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霞
在課堂上,我主要從課程整合角度,進行基于信息需求的教學探索、落實應用;在課下,我主要通過拓展作業(yè)、競賽輔導、組織創(chuàng)新活動等方式進行個性化的需求發(fā)展。
●以課程整合突出技術應用,豐富課堂內涵
學科整合這一教學模式的探究是我校研究多年的一個課題。自1998年開始,我校實施了《生物、美術與信息技術學科整合教學模式的探究》課題研究,一直實踐、研究至今。我們借助其他學科為依托學習信息技術操作,這成為學生課堂學習中一件一舉兩得的事情——趣味性與知識性并舉。在這一課型中,教師大膽放手,運用文化、科學、藝術等各類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充分發(fā)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變得樂學、愛學。
例如,我向初一學生教授《錦上添花》(信息技術)一課時,打破多數(shù)教師單純演練的教學思路與模式,將本節(jié)課設計為一節(jié)美文欣賞課,讓學生欣賞文章《日出》。在課前,我先讓學生了解文章的作者、文章的背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讓學生對文章有一個大體的把握。在課堂上,我先引導學生欣賞文章,讓他們根據(jù)文中描述日出顏色變化的相應文字,“設置不同的顏色”;同時,讓學生找出描寫日出形象的動詞,并給它們“設置成不同的字號”,讓文字變大,突出顯示。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提示學生一些操作的方法,但并不過分強調文字處理技術,以避免技術神圣化。然后,再引導學生自己找出其他不同的操作方法,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學會了相應技術的運用,即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如何對文字進行格式修飾”等技術操作。
在以上的教學過程之后,我及時地、有針對性地進行了技術拓展運用。我設計了綜合能力訓練任務,如讓學生進一步欣賞文章,進行各類格式化練習的同時,進一步把自己喜歡的語句用自己喜歡的背景、底紋等格式標出來,或把頁面的文字設置成自己喜歡的分欄等特殊格式等。在這一過程中,部分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去進行了探索延伸學習,甚至不少學生探索出了頁面背景、頁面邊框等格式修飾,也有學生將段落進行了字間距、行間距的變化,還有的學生給文字增加了動態(tài)效果等,在完成整個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都帶著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踐,并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與想象力,把自己的頁面設計得五彩繽紛、個性十足。而又有一小部分學生帶動了更多的學生進行文章的技術處理。他們沒有照抄照搬,而是根據(jù)自己對文章的理解進行了個性化的操作處理。
經(jīng)過熱烈的探索之后,在課堂最后,我讓學生總結他們在版式設計中運用了哪些手段進行操作。在總結中,學生個個爭先恐后,紛紛說出自己運用哪些設置,說出自己的結論和體會,課堂氣氛十分活躍。課后,我反思這種針對應用的整合學習方式,感覺在內涵上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在教學方式上由于采取了互動學習方法,學生也掌握了更多的操作知識??梢姡瑢W生在這種整合的需求下,在活躍輕松的氣氛中,學習和探索更有目的、更容易,大腦的興奮度也較高,所學到的技術是十分扎實的。更重要的是,學生針對具體的學習內容,主體意識得到了充分發(fā)揮,實踐能力得到不斷提高。因此,運用整合課,大膽放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用作業(yè)培養(yǎng)動手創(chuàng)造,形成學習慣性
目前,中學生中涌現(xiàn)出越來越多的計算機愛好者,單是課堂上的課本知識已遠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因此,在教學中有計劃地設計課外延伸,給予必要的引導與培養(yǎng)是有效的。由此,才可以正確把握學生的學習動向,使之向著積極向上的方向發(fā)展;又可以讓學生能夠學有所長,避免他們在唯利是圖商業(yè)運作的“誘唆”下成為網(wǎng)絡游戲的犧牲品。
在教學實踐中,我嘗試根據(jù)學生不同特長與特點進行指導。對于學生課后延伸的內容,我分為兩部分。
一是對電腦作品創(chuàng)意具有特長的學生,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計算機操作與創(chuàng)作能力,注重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不斷提高其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課后,我除了進行適當?shù)闹笇?,鼓勵、支持學生自我創(chuàng)造。學生可以進行獨立創(chuàng)作,也可以集體研究。
首先,我給學生明確作業(yè)主題。在一般情況下,我根據(jù)學生所學學科知識、社會活動日以及節(jié)日等為相應主題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作品以板報、賀卡、網(wǎng)頁、動畫等形式為主,對于學生作品進行評比,創(chuàng)意好的學生可以展示。然后,師生進一步修改后作為電子作品資源,在學校參賽時可以作為參賽作品。例如,在講到初中《信息技術》一年級上冊第四課《計算機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時,我為學生設計這樣一個創(chuàng)新作業(yè):請你設想一個未來的計算機模型。學生對這一作業(yè)反應很強烈,每個人對計算機的應用都有不同的想法,他們把自己的想法用手抄報或是電子板報的方式交給我,讓我不得不驚嘆學生的創(chuàng)意。例如,張恒瑜同學設計的未來計算機不僅具備語音輸入、影像輸入功能,而且還具有隨時自動預報天氣情況的功能。學生的創(chuàng)意可謂是千奇百怪、無奇不有。由于注重學生創(chuàng)作開發(fā),我校在“全國中小學生電腦作品創(chuàng)意比賽”中成績喜人,連續(xù)多次獲得好成績。
二是部分學生對于程序設計具有特長,因此在對于這部分學生的課后作業(yè),我側重于編程方面的引導與培養(yǎng),如有的學生愛好QBASIC,有學生愛好C語言。我根據(jù)學生不同的愛好,設計不同的題目讓他們去完成,通過這種課后“作業(yè)”,讓學生用自己所學到的語句來設計程序解決實際問題,如畫圓、讓屏幕變換顏色、讓計算機唱歌、進行成績分析等。對于學生來說,這一過程就是創(chuàng)造,它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yǎng)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綜上所述,教師需要嘗試多種方法,多渠道進行教學,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增強知識素養(yǎng);學習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把新的理念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去,在教學中不斷研究、探索、總結,從學生的具體需求出發(fā),實施有效的教與學。
蒼山點題
新課程的構建與實施的一大標志就是出現(xiàn)了很多方向性的改變,這是與以往的課程改革不完全一致的表現(xiàn)。尤其是,諸如信息需求、工作需求、零起點、必修與選修等專有名詞給我們帶來越來越豐富內涵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的困惑。至今,仍然有不少教師對不少名詞的認識相對教條、主觀,沒有從其本質的價值取向進行理解與運用。本期所討論的信息需求,雖然也并不完美,但是給我們的啟發(fā)卻很多。
關懷生本的實質是要關心什么?是不是真正地考慮了學生的真實需求,考慮到他們的興趣所在,考慮到他們的學習要求?提高學習效率,應從哪些地方開始突破?是讓他們多學多練,還是讓他們活學活用?學習的目標又有哪些價值?是掌握完善的知識體系,還是典型學習、重點掌握?怎樣才能讓體系的形成更自然、更長遠、更主動?學習任務的設計對學生的實際應用價值有多大?能不能讓技術成為學習一些其他課程的工具?而不是為學技術而學技術,孤單地生存下去……諸如此類的問題,我想您也會有不少,希望我們能夠繼續(xù)思考、討論下去,為我們的學科成長多一分沉淀與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