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宏
宋初開國宰相趙普曾經(jīng)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其實是謙虛的話,表示讀書不多,只讀了半部《論語》。
據(jù)歷史上記載,碰到國家大事或重要問題不能解決的時候,趙普都停留下來,把今天不能解決的問題,擱置到明天再解決。有人看到他回去以后,往往在書房里拿出一本書來看。后來他的左右,出于好奇,想知道這個秘密,背地里把它拿出來一看,原來是一部《論語》。
作為一部儒家經(jīng)典著作,《論語》記錄著孔子的言論和弟子們的自相問答的內(nèi)容。大到治國,小到齊家,外至為人處世,內(nèi)至修身養(yǎng)性,我們都可以從中找到指點。雖然讀《論語》的時間不長,我卻被在字里行間所領(lǐng)略到的孔子言行深深感動,他是一位學(xué)者,更是一位智者,并深深地被他的胸襟和智慧所折服。無論是孔子的教育思想還是他的為人處世之道,都給了我頗多啟示。
在現(xiàn)在的社會中,塵世的喧囂、心態(tài)的浮躁,讓人很難安置得下一張平靜的書桌,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jīng)離現(xiàn)代人越來越遠,圣賢與經(jīng)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墩撜Z》等這些曾經(jīng)構(gòu)建我們的精神家園的經(jīng)典已與我們漸行漸遠,逐步淡出我們的視野。說來慚愧,雖為一名教師,從事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職業(yè),卻從來沒有完完整整的讀過這本書。讀了于丹對《論語》的解說,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tài)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融入現(xiàn)實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在工作上或在生活中,人們總是盡力追求十全十美,可是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十之八九,如何正確面對人生中的缺憾,就成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認為首先不應(yīng)糾纏在其間,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另一種態(tài)度是,要盡可能地讓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背姓J現(xiàn)實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tài)度。
于丹在《論語心得》中曾經(jīng)講到“平和”、“快樂”這樣的詞匯,我想這可能正是她要表達一種人生觀的哲理吧。用平和的心態(tài)看待人生,用快樂的情緒面對生活,將會使自己成為一個快樂的人,用自己快樂的心去影響身邊的人和事,那就會體驗到“平淡是真,平安是?!?這才是人生的真實寫照?!墩撜Z》中,孔子說:“君子道有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笨鬃訛槲覀冎v述了一個君子應(yīng)具備的三種素養(yǎng)。所謂“仁者”,就是一種寬懷大度而又善良的人,一般來說不會感到憂愁,因為仁厚,所以無憂;所謂“知者”,就是指能夠明白事理且有智慧的人,遇到問題就不會感到不解,因為可以用自己所學(xué)、所感去處理疑問;而“勇者”是指勇敢堅強而果斷的人,有勇有知有智才更加自信。一個具備了“知”、“仁”、“勇”的現(xiàn)代人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保持良好的狀態(tài),實現(xiàn)自己人生的理想。
《論語》中孔夫子以他天地人合一的寬廣胸懷告訴他的學(xué)生們應(yīng)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他的這種儒家思想對后人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人人都希望過上快樂幸福的生活,幸??鞓分皇且环N內(nèi)心的感覺,與金錢的多少、地位的高低、職業(yè)的貴賤并沒有多大的關(guān)系。于丹在該書“君子有道”一節(jié)中為我們剖析了很多道理??鬃诱f:“君子懷德,小人懷古。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就是說君子和小人每天惦記的事情是不同的。于丹說,君子每天牽掛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繕,小人則惦記的是自己的家鄉(xiāng);君子心中始終有一份規(guī)矩、法度,不能超越;小人則滿腦子都是小恩小惠,小便宜。君子從來是尊重道德法則的,而小人則永遠貪圖眼前的利益,喜歡鉆空子。有時還會因為別人妨礙了自己的貪念而犧牲掉別人的幸福,常常把自己的幸福強加在別人的痛苦之上。論語中說“富貴于我如浮云”,當你不再為身外之物所羈絆的時候,你的幸福也就離你不遠了。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huán)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么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給你打開整個世界。“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個人是怎么樣的,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huán)境就可以看到他的內(nèi)心價值取向。 其實,交什么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聽于丹講《論語》,從中學(xué)習(xí)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不為已甚的人生態(tài)度。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選擇什么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樣的朋友,自己站在一個什么樣的人生坐標上,只有自己修身養(yǎng)性才能交到好朋友。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jié),“他”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yǎng)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shù)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閑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于丹在書中說到:“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都要從東方升起一樣。“同時,《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都是最簡單的?!薄叭伺c自然萬物有一種敬畏、有一種順應(yīng)、有一種默契。”所謂敬畏、順應(yīng)、默契,就是這世間萬事萬物的生存規(guī)律,若是你背離了,就會失去。所以人活一世,想要抓住的往往就是最簡單最直接的事物,那便是一種心態(tài)的力量。
《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tài)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愛茶者有喜歡龍井,有愛好烏龍茶一樣,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安粖Z其真香”,“不損其真味”,那么,還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理由呢!
《論語》告訴我們,為人不僅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yīng)該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得到幫助的人。我們常說“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其實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內(nèi)心充滿幸福感。
我們的古圣賢用最簡樸的語言,為我們點出了人生大道,做君子就是做一個最好的自己,從身邊做起,從今天做起,讓自己成為一個完善的人,做到坦然、淡定地面對人生。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讀于丹《論語心得》,我想更應(yīng)該學(xué)會用《論語》所講述的人生哲學(xué)去修繕自身的缺失,用平和的心態(tài)更好的對待自己的人生缺憾,看好自己的過去的失,珍惜自己現(xiàn)在的擁有,建立好一個君子仁愛的情懷,這樣才符合當前社會的道德標準,對自己對社會有一個良好的交代。
《論語》這部經(jīng)典名著,主要記錄了孔子對后世子孫的諄諄教誨,是中國幾千年歷史文化中的一塊瑰寶,它曾經(jīng)教育了無數(shù)的讀書人,凝練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的精神底蘊,可謂博大精深。今天讀了于丹解析的《論語心得》,使人在行走于渾濁的天地間有了一盞耀眼的前方明燈,它指引著世間迷茫的人們,溫暖了曾經(jīng)冰冷的人間真情,使我受益匪淺,收獲頗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