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麗華
兒童有好奇、好問的心理特點,他們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組織學生觀察、操作,激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的欲望。那么如何將新的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付諸實施,進而引起教學觀念更新和教學方法的變革,使學校教育真正成為賞識和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才能的場所。
1.好奇始于“問題”
一部科學發(fā)展史,就是對奧秘的探索與對問題的解答的歷史。牛頓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始于他在蘋果樹下的好奇與思索:“為什么蘋果從樹上掉下來,而不飛到天上去?”正是注意到知識與問題之間的關系。試想牛頓有多少藏書?有多少儀器?他不過是有問題而已。有了問題而后他們自會造出儀器來解答他們的問題。
2.“問題”產(chǎn)生于“好奇”
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過是喜歡尋根問底地追究問題罷了。”這段話一語道破了創(chuàng)新和發(fā)現(xiàn)的真諦:好奇心理、問題意識以及鍥而不舍的探求,是科學研究獲得成功的前提。
3.不讓“問題止于智者”
傳統(tǒng)的以“傳道、授業(yè)、釋疑、解惑”為宗旨的教師觀,顯然難以適應以造就高素質創(chuàng)新人才為重任的21世紀的教育。“流言止于智者”是一大幸事;而“問題(思索)止于智者”則不但令人遺憾,而且事關國家、民族、社會大局。不幸的是,“問題(思索)止于教師”卻成為小學教學的常態(tài)。當前亟待明確以下一些新的理念——
不僅要“釋疑、解惑”,而且要啟思、設疑,引而不發(fā)。作為教師,確實要解答學生的疑難,指導他們認識并消除學業(yè)上、人生道路上碰到的困惑,但不能越俎代庖,替代學生自己的思考。而且,“釋疑、解惑”并非是將疑惑全部“冰釋”,而要引導學生在明了舊疑的基礎上思考新的、更深層次的問題,有時甚至要“設疑”。鼓勵大膽質疑,讓每一個學生都認識到,即使他們的問題看起來荒誕可笑,或者遠離現(xiàn)實,也值得表達、研討,與他人分享。有人將之稱為“去除思想的車閘”。因為如果要求“問題”都有創(chuàng)意或者都很成熟才能發(fā)表、交流,那就等于在事實上取消提問、質疑。不因似是而非的回答遏止了學生的好奇創(chuàng)新沖動。
4.絕對不能挫傷學生好問的積極性
學生對什么都感興趣。有著強烈的探索精神。如,常會提問“鳥兒為什么會飛?”“魚兒怎么呆在水里”一類的問題,而且喜歡追根溯源。而有的家長卻往往以“沒時間和你說這些”、“以后你就會明白了”等敷衍、塞責的話回應孩子,這恰恰扼制了孩子的好奇心。家長應認識到,好奇是孩子認識世界,實現(xiàn)社會化的起點,如果不予以支持和鼓勵,將會挫傷其積極性。為使學生的好奇心得到滿足和正確引導,家長和教師應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切實改正。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h濱淮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