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氣價改革問題再次成為輿論的焦點。公眾輿論與部分專家傾向于將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簡單表述為“漲價”,盡管這反映了改革的主要趨勢,但這種表述有礙合理公平的定價機制的出臺?!疤烊粴鉂q價說”是由幾個近期因素推動的:暴雪降溫使天然氣需求激增、稀缺性凸顯;企業(yè)因天然氣生產利潤低而不愿擴大生產規(guī)模,加劇了天然氣的供需矛盾;近期較低的價格指數(shù)水平給漲價創(chuàng)造了空間。然而,氣價改革遠非一個“漲”字就能解決。
有觀點認為,公共品價格過低會造成消費者的浪費。這種觀點,將能源資源類公共產品多樣化的消費心理簡單化了,極易造成對政策的誤導。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費者,對能源資源類公共產品的消費心理存在明顯差異。低收入者的價格敏感度,明顯高于富裕階層與具有穩(wěn)定月收入的中產階層?!八?、電表、煤氣表,這就是我們的‘三個代表。”如此戲謔的表達反映出許多老百姓的生活并不寬裕。明年我國很可能出現(xiàn)溫和的通貨膨脹。在這種背景下,天然氣價格如上調,將使普通消費者,尤其是低收入者感到生活受影響。
也有人將天然氣與成品油價格改革歸為一類問題加以討論,這也是不合適的。天然氣與成品油在消費方面有著巨大差別,前者屬于大眾性的生活消費品,后者則不然;前者的價格調整將直接影響廣大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而后者的價格調整直接影響的是一個消費者群體的部分消費行為。因此,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應該考慮到普通百姓,尤其是低收入者的承受能力。
中國目前的天然氣價格實行官方定價制度,氣價由出廠價加上管輸價格形成城市門站價,再加上輸配費,最終形成終端用戶價格。這樣的定價機制就造成,從地下開采生產到入網(wǎng),以及到消費終端,都由一家公司壟斷性經營。在壟斷局面未改變的情況下,天然氣價格上調,很可能刺激低效率投資,進一步加重產能過剩的壓力。
目前,我國自采天然氣供不應求。從供應一方看,盡管我國天然氣儲備比較豐富,但由于天然氣主要分布在勘探開發(fā)條件惡劣的西部地區(qū),勘探開發(fā)成本很高。這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國內自采天然氣的供應。從需求一方看,近年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而天然氣價格相對其他能源價格偏低,故天然氣需求激增在意料之中。為了解決供需矛盾,我國對天然氣進口有一定的依存度。提高天然氣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是國家能源戰(zhàn)略的必然趨勢。如何形成相對平穩(wěn)、及時反映形勢變化的價格形成機制,既能兼顧天然氣生產公司的生產積極性和老百姓的消費需求,也能有利于國家能源戰(zhàn)略的持續(xù)性,才是氣價改革的重點。
總之,我國天然氣確實需要結合改革供應機制,來改變目前不合理的定價機制。只是新的定價機制應在區(qū)分地方差異及區(qū)分生活用氣、生產用氣與商業(yè)用氣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到不同消費群體的收入差距與承受能力,盡量做到合理公平?!ㄗ髡呤侵袊鴤髅酱髮W輿情研究所副所長。)
何 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