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秋
在我院學生不良心理問題問卷調查中,有10.5%的學生存在心態(tài)冷漠的問題,我們在實際觀察中發(fā)現(xiàn)存在這種心態(tài)的學生比調查結果還要多。這些學生主要表現(xiàn)是對周圍事物冷漠麻木,把自己從人與人之間互相依賴的密切聯(lián)系中割裂開來,以超脫的“看破紅塵者”自居,以一種不以為然的、譏諷的、嘲笑的眼光看待一切,待人處事冷漠無情。在他們看來,自己和集體及他人是不相干的,是沒有義務和責任的。這種冷漠的心態(tài)使他們遠離集體、遠離老師和同學,他們看不到學生生活的本質和真諦,看不到人心靈深處高尚美好的東西。是什么原因造成學生冷漠心態(tài)的呢?
一、學生情感冷漠的原因
(一)自身因素
1. 自我心理不健康
我院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一切以我為中心”,在人際交往中與他人難以溝通,從而產生隔閡,對人冷淡。有的學生“感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太冷漠”,自己索性也冷漠;還有的學生由于好高騖遠,產生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滋長了不滿和失望的心理,由此產生了對人對事的冷漠。
2. 適應性差
“適應性”是指人對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的順應能力,即根據環(huán)境條件變化而改變自身的能力,通過調節(jié)自身與環(huán)境關系,使之協(xié)調的特征。而如今的學生,自幼缺乏艱苦生活的磨練,適應性較差。
3. 自制力弱
自制力是善于支配和控制自我的能力。它不僅能控制消極的情緒,也善于克服困難,奮發(fā)圖強,不自暴自棄。而有些學生只能一帆風順,一旦受挫情緒便一落千丈,心理失衡。
(二)學校教育因素
教師的教育方法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初中階段,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下,教師已無暇顧及學生各方面的細微變化,無法提供及時科學的指導。特別來我院就讀的學生,大部分學習成績不理想,而有些教師只關注他們的學習成績,給予的只有怨言和訓斥,久而久之,這類學生就會變得沉默寡言,刻意地與人保持距離,即使有再大的困難也不會向老師訴說,甚至還會敵視教師,最后形成冷漠心理。
(三)家庭教育因素
1. 家庭教育是未成年學生品行形成和發(fā)展的搖籃。家長的一言一行,無疑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一些家長在孩子面前沒有以身作則,時時處處表現(xiàn)得自私自利。受其影響,一些學生對“不謙讓,不為別人著想”習以為常,并隨著年齡的增長,越發(fā)表現(xiàn)得自私、霸道。
2. 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一旦目標不能達到,就“恨鐵不成鋼”,用尖刻的語言奚落、諷刺、挖苦孩子,傷害了孩子的心靈,使孩子的情感日漸冷漠。
3. 還有些家長教育上重物質輕精神,重分數(shù)輕道德情操。只重視為子女付出自己全部的愛,而忽略了對子女進行關心別人、愛護別人的教育,就形成了孩子惟我獨尊的自我意識和行為,缺乏對別人的關心和愛。
(四)社會不良因素影響
市場經濟在帶來經濟高速發(fā)展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負面效應。趨利性、排他性和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原則,導致社會規(guī)范出現(xiàn)大量的斷層和盲區(qū),社會失范行為大大增加;盲目自利的人生,使一些人不再有真誠的感動,不再有奉獻的情懷,更不再想理解他人;國家意識、集體意識、互助精神和奉獻精神的削弱在一些人身上時有體現(xiàn)。社會上的不良影響沖擊著學生多年來受良好學校教育所形成的觀念,不良思想行為在學生心目中發(fā)芽、生根、開花……
二、矯治學生情感冷漠的對策
冷漠型學生,如果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并加以矯正,他們的前途是很讓人擔憂的。輕者會成為玩世不恭、消極混世的庸者;重者則成為行為偏執(zhí)、危害社會的罪犯。因此,教育好這種類型的學生,讓他們走出冷漠,在陽光下綻放花朵,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喚起學生的自尊、自信,促進其自我轉化
1. 教師要以春天般溫暖的愛心和潤物細無聲的耐心去融化他們心靈上的冷漠。要教育他們學會善待他人,用善意、愛心和責任心去面對生活。只有善待他人,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擁有快樂,把握住機遇。我們要想方設法讓學生體驗生活是五彩繽紛的、是美好的,并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從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且努力鞏固已形成的良好習慣。
2.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規(guī)律,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修養(yǎng),并自覺抵制不良影響,這是克服學生冷漠心理的基礎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在觀察的基礎上,通過對學生日常交往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品行進行案例分析與評價,逐步提高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對自身的言行進行自我分析、自我評價、自我體驗,從而喚起他們的自尊、自信心理,促進學生的自我轉化。
(二)創(chuàng)設良好環(huán)境,優(yōu)化家庭教育方法
1. 家庭教育是克服學生冷漠心理的首要條件。孩子不僅需要呵護,更需要潛移默化的教育引導;家長不僅要言傳,更要身教,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來感染、鼓舞和引導孩子。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引導孩子體會長輩、親人對他的愛和付出,培育一顆感恩的心靈,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對愛進行回報。同時,父母應體驗孩子的成長,以自己的高雅言行引導孩子關心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給別人一點幫助,從而體驗到幫助他人后自己心靈獲得的快樂。良好的家庭人文環(huán)境中走出的是有愛心、有責任感的孩子,他們能更好地融入人群,享受美好的人生。
2. 對孩子絕不可嬌生慣養(yǎng),應及早使其在集體生活中進行適應性訓練,培養(yǎng)其堅強意志和自制能力。孩子有錯,不要過多責怪,應循循善誘進行正面教育。只要打破病態(tài)心理的惡性循環(huán),就一定能使“冷漠”的學生煥發(fā)出青春活力。
(三)樹立社會教育觀,加強社會道德教育
只有當社會為教育服務,我們的未成年學生生活在美好的社會氛圍中,才能有一顆健康的心靈。所以社會要通過一些喜聞樂見的影視節(jié)目和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喚起學生內心的良知、正義感、榮譽感和羞恥心,充分發(fā)掘出學生內心世界里“性善”部分,從而自覺主動地約束自己的行為,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形成健康積極、樂觀向上的道德情操。
總之,矯治學生情感冷漠的心理,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方方面面的教育,只有他們各盡其責,并相互協(xié)調配合,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在教育上的合力,才能使學生消除冷漠心態(tài),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