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琦
【摘 要】作為一個初涉翻譯的學習者來說,急于找到能夠切實有效的指導(dǎo)實踐的翻譯理論,否則在原語與目的語的爭斗中也很容易迷失了自己,這樣就失去了翻譯工作的基本意義。本文從小處著眼,且不談翻譯理論界就翻譯本質(zhì)及翻譯標準誰是誰非的大討論,單從初涉外語翻譯者的角度來看Nida的動態(tài)對等理論的實際意義,即對實踐的有效的指導(dǎo)價值。
【關(guān)鍵詞】動態(tài)對等 翻譯初學者 指導(dǎo)意義
翻譯充滿了種種矛盾,在編碼與解碼的過程中,有“科學性”與“藝術(shù)性”的矛盾,有保持“洋味”與避免“洋腔”的矛盾,有“神似”和“形似”的矛盾,“直譯”與“意譯”等矛盾①。圍繞這種種矛盾,翻譯家各抒己見,為我國翻譯理論體系的建立起了很大的作用。但遺憾的是這些理論對實際翻譯工作的指導(dǎo)價值并不很明顯。對于一個初學翻譯的人來說,找到一個可操作性較強的理論指導(dǎo)才能對自己的翻譯實踐起有效的推動作用。而Nida的動態(tài)對等理論之所以盛極一時,曾一度達到言必稱Nida的程度,正是基于他的理論對實踐的指導(dǎo)確實很有效。
下面我們首先來看看何為動態(tài)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皠討B(tài)對等”是奈達(E. Nida)從交際學方面探索翻譯中的對等問題所提出來的一個概念。他給“動態(tài)對等”所下的定義是:最切近原語信息的自然對等。并進一步解釋說在上述定義中有三個關(guān)鍵術(shù)語:(1)對等——對原語信息而言;(2)自然——對目的語而言;(3)最切近上述兩者的結(jié)合,以達到最高度的近似?!皠討B(tài)對等”的理論基礎(chǔ)是“效果對等”的原則,即譯文讀者對譯文所做出的反應(yīng)與原文讀者對原文所做出的反應(yīng)基本一致。后來,為避免“動態(tài)”(Dynamic)一詞引起概念上的混淆,奈達將“動態(tài)對等”改為“功能對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轉(zhuǎn)引孫迎春18)。
無庸置疑,翻譯的作用確實不排除文化傳播的功能,但是我們也應(yīng)該注意到對年輕的翻譯工作者來說,涉及到的主要還是能否使自己理解無誤的內(nèi)容用目的語準確表達出來的問題。有了Nida的動態(tài)對等,我們在處理英譯漢時就能夠主動以讀者的感受,也就是自己的感受來矯正一些語言方面的生澀的錯誤(蕭 58)。這樣最起碼對現(xiàn)代漢語的發(fā)展起到了一個良好的促進作用。否則,時下年輕的英語專業(yè)的學生都感到自己不但起不到文化融合的橋梁作用,連基本的規(guī)范的語言都駕御不好了。這其中的原因到未必是自己的漢語水平的真正退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沒有可操作性的理論來規(guī)范自己的譯文。中文中有了一些不好的變化,跟翻譯是有關(guān)的。就如張中行先生做過的一些歸納,他說,有一股脫離口語的語流,表現(xiàn)為生僻詞語多,句子不只長,而且夾雜一些非本土的格局?!覀兌贾?詞句變長是漢語發(fā)展的趨勢。不過近年的加速,卻是受了外語譯文和新風氣的影響?!衲陙?時態(tài)越來越受到重視,以表示完成為例,本來可以說“收到好的效果”,卻要說“收到了好的效果”,本來應(yīng)該說“寫在黑板上”,卻偏說“寫在了黑板上”。一種是可簡、易于簡的地方,樂于從繁的人像是越來越多,如“涉及”和“涉及到”之間、“而且”和“而且還”之間……一種是喜歡加多余的話,如不說“下了雪”,而說“下了潔白的雪”……一種是繞彎子,如可以說“我沒注意”,卻說“沒有引起我的注意”,可以說“我愛唱歌”,卻說“唱歌對我來說是很可愛的”(羅 394)。
對于這種翻譯腔,如果沒有Nida動態(tài)對等及其理論基礎(chǔ)讀者效應(yīng)為指導(dǎo)的話,就很難克服。一來二去,確實會使年輕的翻譯工作者在原語和目的語的斗爭中迷失了自己。更有甚者會把這種翻譯當成是時髦,形成一種風氣,漸漸地勢必會對我們的母語造成嚴重的沖擊。當然,這里我們也不排除從外語中學到些新鮮的東西以補充漢語的不足,但是如果一味地取外語的歐化的句法為漢語所用,那我們中文的句法的通俗曉暢,朗朗上口的優(yōu)勢將不復(fù)存在。這樣的話為了翻譯所付出的代價就太大了(397)。
為了達到效果上的對等,譯文必須通達。奈達用“自然”(natural)這個概念,比“通順”要求高一些。“通順”主要指語言,“自然”除了指語言外,同時還指文化上、思想習慣上可以通得過。奈達主持翻譯的《今日英語版圣經(jīng)》中將《新約?羅馬人書》中保羅對羅馬信徒們說的一句話譯為 Greet one another with a brotherly kiss,而沒有沿用“欽定本”的譯法—— Greet one another with a holy kiss(請你們以圣吻互相致意),“欽定本”中的“圣吻”從語言上講并不是不通順,但是現(xiàn)代英語讀者無法想象什么樣的吻才是“圣”,所以不自然。
在一切語言現(xiàn)象中,形式和內(nèi)容都是統(tǒng)一的,這個統(tǒng)一體對使用這一語言的人可以產(chǎn)生一定的效果;翻譯過程是一個變化過程,形式完全變了,內(nèi)容為什么能不變或基本不變?更怎么能產(chǎn)生同樣的效果?關(guān)鍵就在于“自然”:對譯文接受者的接收渠道和原文接受者的渠道之間的差別,譯者有一個全面而細微深入的了解,他根據(jù)新的接收渠道的特點改變信息的形式,甚至調(diào)整部分內(nèi)容,使譯文中的形式與內(nèi)容的統(tǒng)一體適應(yīng)新的接收渠道,和原文的統(tǒng)一體適應(yīng)原文接受者的渠道一樣,才有可能產(chǎn)生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效果。翻譯中這一個形式與內(nèi)容的變與不變的矛盾,只有在效果上取得統(tǒng)一。不同類型的翻譯,只要屬于上文所說狹義翻譯范圍之內(nèi),基本上都適用這一原則,因為它們對形式與內(nèi)容的不同要求,本來就是體現(xiàn)在效果上,譯者也只能在譯文效果上面下功夫以求對等(劉 19)。
