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燕斯
[教學設計]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nèi)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庇纱?,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各種版本的語文教材中都有大量自然風光類的文章了。我們生活在神奇而美麗的大自然中,自然界蘊含著各種美:動態(tài)美和靜態(tài)美互相補充,陽剛美和陰柔美兼而有之……我們不僅要將足跡留在山水里,還要用自己的彩筆描繪大自然的如畫風光。
寫景性散文是以描寫景物為依托,抒發(fā)內(nèi)心情感,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本次活動就是想讓學生去感悟自然,然后通過課本相關文章的閱讀,探討一些值得借鑒的寫法,再用一個具體的題目訓練,探究寫出心中的山水的出彩之路。
[教學過程]
1感悟自然,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
2閥讀徐遲的《黃山記》,討論寫法借鑒。
3寫作《心中的美景》,感悟身邊的自然。
4互評作文,討論出彩之法。
5展示精彩文本,提煉出彩寫法。
[體驗感知]
大自然是無限美妙的,欣賞大自然可以使人大開眼界,增長知識,每個人都有自己眼中的大自然,讓學生暢所欲言“自己眼中的大自然”。
[閱讀指引]
(要求學生課前重讀徐遲的《黃山記》,劃出文章關鍵句,理清文章思路,總結這篇文章于自己作文的啟示)
粵教版必修三第一單元感悟自然徐遲的《黃山記》用獨特的手法勾勒出黃山美景。文章思路如下:
第一部分:大自然精心安排黃山勝景。
第二部分:回顧幾千年來人們攀登黃山的歷史。
第三部分:寫作者一行人登山的經(jīng)過和感受。
第四部分:寫在黃山之巔見到的云海、松樹、日出、攝身光等奇觀。
[寫作借鑒]
1謀篇布局,獨具匠心
文章巧妙地借贊嘆大自然的造化神工起筆,暗寫黃山“險”、“奇”兩個特色,總領全文;二、三部分,承“險”字展開,第四部分,緣“奇”著墨;最后,以“這是何等的公園!這是何等的人間!”兩句感嘆作結,照應篇首大自然“封了山”,隔絕了人間與勝境,暗含“換了人間”之意,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2聯(lián)想想象,虛實結合
寫景時,把實寫與想象結合起來,可以充實文章內(nèi)容,增添文章情趣,引發(fā)讀者的想象,更好地寄寓作者的感情。由寫自己登山聯(lián)想到古人登山之難;總寫黃山景色時想象大自然布置黃山的種種景物,寫云海時想象自己在海中航行。
3短句排偶,節(jié)奏明快
“它是大手筆,用火山噴發(fā)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圍一百二十公里,面積千余平方公里的一個渾圓的區(qū)域里,分布了這么多花崗巖的山峰?!边@里原來是比較復雜的長句,作者有意將他們逗成一串短句,以加強語勢節(jié)奏?!八蜷_了它的云庫,撥給這區(qū)域的,有倏來倏去的云,撲朔迷離的霧,綺麗多彩的霞光,雪浪滾滾的云海?!边@些排偶句的使用能加強文章奔騰豪放的氣勢。
4善用修辭,描寫生動
“從峰頂俯視,它們?nèi)缣μ\,披覆住巖石;從山腰仰視,它們?nèi)缣炫?,亭亭而玉立。沿著巖壁折縫,一個個的走將出來,薄紗輕綢,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薄芭旁仆で埃帽纫蛔泵Φ暮8邸叶嗝聪霃倪@兒揚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這樣險惡……”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異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
5抒情議論,畫龍點睛
“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狀物都是為了抒情、明志、言理。寫天都峰之險,而今天卻化險為夷,這是石工們的功勞,所以引出議論,“我們這江山,這時代,正是這樣,屬于少數(shù)人的幸福已屬于多數(shù)人。雖然這里歷代有人開山筑道,卻只有這時代才開成了山,筑成了道?!庇秩缥恼碌谌糠纸Y尾“看啊,這是何等的公園”這一句,作者運用直接抒情方式,對黃山的美進行了直接的贊嘆。
[訓練文題]
(用一節(jié)課40分鐘限時完成訓練題目。當場完成的由教師收上來評分,當場不能完成的課后完成后寫上寫作體會和他人評價再交給教師評分)
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們生活在大自然中。寒來暑往,四季更替,山川草木,風花雪月,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自然,都會引起我們的深思和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我們會有所感悟。請以“感悟自然”為話題,寫出你心中的美景,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出彩寫法]
(教師評分后,選取有特色的文章印發(fā)。學生根據(jù)印發(fā)的文章討論提煉不同的寫法,同時修改自己的文章。教師再用一節(jié)課進行展示點評)
