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喜臣
作文不是一種短期教育,是一個漫長的周期,是突擊不得的。猶如說話,需要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才能培養(yǎng)一種語言水平。從現(xiàn)在中高考來看,作文最能反映出學生的能力差別和知識素養(yǎng)?;A題占的分值很少。一些教了多年的語文教師也發(fā)出慨嘆,是我們不適應時代了,作文的時代氣息越來越濃厚了,我們的思維跟不上了,因為語文真正走向了另一個端點——“活”。但是他們沒有真正找到“活”的緣由,沒有深入分析“活”的依據(jù),要么感慨一番,要么信心不足,導致工作沒有熱情和激情,憑借老經驗老方法,與新事物接觸不夠。
作文教學應該抓住這個“活”字,找到教學的新穎點,提煉教學方法,狠抓現(xiàn)實題材,列舉現(xiàn)實鮮活事例,多做“古為今用文章”,發(fā)展新的教學思維,力求表達作者的某種新動向,某種新境界、新心聲,某種新感想甚至新時代某個新特征??傊?,新穎的作文就是表達作者的某種新觀點、新意圖、新志趣,因此作文教學始終潛在著一個“活”字。只有把語文教學教“活”了,語文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才能找到新源頭。
一、要與時代背景相接軌。作文也是有時代性的,一篇優(yōu)秀的文章總與作者的寫作時代背景巧妙地吻合,并把時代的氣息滲透其中的,讓人讀來就聯(lián)系起當時的時代背景。時代造就文藝,文藝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正如文學潮流一樣,一種文藝思潮總與一個歷史時期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是時代潮流的產物,文學領域里的每一個細胞都應該與時代相吻合,尤其是作文更離不開實際和現(xiàn)實,它是現(xiàn)實生活的書面反映。要教好語文,就要與時代相聯(lián)系,使古代與現(xiàn)代,現(xiàn)代與近代,近代與當代有一個鮮活思潮的脈絡,語文教學能使之更好地貫穿起來,這樣教學,學生才感覺不到枯澀乏味,能夠聯(lián)系現(xiàn)實,寫作文同樣需要走進現(xiàn)實生活,通過現(xiàn)實的考驗和磨練,才能寫出最真實的感悟。只有親歷現(xiàn)實、目睹現(xiàn)實、感受現(xiàn)實,才能體會到現(xiàn)實的意義,現(xiàn)實的力量,現(xiàn)實的生命?,F(xiàn)實背景是作文的骨肉,想象展現(xiàn)作文的靈性,時代背景是作文的新鮮血液。抓住了這些,就抓住了作文的“生命線”,找到了作文的“文脈”,就有了新思路,作文也就有了出路,找到了作文的“主心骨”,才能符合作文的新穎性。因此,時代背景是作文的首選,要寫好作文,就應該找到寫作的大背景,讓讀者像導游一樣跟著你的思路欣賞,順著你的指引前進,達到你最終的寫作目的,這樣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二、要具有真實性。一篇優(yōu)秀的文章,總是具有一種莫名奇妙的親歷性。也就是讓讀者感到它的真實性。這就需要截取不同層次、不同行業(yè)、不同階層人物的親身經歷。不同的讀者有其不同的感受,總覺得作者是在寫自己或者是自己身邊的人,能從作文中找到生活的原型或者縮影,這樣的作文才是好作文。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作者一定要涉入到這些行業(yè)、這些領域中去感受。這需要作者平時多觀察、多交流、多傾聽這些人的言語,多觀察他們的行為舉止,他們就是豐富素材的大廈,需要我們像“砌鳥窩”的鳥兒一樣,持之以恒,一點一點地收集,一次一次地梳理,時間長了,就會有了材料的大廈,寫出來的文章,就具有了典型性、大眾性,又具有綜合性,不是單個的素描或者簡單的寫生,也就具有了可讀性和親和力。
三、要有深度和力度。所謂的深度,就是要反映某種現(xiàn)實或者某一觀點,不能只是文詞的堆砌,表面富麗堂皇。而無內涵,就像一個氣球,爆破了就什么也沒有了,給人遺憾;所謂力度,就是立意要高,一篇新穎獨特的作文就是與普通的寫作角度不同,站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看事物”,就是所謂作文中的“另類”。作文是要有深度的,淺而言之,就像一湖水,水域狹小,波瀾不驚,一眼觀到底。誰還再用心去探究呢?如果水域廣袤,浪花跌宕起伏,形成一道道美麗的水花,就成為競相追逐的風景。因此,作文要有深度和力度,這就是高人一籌的原因,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只做表面文章,而不去深層次探索,那是寫不出實實在在的好文章的。
(作者單位:彭陽縣孟塬鄉(xiāng)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