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體指植物飲料將會是飲料市場的新增長點。走進超市和便利店,會發(fā)覺當眼處的很多飲料都打上了植物飲料的標志,包括涼茶。甚至連一向是碳酸飲料巨頭之一的百事可樂,都推出了植物飲料“草本樂”。植物飲料是不是真有這么神奇,能成為今年飲料市場上的新亮點?
植物飲料成市場新軍
為何今年的植物飲料突然這么惹人注意?一來是由于之前的“王老吉夏枯草添加風波”,令到大家發(fā)現(xiàn)原來涼茶是應該屬于植物飲料范疇的。二來則是因為,植物飲料至今,尚未有明確的技術標準。
據(jù)《飲料通則》的定義,植物飲料指的是:以植物或植物抽提物(茶、咖啡除外)為原料(即非果蔬類植物的根、莖、葉、花、子及竹或樹木自身分泌的汁液,如谷物、食用菌、食用藻類和蕨類、可可、菊花等)經加工或發(fā)酵制成的飲料制品。而在植物飲料類的大旗下,又包括食用菌飲料、藻類飲料、可可飲料、谷物飲料及其他5類。這樣一來,市場上有些自稱為草本植物飲料的飲品,就不能亂叫自封了,因為根據(jù)該通則規(guī)定,以草本咖啡或草本植物的新資源食物等為主要原料制成的飲料,才能叫做草本植物飲料。
不過,關于它的技術標準卻是待定,也就是說,如何從指標上去明確界定植物飲料這一領域暫時還是空白的。因此,有些企業(yè)就可以抓住這個空白,大玩概念包裝,強調植物飲料的功能性訴求。
非涼茶植物飲料也打功效牌
目前市場上的植物飲料,主要延續(xù)了以往功能性飲料的一些功能,并在此基礎上根據(jù)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做了一定的細分,大致有以下幾類:一是去火型的,這是近兩年涼茶飲料最為強調的功能;二是針對體內平衡、提神類,這主要是體現(xiàn)在一些功能飲料和運動飲料;三是針對體內器官調節(jié)功能的,包括清肺、清腸胃等;還有就是針對體表的功能性需求,例如苗條養(yǎng)顏類、體表潤燥類。
部分涼茶品牌由于歷史悠久,經過百年歷史證明其有功效之外,很多新興植物飲料的功效其實還是有待驗證的,更多的還是停留在一種概念炒作上。最明顯的莫過于之前“草本樂”飲料上市時的宣傳:清潤系列配方=“荷葉精華”+“8朵菊花精華”,以及溫潤系列配方=“上好枸杞”+“5顆紅棗精華”。精確到個位的“8朵菊花”,采用的是來自“杭白菊之鄉(xiāng)”——浙江桐鄉(xiāng)的杭白菊,是菊花茶中最好的一個品種。根據(jù)《本草綱目》記載,菊花的確具有“其性味微寒,微甘,具有散風熱、平肝明目”的功效。不過8朵菊花是否就可以達到廣告所說的平衡陰陽,讓人體達到最大的和諧與平衡之功效就不得而知了。因為飲料包裝上也并沒有明確表明菊花含量究竟是多少。
其實這也可算是植物飲料的一個普遍“特色”。雖然《飲料通則》里對植物飲料下了定義,是以植物或植物提取物(茶、咖啡除外)為原料的飲品,但是飲料本身卻無須標明這些原料占的比例是多少,其中所添加的其他元素——譬如添加劑所占比例又是多少,那么這不明比例的原料所能發(fā)揮的保健效用,就更讓人猜測了。有營養(yǎng)師就表示,如果是偏向中藥類型的植物飲料,還要根據(jù)自己的體質、虛熱來選用較好。
涼茶也是植物飲料有爭議
至于日前甚囂一時的王老吉“夏枯草”風波,則是因為它添加了夏枯草,按我國《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食品不得加入藥物,但是按照傳統(tǒng)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除外(也就是由國務院衛(wèi)生行政部門制定、公布的可藥食同源的原料)。不過,由于王老吉使用夏枯草在衛(wèi)生部已有備案,加之屬于歷史悠久品牌,所以最后都可算是大步邁過了。這也可視作罐裝和利樂包裝涼茶正往飲料方向發(fā)展。不過也有中醫(yī)專家表示,涼茶不是飲料,是針對特殊人群的、介乎于藥和食品之間的食療的一部分,并非老少皆宜的。
不過真要嚴格按照《食品安全法》來執(zhí)行的話,估計最頭痛的不會是品牌涼茶企業(yè),而是散布于廣州街頭的涼茶鋪。尤其是那些非大型連鎖店的涼茶鋪。因為他們做涼茶的原料的品種等更為復雜,而且由于各自有其所謂的家傳配方,壓根都不公開的,即使想監(jiān)管都監(jiān)管不來。消費者也無從知道這些涼茶里邊添加了那些成分,品質有沒有保障。而且,很多涼茶鋪的主理人本身也非執(zhí)業(yè)醫(yī)生,只靠著據(jù)說是家傳藥方來售賣涼茶,真是叫人看得一頭霧水。
對于此種涼茶,中醫(yī)方面的專家表示,中國醫(yī)學博大精深,即使是一個普通的“上火”,也分幾種類型,有實火型、虛火型,同時兼有虛實夾雜、火中帶濕等。而且不同的人,在體質上也會有陰陽、表里、虛實之分。如果不對癥下藥,即使無毒的藥材,也會帶來適得其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