剝削階級的貪婪寫得入木三分,而又詼諧風趣。元代散曲中那生動活潑的口語,通俗新穎的比喻,獨特有趣的巧體,也造成了新異風趣之致。
總而言之,元曲無論在思想內容上,還是藝術手法上,都具有極強烈的創(chuàng)新色彩,這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這種不囿于前人框架的創(chuàng)新思維,值得今人借鑒。
(劉瑩 四川大學吳玉章學院06級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