1情景交融式
春日里的家鄉(xiāng)(略)
詹海龍
[點評]寫景作文最忌走馬觀花式,見啥寫啥,平鋪直敘。這篇文章題目為“春日的家鄉(xiāng)”,但作者并沒有對“春日的家鄉(xiāng)”進行詳盡的描寫,而是運用凝練生動的語言,巧妙地把自己對家鄉(xiāng)的深情與對人生的思考融入到對家鄉(xiāng)春日美景的描寫之中,達到了景與隋水乳交融的效果。
2借景抒情式
荔林(略)
龔學健
[點評]用文字描寫實景是個吃力難討好的活,不比攝影繪畫,可以纖毫畢現(xiàn)。這篇文章的作者沒有想方設法去描寫眼前的荔林具體如何如何,而是巧妙地在描寫眼前之景的過程中,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把古人放進了自己的鏡頭之中,并實現(xiàn)了借他人之酒杯,澆心中之塊壘的目的。
3移步換景式
江南小鎮(zhèn)
陳浩忠
濃濃水鄉(xiāng)情,悠悠小巷音。
水鄉(xiāng),古樸、安逸;小巷,寧靜、脫俗。風到這里結成線,攔住了過客的腳步,雨到這里纏成絲,纏住了游人的情感。
名曰水鄉(xiāng),其實是小鎮(zhèn)生活在蛛網(wǎng)上面,密密麻麻的河道將小鎮(zhèn)的每部分串成一個整體,從上空看,像是天女散花般的錯落有致。每戶人家一出門就是小河,交通工具是一葉小木船,人在其中,有一種人在畫中游的感覺。駕一葉小舟,撐一支長篙,搖著雙槳,輕輕地在水面漂著、蕩著,無拘無束,將心交給這里,將愁融進清清的河水里。工作的壓力、生活的煩惱、緊閉的心門此刻得到釋放,儼然《陋室銘》的“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走在潮濕的石板路上,仿佛能聽到遠古的回音。這里的每一塊石板都能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只要你駐步停留,細聽石板中的聲音,如同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回環(huán)芾繞;又仿佛是從遙遠的地方傳來,悠遠悠遠的。像是一支故鄉(xiāng)的歌。稍一留意就會發(fā)現(xiàn)小巷兩旁褪色的壁畫,斑駁的墻壁,它們隨著歷史的腳步走來,見證著歲月的流逝和變遷,更增添了小巷的厚重。
幽深的小巷,古老的大宅院,半掩的大門,高聳的圍墻,青黑的瓦片,還有發(fā)黑的青苔,這一切構成了小鎮(zhèn)元素?!疤凵想A綠,草色入簾青”,屋檐底下的青苔一直延伸到門口,不時還會看到“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的動人情景。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江南的姑娘猶如出水芙蓉,清秀可愛,這得益于這恬淡、淳樸的小鎮(zhèn)。小河的石階上。三五個婦女舉著榔頭拍打著衣服,手起聲落,笑聲如同清脆的鈴聲,惹得小河也笑了,“笑容”一圈一圈地蕩漾開去。河水的寧靜平和、小巷的淳樸,造就了性情溫和的小巷人,他們陶醉于安逸閑適的生活。
年邁的老人悠閑地坐在藤椅上,微閉著眼;孩子們呼朋引伴,聚在一起捉迷藏,笑聲驚動了樹上休憩的小鳥,也嚇得河底的魚兒倏來忽去。此情此景真像《桃花源記》里描述的那樣,“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多么令人向往陶醉。
小鎮(zhèn)的水、小巷和人,深深地觸動了我的情愫,如同這些似乎沒有盡頭的小河,一直延伸著……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瓦礫或一草一木,帶走的只有對小鎮(zhèn)幽幽的情思……
[點評]江南水鄉(xiāng),景色優(yōu)美,人文薈萃,面對太多可寫的東西,沒必要也不可能一一道來,這就需要處理好篇幅少而材料多的問題。文章作者以時空為序,通過移步換景的手法,把眼中所見最美、心中感受最深的東西納入了自己的筆下,既寫出了江南的特色,也寫出了自己的感覺。
[教學反思]
高山無語,但閱盡世事滄桑;大海怒吼,卻源自細流無聲……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無不充滿智慧,深蘊哲理,富有靈性。自然是我們學好語文、寫好作文、升華思想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源頭活水。
粵教版必修三第一單元的幾篇文章重在寫景狀物。但作者又不是單純的描寫,而是通過對景物的描寫,或是抒發(fā)自己的情感,或是寄寓自己的理想、或是表達自己的思考。但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深深感覺到,我們的學生與大自然的隔閡太大、太久了,以至于要他們回味對自然的感受時,他們往往會顯得有點茫然,有些吃力。大自然的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學生來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大自然是需要親身去體驗的,大自然是需要用心去感悟的,這正需要我們教師多多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親近自然,感悟自然,從大自然中汲取寫作的天然養(yǎng)分,增強作文的靈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