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瑩
摘 要:南北朝樂府民歌是繼周民歌和漢樂府民歌之后以比較集中的方式出現(xiàn)的又一批人民口頭創(chuàng)作,是我國詩歌史上又一次新的發(fā)展。它不僅反映了新的社會現(xiàn)實,而且創(chuàng)造了新的藝術形式和風格,開辟了一條抒情小詩的新道路,這就是五、七言絕句體。南北朝樂府民歌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影響是顯著的、巨大的,但在藝術風格上南、北朝民歌又存在著較大差異。
關鍵詞:南北朝樂府民歌 藝術風格 異同
文學史上所說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始于東漢建安年代,迄于隋統(tǒng)一,歷時約四百年。南北朝樂府民歌是繼周民歌和漢樂府民歌之后以比較集中的方式出現(xiàn)的又一批人民口頭創(chuàng)作,是我國詩歌史上又一次新的發(fā)展。它不僅反映了新的社會現(xiàn)實,繼承了民歌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而且創(chuàng)造了新的藝術形式和風格。南北朝樂府民歌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影響是顯著的、巨大的,在表現(xiàn)手法上,民歌對唐代詩人也有許多啟發(fā),如口語的運用。以體裁而言,南北朝樂府民歌開辟了一條抒情小詩的新道路,即五、七言絕句體。這對唐代七言歌行的發(fā)展也起了示范性的推動作用。
南北朝民歌雖是同一時代的產物,但由于南北的長期對峙,北朝又受鮮卑貴族的統(tǒng)治,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民族風尚、自然環(huán)境等大都不相同,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調。其中南朝的抒情長詩《西洲曲》和北朝的敘事長詩《木蘭詩》,為這一時期的民歌增色不少,《樂府詩集》所謂“艷興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說明了這種不同。南北朝樂府民歌藝術風格的差異具體表現(xiàn)如下:
一、形成的原因不同
南朝樂府主要是東晉、宋、齊時代的民歌。宋代郭茂倩在《樂府詩集》中言道:“艷曲興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1]由此可見,南朝的艷曲是很有名的,艷曲就是情歌。其中情歌還含有較濃厚的色情成分和脂粉氣。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這些民歌并不是來自于廣大的農村,而是以城市都邑為其策源地?!爱敃r的南朝社會,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許多城市都相當繁榮,商人階層生活更加富裕,這就刺激了他們對于愛情的浪漫的追逐,而他們中有些是來往客商,經常離別遠行,因而江邊送別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2]“西曲歌”中的重要歌詞,有《三洲歌》、《石城樂》、《孟珠》、《莫愁樂》等,大都是描寫女子的別情。這些歌詞就是這種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如:“布帆百余幅,環(huán)環(huán)在江津。執(zhí)手雙淚落,何時見歡還?”(《石城樂》)“聞歡下?lián)P州,相遇楚山頭。探手抱腰看,江水斷不流!”(《莫愁樂》)[3]“吳聲歌曲”中以《子夜歌》為最著名,一共42首,都以描寫少女熱戀為題村。它往往運用單純樸素的語言,自然和諧的音調,來表達少女懷春的心情,委婉而生動,充滿著天真活潑的情趣,也有描寫因失戀而產生的悲愁和痛苦的。
