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有光
上世紀80年代末,隨著“新觀念”攝影思潮,國內攝影界關于新聞攝影與藝術攝影和衍生的紀實問題進行過熱烈討論。也就是在那個時空,“紀實”攝影概念就像輪廓一樣在中國攝影界顯現(xiàn)出來。攝影界開始關注“不是新聞的新聞”紀實攝影價值?;诖?,紀實攝影的新聞性和存在的價值進入了關注研討階段。紀實攝影成為攝影界界定的方向,可以預見。2008年我國攝影將在這一新時期出現(xiàn)質的飛躍,將打破一段時間來我國新聞攝影和攝影理論長期僵持的現(xiàn)象。
攝影理論應該更加深入
什么是紀實攝影?紀實攝影就是把真實情況真實地記錄下來,使不同攝影社會的活動都充分表現(xiàn)了攝影的紀實性。紀實攝影與新聞攝影和報道攝影不同的特點就是全面地、真實地反映一個社會問題或生活現(xiàn)象。
2008年4月。隨著奧運圣火的接力傳遞,新的更多的報道熱點此起彼伏。4月1日,北京奧運圣火點燃;5月12日,突如其來的汶川大地震;8月8日,奧運圣火在北京奧運會主會場鳥巢點燃,共同譜寫了人類文明氣勢恢弘的新篇章。那一張張、一幕幕圖片和場景:四川汶川大地血與火的重生、在紅色海洋的國旗下吶喊“中國加油”、奧運火炬在北京奧林匹克中心鳥巢成功點燃……
歷史給了中國新聞攝影挑戰(zhàn)的機遇,在一個個重大歷史背景時刻。對許多問題的判斷標準、衡量尺度和價值觀都已經(jīng)或者正在發(fā)生重大的變化。中國攝影在“主流攝影輿論”與“非主流攝影輿論”基礎上怎樣建立健全輿論引導機制?從攝影理論環(huán)境發(fā)展和理論研究方向。我們應該認識到由于輿論信息需求的重大變化,社會利益格局發(fā)生深刻變化,攝影理論研究的矛盾性顯得更加重要。這些矛盾和日益突出的現(xiàn)實理論問題,是中國攝影特別要關注的,理論研究要關注時代,要使理論研究更具可操作性,使基礎理論邁向深入,如:在新時期如何看待東西方新聞發(fā)展觀、新聞價值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討論西方的新聞觀,怎樣評價中國的真實、客觀、公正的新聞準則觀。
在新聞攝影理論實踐中。需要確立對新聞線索加新聞元素的多元化理解。也就是說。對新聞攝影的產(chǎn)生關系即是對攝影相互關系中繼續(xù)深入探索的多元化性。積極探索新聞圖片的立體形象,服務好主體形象對受眾和讀者的視覺感受及瞬間的吸引力。
尋找攝影理論多元化的元素
2008年是中國攝影的喜怒哀樂、多視覺及多焦點的多元化之年。更加難能可貴的是,2008年中國攝影有了真正屬于自己的具有“自主產(chǎn)權”的攝影理論思想寶庫,這是因為自2008年初以來許多事件在反映過程中,從每一個事件來看,其特點都是事件本身周期長。公眾輿論長期關注。我們看到,更具有明顯特征的是在一系列重大事件中。新聞圖片總是事件中的核心媒介載體。攝影成了主流輿論的“主流攝影輿論”熱點報道現(xiàn)象。
中國攝影正在發(fā)生演變,不同,的事件。就有不同的社會元素,然而更加突出的是這一時期的網(wǎng)絡時代,給新聞攝影帶,來了巨大的改變。攝影取得的進步,同樣需要戰(zhàn)略投資,除人力資源外。在信息網(wǎng)絡社會,提升研究“主流攝影輿論”的問題,認真理解新載體、新途徑,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手機視頻。這可能就是中國攝影目前要面對的傳統(tǒng)主流媒體對概念和影響力形成的嚴峻挑戰(zhàn)。在每一個重大事件過程中,在每一個重大事件過后的思索中,我們驚喜地看到,中國攝影在趨向、界定、演變的過程中。變得更加成熟,富有閱歷。中國攝影在“主流攝影輿論”的世界已占有一席之地。
新聞攝影需要激情
2008年4月。奧運火炬在歐洲英法等國家傳遞,中國留學生、華僑熱烈歡迎、參與和關注這一重大活動。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與世界網(wǎng)絡都在關注,國內網(wǎng)民、老百姓也在關注,用眼球視覺關注每天互聯(lián)網(wǎng)上和大量來自海外的留學生拍攝的圖片。同時,西方社會主流媒體、中國主流媒體也都在關注奧運火炬?zhèn)鬟f,并且都在控制和壟斷“主流攝影輿論”的受眾者。通過全球化這一互聯(lián)網(wǎng)載體來看。美國傳媒對國外發(fā)生的新聞。關注點更多地集中在暴力、沖突、自然災害等方面。這不禁讓人想到他們對新聞報道的一種觀點,即新聞不是事件的本身,而是事件的報道。
然而在整個事件過程中,中國的留學生用他們的智慧、知識、理性,以實際行動自發(fā)地維護了國家與個人的榮譽。同時也感染了留學生所在國家的市民和觀眾。為中國攝影發(fā)展留下了一幅幅重重的歷史畫卷。留學生們拍攝的成千上萬張圖片,至今仍然使人難以忘懷:“紅色的海洋、熱烈、奔放、彷徨、憤怒……”10年后,當我們再次回憶這段歷史時,如同史冊一樣,同樣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
當今世界正在發(fā)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中國攝影正在挑戰(zhàn)世界“主流攝影輿論”話語權。所以說,從認識西方“主流攝影輿論”理論觀念上,我們在服務人民大眾的基礎上,一定要更加深入地研討中國的“主流攝影輿論”思想理論觀念,自然使攝影理論研究保持長期穩(wěn)定。保持文化特質、話語風格。理論研究要關注時代,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鼓勵參與討論,發(fā)表創(chuàng)新意見,用心經(jīng)營理論思想隊伍。使理論研究工作更具思想性、學術性,發(fā)揮每一個人理論文化的潛在創(chuàng)造力,使思想、學術、語言平實和更具吸引力。
新聞攝影是攝影形式最能表現(xiàn)社會活動和反映問題的有力工具,新聞攝影追求更多的是畫面主題鮮明,直接面對不同社會和事件本身,涉及內容廣泛,有?新聞尖兵”的特殊專業(yè)性,其特殊性還能起到報刊等載體的“殺手锏”作用,使新聞攝影的真實性更加尖銳犀利。攝影就是記錄歷史影像,紀實攝影就是記錄有時代背景的影像。攝影需要呼喚,攝影也需要激情,只有把握時代的命脈,關注社會歷史發(fā)展,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和廣大受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