下面就英漢互譯中定語的語序調(diào)整來看Nida的動態(tài)對等。
我們在英漢互譯時就常常要調(diào)整語序,尤其是定語和狀語的語序。所謂調(diào)整語序,就是根據(jù)目的語習慣的表達方式,調(diào)整原語的語序,這樣就會使讀者覺得“自然”。
英語中,單詞作定語時,通常放在它所修飾的名詞前,漢語中也大體如此。有時英語中有后置的,但譯成漢語時一般都前置。
He has something important to tell you.他有重要事情告訴你。
(英語中修飾any,some,every,no構(gòu)成的不定代詞的形容詞要后置,而漢語里定語一般放在所修飾的詞前面。反之,在漢譯英,就要注意將定語后置。)
這個句子沒有什么不對的地方。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this sentence.
出席會議的來賓是上海來的。The guests present at the meeting are from Shanghai.
(漢語原文的定語是放在“來賓”之前,譯成英文, present要放在 guest之后。
這是我們這兒能找到的惟一參考書。 This is the only reference book available here.
(英語中某些以 -ible或 -able結(jié)尾的形容詞用作定語,與 every,the only,或形容詞最高級連用來修飾一個名詞時,通常放在所修飾的名詞之后。)
他是當今最偉大的詩人。He is the greatest poet alive.
(英語中作表語的形容詞,用作定語時,通常要后置。 )
有多個定語修飾一個中心詞時,英語定語的排列順語序和漢語不盡相同,因此,翻譯時必須根據(jù)整句意思做出調(diào)整。
It was partly as a result of those economics that many of our most important new projects in other fields become possible. 我們在其他方面許多最主要的新工程得以實施,部分地是由于采取了這些節(jié)約措施。
國際經(jīng)濟新秩序。a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一位美國現(xiàn)代優(yōu)秀作家。an outstanding contemporary American writer
(漢語中,幾個定語連用時,習慣上是把最能表明事物本質(zhì)的放在最前面,而把表示規(guī)模大小、力量強弱的放在后面。英語則往往與此相反,越是能表示事物本質(zhì)的定語越是要靠近中心詞。)
如果英語中名詞前的定語過多,譯文中則不宜完全前置,因為漢語不習慣在名詞前用過多的定語。
a little, yellow,ragged beggar.(前置)
一個要飯的,身材矮小,面黃肌瘦,衣衫襤褸的乞丐。(后置)
英語中,修飾名詞的短語一般放在名詞之后,而漢語反之,但間或也有放在后面的,視漢語習慣而定。
their attempt to cross the river.(后置)
他們渡江的企圖。(前置)
the decimal system of counting .(后置)
十進制計算法。(后置,中心詞轉(zhuǎn)移)
這些根據(jù)目的語的讀者的需要所進行的調(diào)整,看似簡單,但是若沒有相應(yīng)的理論指導(dǎo),對年輕的翻譯者來說也很可能會由于缺少斟酌,而把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this sentence.譯成:這句話沒有什么地方不對。把This is the only reference book available here.譯成:這是唯一能找到的參考書。而對自己的失誤卻渾然不覺。
當然Nida的動態(tài)對等包括很多方面,在實際翻譯中需要的對等是一種綜合性的關(guān)系。不是機械地綜合語言學、語義學、語用學等等方面的對等,而是依靠藝術(shù)的眼光和文化語言素養(yǎng),全面細微地考慮各方面因素。效果上的對等,就是這樣一種綜合性的對等關(guān)系。在實踐中如果涉及明顯的文化差異,完全等效也確實很難達到。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一點,就否認等效原則對實踐的巨大的指導(dǎo)意義, 尤其是對一些年輕的外語翻譯者來說,這一翻譯理論無疑是給自己的翻譯道路指引了努力的方向。
注釋:
①關(guān)于此是對目前翻譯屆論文的歸結(jié),并不是外行人所說。
參考文獻:
[1]羅進德.翻譯教學門外漢[A].劉重德.英漢語比較與翻譯——94長沙研討會論文集[C].青島:青島出版社,1998. 389-397.
[2]孫致禮.關(guān)于我國翻譯理論建設(shè)的幾點思考[A].劉重德.英漢語比較與翻譯——94長沙研討會論文集[C].青島:青島出版社,1998. 244-249.
[3]孫迎春.譯學大詞典[Z].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9.
[4]蕭立明.系統(tǒng)功能觀與辨證論譯[A].楊自儉.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二屆代表大會暨第三次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5]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