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素芬 張光榮
資料與方法
2003年1月-2007年5月我院收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66例。
病例選擇標準:血清nBeAg、HB-sAg、HBV-DNA持續(xù)陽性6個月以上,血清ALT高于正常2倍以上,除外合并失代償性肝硬化,除外其他肝炎病毒感染及其他嚴重并發(fā)癥,近6個月內(nèi)未進行任何抗病毒治療,年齡在15歲以上,性別不限。
隨機分為A組和B組:A組82例,年齡16-58歲,平均29.8歲;病程11個月,平均2.9年;ALT值89-389U/L,平均286±92 u/L。B組84例,年齡17-58歲,平均31.2歲;病程9個月,平均3.1年;ALT值77-339U/L,平均253±67 U/L。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肝功能、丙氨酸轉(zhuǎn)氨酶(ALT)等方面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A組:干擾素加香菇多糖聯(lián)合應用,α- 2b干擾素500萬U肌注,1次/日,連用3周后停藥l周為1個療程,連用3個療程,療程中應用干擾素當天同時香菇多糖1mg+250 ml生理鹽水靜滴,每周2次。B組:單獨應用α-2b干擾素500萬U肌注,1次/日,連用3周后停藥1周為1個療程,連用3個療程。
觀察指標用藥前及用藥后第1、2、3個月各檢測1次肝功能,乙肝兩對半和HBV-DNA。
統(tǒng)計學方法各組治療前后均數(shù)變化的差異性分析采用t檢驗,組間率和比較采用x2檢驗。
結(jié)果
血清HbeAg/抗HbeAg轉(zhuǎn)換率A組血清HbeAg/抗HbeAg轉(zhuǎn)換率明顯高于B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X2=8.90,P<0.01)。見表1。
血清HBV-DNA陰轉(zhuǎn)率A組血清HBV-DNA陰轉(zhuǎn)率明顯高于B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X2=8.78,P<0.01)。見表2。
血清HBV-DNA指標隨訪觀察對A、B組陰轉(zhuǎn)患者行12個月隨訪,血清HBV-DNA陽性反跳率分別為11.1%(6/54)和42.9%(12/28),A組血清HBV-DNA陰轉(zhuǎn)反跳率明顯低于B組,兩組差異具有顯著性(X2=5.42,P<0.05)。
不良反應兩組中均有部分病例在治療開始數(shù)天內(nèi)因注射干擾素出現(xiàn)程度不同的發(fā)熱,體溫最高者39.3℃,持續(xù)時間均在5小時以內(nèi)。體溫>38.5℃者給予口服奈普生片或肌注柴胡等對癥處理有效,繼續(xù)用藥。另有部分病人1周后出現(xiàn)食欲下降,四肢酸木等癥狀,但均能耐受。應用香菇多糖過程中,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討論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大多采用抗病毒、免疫調(diào)節(jié)、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纖維化等綜合治療,抗病毒治療是其中最主要、關(guān)鍵的措施??笻BV-DNA藥物有干擾素、核苷類似物和免疫調(diào)節(jié)劑。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療中,應用有效的免疫調(diào)節(jié)劑,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打破免疫耐受狀態(tài),靠自身的免疫功能清除乙肝病毒十分重要。
干擾素是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制劑,具有增強細胞免疫功能,調(diào)節(jié)免疫狀態(tài)的作用。應用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目的是清除體內(nèi)HBV-DNA及HBeAg,并誘導血清中HBeAg轉(zhuǎn)化為HBeAb,肝細胞核內(nèi)HBcAb使其消失,肝臟組織學病變改善及ALT恢復正常。干擾素直接抑制病毒復制能力有限,必須借助機體免疫功能,強化和鞏固達到抑制HBV作用。干擾素已被證實對慢性HBV感染有確切療效,但因其無法清除cccDNA及整合已入宿主DNA中的病毒基因,單純應用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復發(fā)率較高。
香菇多糖被認為是目前最強的輔助性細胞活性恢復劑和巨噬細胞參與下的細胞免疫增強劑。它對靶細胞沒有直接殺傷作用,而是通過宿主免疫調(diào)節(jié)發(fā)揮其抗感染作用。多糖類抗病毒性肝炎的原理在于病毒感染肝細胞后,通過一系列復雜的免疫反應,導致自身免疫性肝損害,使肝細胞變性和壞死,而中藥多糖能提高機體免疫系統(tǒng)的功能,促進肝細胞的再生和修復、恢復肝功能及抑制病毒復制。對改善食欲不振、倦食乏力、腔腹飽脹、失眠健忘以及肝腫大回縮變軟有較好的效果。干擾素聯(lián)合香菇多糖治療慢性乙肝取得滿意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