署之東園,久薷不治。修至始辟之。糞瘠溉枯,為蔬圃十?dāng)?shù)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陽既浮,萌者將動。園之守啟曰:“園有樗焉,其根壯而葉大。根壯則梗地脈,耗陽氣,而新植者不得滋;葉大則陰翳蒙礙,而新植者不得暢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腫,疏輕而不堅,不足養(yǎng),是宜伐。”因盡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廣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華,將待其實,若獨不能損數(shù)畦之廣為杏地邪?!币蛭鸱?。
既而悟且嘆曰:吁,莊周之說日:樗、櫟以不材終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見傷夭。今樗誠不材矣,然一旦悉剪棄;杏之體最堅密美澤可用,反見存。豈才不才各遭其時之可否邪?
他日,客有過修者。仆夫曳薪過堂下,因指而語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無用處無用,莊周之貴也;以無用而賊有用,烏能免哉。彼杏之有華實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蓋有利之者在死,勢不得以生也。與乎杏實異矣。今樗之臃腫不材,而以壯大害物,其見伐誠宜爾。與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說,又異矣。凡物幸之與不幸,視其處之而已?!笨图热?,修善其言而記之。
三點導(dǎo)讀
美點賞析
在開辟荒蕪的園子種植蔬菜時,“拳曲臃腫”而“不足養(yǎng)”的樗樹被砍掉,而杏樹因“方春且華”能結(jié)實得以繼續(xù)生長。由此,作者想到了莊子的話:“樗、櫟以不材終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見傷天?!鼻f子認(rèn)為樗樹因無用而能自然老死,而作者卻是因為樗樹無用而將其砍掉,兩人的看法為什么會不同呢?這是作者的困惑也是讀者的困惑。
作者通過客人之口道出了自己的深刻思考,也消解了讀者心靈的困惑。自然中的樗樹“以無用處無用。莊周之貴也;以無用而賊有用,烏能免哉”,杏樹“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而桂與漆“有利之者在死,勢不得以生也”。由此,得出結(jié)論,凡樹“幸之與不幸。視其處之而已”。這一句,乃全篇寄意所在,實屬畫龍點睛之筆。其實,人在世間生存,與樹又有什么不同呢?禍也罷,福也罷,榮也罷,辱也罷,各種境遇,不全在于各人的才智,而是與環(huán)境密不可分的。本文是以樹的境遇來映射人生的境遇。
歐陽修寫作本文時,年紀(jì)尚輕,只有24歲。初入仕途的他,雖未親身體會仕途的惡劣與兇險。但對此已有所認(rèn)識。有趣的是,歐陽修以后的人生,幾度宦海沉浮,每一次沉浮的背后,都有深不可測的人事環(huán)境,這些經(jīng)歷與他年輕時寫作的本文是多么契合啊!
難點指津
《伐樹記》并不是記述砍樹的經(jīng)歷,而是通過砍樹這種行為引發(fā)的聯(lián)想和思考,來揭示一個深刻的人生認(rèn)識。這個寓意的揭示過程。是一個難點。作者以開墾荒地,種植蔬菜開啟全文。因為荒地原有的樗樹形象丑陋,又影響了農(nóng)作物的生長,因而要砍掉;而生長繁榮即將結(jié)實的杏樹卻沒有被砍。行文至此。似乎都是閑筆,但作者卻在此聯(lián)想到莊子的一句話。宕開一筆,使文章頓時顯得曲折有致,將讀者帶人深刻的思考:莊子認(rèn)為無用的樹木可以“終其天年”,有用的樹木卻落得個“傷夭”的下場,歐陽修卻將無用的樹木砍伐了,有用的樹木留下來了,這是為什么呢?正在讀者困惑之時,作者又自然引出一個重心人物“客人”,又使得文章?lián)u曳多姿起來。客人的話,道出了樹的生存與否與它所處的環(huán)境密不可分的深刻道理,讀者讀到此處,頓時會有豁然開朗的認(rèn)識?!胺参镄抑c不幸,視其處之而已”一句,卒章顯意,可謂水到渠成,畫龍點睛。
從作者到莊子,從莊子到“客人”是理解本文的兩個拐點,也正是這兩個拐點,將文章也同時將讀者推向了認(rèn)識的高峰。文章自然而發(fā),無刀鑿斧痕,卻有余韻悠長之妙,讀者如果不能把握住作者的行文脈絡(luò),是很難體會到文章的這些高妙的。
考點訓(xùn)練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糞瘠溉枯,為蔬圃十?dāng)?shù)畦糞:用糞土
B,春陽既浮,萌者將動萌者:草木的嫩芽
c,根壯則梗地脈梗:阻塞
D,其見伐誠宜爾見:被
2,翻譯下列句子。
(1)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2)若獨不能損數(shù)畦之廣為杏地邪。(3)以無用而賊有用,烏能免哉。
1,A,(糞:為……施肥)
2,(1)因為杏樹的緣故,特此不能種蔬菜,這也應(yīng)該砍掉作柴火。(2)你難道就不可以減少幾塊菜地而讓杏樹生長(或:為杏樹留下一片生長的地方)嗎?(3)如果園無用之材侵害了有用之地,怎么能夠避免(被砍的命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