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芹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一些現(xiàn)象開始引起很多語文教師的關(guān)注:學生會讀會寫而不知道意思的詞語多了;學生讀過的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變多而說話、作文卻“詞匯貧乏”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學中沒有重視詞語教學,沒有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詞語。因此,低年級語文教學要始終堅持語文姓“語”不動搖,通過扎實有效的教學,引導學生加強對詞語的理解,掌握理解詞語的方法。
1 引導學生掌握解詞的方法
不難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到了高年級理解詞語意思仍不夠準確,理解詞語的能力仍然較差。而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學生沒有掌握解詞的方法。因此,在低年級就要引導學生扎扎實實地掌握解詞的方法,這也是閱讀教學中必須著重讓學生學會的方法、掌握的本領(lǐng)。如何引導學生掌握解詞的方法呢?筆者認為,在平時的詞語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滲透這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一點一滴地進行積累。同時,根據(jù)課文特點安排“理解詞語”主題課。如《北京亮起來了》《日月潭》這類課文中有很多學生不理解的詞語,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專項訓練。下面,筆者擷取《北京亮起來了》一課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教學片段與大家商榷。
首先,引導學生提出不理解的詞語。由于本課新詞語多,學生提出的不理解的詞語也就多:夜幕降臨、華燈高照、絢麗多彩、金碧輝煌、燈光閃爍、銀光閃閃、光彩奪目、川流不息、煥然一新、從天而降、勾畫、輪廓……接著,進行示范解詞。
1)用聯(lián)系詞句解詞法理解“夜幕降臨”。首先讓學生說一說什么時候北京亮起來了?課文中用哪個詞語?然后出示句子“每當夜幕降臨,北京就亮起來了”。最后引導學生讀句子。這樣,學生就知道“夜幕降臨”是“天黑了”的意思。
2)用看圖解詞法理解“華燈高照”。教師指著圖上的燈說:“大街兩旁這些高大而美麗的燈我們就叫它華燈,它們高高地照著地面。課文中用一個成語表達,就是‘華燈高照?!?/p>
3)用抓關(guān)鍵字解詞法理解“川流不息”。首先引導學生通過查字典,查出“川”“流”的意思。然后查出“息”的幾種意思,再引導選擇“停止”義項。這樣學生就明白“川流不息”的本意是“河流不停地流動”。最后引導學生結(jié)合圖片說課文中指什么“川流不息”?從而明白課文中的“川流不息”指“汽車來來往往,像河流一樣連續(xù)不斷”。
4)用畫一畫解詞法理解“勾畫”和“輪廓”。出示天安門城樓圖片,讓學生用水彩筆描出天安門城樓的邊框。然后告訴學生:彩色的邊框就是“輪廓”,描的動作就叫“勾畫”。
最后歸納解詞的方法,引導學生運用這些方法自主解詞。
2 強化詞語理解的方法
引導學生掌握解詞方法后,并不等于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就能運用自如。詞語理解看似簡單,但真正要讓學生學得扎實、有效確實比較難。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詞語教學時講究模式創(chuàng)新、方式策略,讓學生學得既扎實,又有效。
2.1 抽象詞語理解要力求“形象”低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還不是很好,因此對一些抽象詞語的理解引導應當力求“形象”。于永正老師引導學生理解“枯”和“榮”的方法就很形象。他先板畫2幅圖,然后引導學生說說“枯”該寫在哪幅圖的下面,“榮”該寫在哪幅圖的下面。
2.2 重點詞語理解要力求“厚實”引導學生理解詞語,不是簡單地指在字詞意思上照搬字詞典的注釋作機械識記。引導理解詞語既要在時間上有量的保證,更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有質(zhì)的保證。一位教師是這樣來引導學生理解“雪中送炭”的——
上課時,許多學生對這個詞提出質(zhì)疑。當時,全班學生鴉雀無聲,大家的目光都注視著老師。師(微微一笑):小朋友,看了這一段動畫,你是不是明白了一些?(大意:寒風呼嘯,一位路人身單衣薄,蜷縮在屋角。另一個人看見了,覺得他很可憐,說:“我要給他雪中送炭!”然后從家里抱來了一大堆柴火。)生(恍然大悟樣):我明白了“雪中送炭”就是有個人很冷,另一個人給他送去一些柴,讓他暖和一些。師:是啊,在別人最寒冷的時候給他送去溫暖,這叫做“雪中送炭”?,F(xiàn)在如果有個人十分饑餓,應該給他送去什么呢?生1:給他送去一些飯。生2:給他送去一些水還有面包。師:如果有個人很痛苦,咱們應該給他送去什么呢?生3:給他送去一些錢。(眾笑)因為他很痛苦,一定是家里沒有錢。生4:給他送去一些藥,因為他可能是生病了。師:對,在別人最需要的時候,給他送去及時的幫助,這都叫做“雪中送炭”。在生活中,你聽說過或者看到過“雪中送炭”的事嗎?學生交流。
2.3 動詞理解要講究“品味”動詞具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如果運用得好,就能把人物的動態(tài)描寫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如對《雷雨》中“垂”的理解,一位教師是這樣引導的——
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張蜘蛛網(wǎng),而后在稍下一點的地方又畫了一只蜘蛛,邊畫邊敘述:一只蜘蛛從網(wǎng)上垂下來,逃走了。這時眾學生叫起來:不對,老師這樣畫是蜘蛛掉下來了。師:那該怎樣畫呢?生1:蜘蛛后面應拖著一根絲。師:那你來畫給大家看看,好嗎?生上黑板認真地畫起來,大家都仔細地看著。師:那怎樣才叫垂下來呢?生2:就是一頭掛下來。師(馬上追問):生活中你看到過垂下來的東西嗎?學生紛紛舉手。生3:柳枝是垂下來的。師:誰來背背賀知章的《詠柳》?學生不約而同地背起來。生4:長頭發(fā)也能垂下來。生5:還有窗簾?!瓗?小朋友可真是有心人,東西的一頭掛下來就叫——眾學生接:垂下來。這樣,學生對于“垂”的理解已不言而喻,也更深刻地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性。
理解詞語,不是語文教學的點綴,而是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的全過程。語文教師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帶領(lǐng)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李海林),和學生一起“在漢語中出生入死”(王堯)。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要運用多種方法,力求扎實有效,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掌握理解詞語的方法。這樣就一定能讓文本中豐富的詞語在學生的心中扎根,使學生成為詞語的“富翁”。
(作者單位:山東省高密市柴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