南朝民歌的另一個來源就是統(tǒng)治階級有意識的采集。南朝統(tǒng)治階級是腐朽透頂?shù)氖孔宓刂?他們采集民歌只是按照他們的階級趣味、享樂來加以選擇。所以南朝民歌幾乎全是情歌。反映江南商業(yè)社會中思想解放的人民生活的一個方面,但也是由于這類情調正適合于當時腐化的統(tǒng)治階級的愛好,因而這類歌辭被收入樂府得以保存下來,其他方面的詩歌就被排斥了。
相比而言,北朝樂府民歌就呈現(xiàn)出一種與南朝樂府民歌迥然不同的藝術風貌,北朝樂府民歌保存的數(shù)量不多,總共約七十余首,主要收錄在《鼓角橫吹曲》中?!豆慕菣M吹曲》是北方民族用鼓和角等樂器在馬上演奏的一種軍樂,其歌詞的作者主要是東晉以后北方的鮮卑和氐、羌等族的人民。其中也有漢語歌詞。北朝樂府民歌的題材比南朝的廣闊,內容要豐富得多。在藝術方面北朝樂府民歌體裁多樣,風格豪放剛健,語言質樸,生動。形成這種與南朝樂府民歌的柔媚幽婉截然不同的北朝民歌風格,也有其獨特的社會背景和自然因素。
北朝社會的一個最突出的現(xiàn)象就是戰(zhàn)爭,整個北朝的歷史幾乎與戰(zhàn)爭相并行,人民生活困苦、社會動亂,故反映這類題材的作品很多。又由于北方民族一向以能騎善射,好勇尚武著稱,這種民族特性也表現(xiàn)在民歌上。北朝民歌的題材廣泛,自然也包括愛情生活的民歌題材。但因為北方諸民族的性格和風俗與南朝漢民族的不同,同時又不曾或很少受到禮教的約束,所以北朝的情歌就不像南朝的情歌那樣含蓄委婉,而是心直口快,毫不遮掩,毫不扭捏。加上北方山水雄偉遼闊,不像南方山川秀麗柔婉,北方少數(shù)民族生活多為不穩(wěn)定的游牧生活以及戰(zhàn)爭的社會現(xiàn)實造就了北朝民歌雄健質樸的風格。
二、從藝術風格上看,南北樂府民歌的風格同樣顯著不同
南歌專寫纏綿婉約的情愛,風格委婉細膩,北歌則抒發(fā)了一種慷慨悲涼的情緒,風格直率粗獷。南朝樂府民歌,一是體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它的出現(xiàn)為絕句奠定了基礎。二是語言的清新自然?!洞笞右垢琛氛f:“歌謠數(shù)百種,子夜最堪憐,慷慨吐清音,明轉出天然?!盵2]三是雙關語的廣泛運用。雙關語是一種諧聲的隱語,有一底一面,約分為兩類,一類是同音同字,如“合散無黃連,此事復何苦”(《讀曲歌》)[4],用藥名“散”雙關聚散的“散”,用黃連的“苦”相關想思的“苦”。另一類是同音異字,如“燃燈不下柱,有油那得明”(《讀曲歌》)[4],用點燈的“油”雙關理由的 “由”,但“明”字卻又屬前一類。最常見的雙關語大體有:蓮——憐,蓮子——憐子,絲——思,籬——離。《子夜曲》:“始欲識郎時,兩心望如一。理絲如殘機,何悟不成匹”;“高山種芙蓉,復經黃蘗鳴。果得一蓮時,流離嬰辛苦”。[3]這些巧妙的雙關語,增加了語言的活潑與委婉。魯迅說:“如子夜歌之流,會給舊文學一種新力量。”(《且介亭雜文集·門外文談》)四是“吳聲歌曲”和“西曲歌”在描寫愛憎的時候,常常使用了巧妙的比喻和夸張的手法,發(fā)揮了豐富的想象,使它的思想內容表現(xiàn)得非常生動突出。例如《子夜歌年少當及時》篇,拿霜下草恰當?shù)乇扔髁饲啻旱娜菀紫?使人明白應及時相愛。又如《讀曲歌》用突然掉入井里的飛鳥來比方一個剛聽到對方變心的女郎的驟然從歡愉轉為悲愁的思想情感,刻畫得非常貼切?!度A山畿》形容女子悲痛落淚時,把淚水夸張得如同江水一般,可以使身子沉沒,不但表現(xiàn)了豐富的想象力,而且很好地表現(xiàn)了女子對于愛情的熱烈態(tài)度。
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是《木蘭詩》。這是一篇歌頌女英雄木蘭喬裝從軍的敘事詩,也可以說是一出喜劇,和《孔雀東南飛》同稱為我國詩歌史上的“雙璧”,異曲同工,前后輝映。胡應麟《詩藪》說:“五言之贍,極于焦仲卿妻,雜言之贍極于木蘭?!盵2]
北朝民歌在藝術形式上很有特點,語言質樸無華,表情爽直坦率,風格豪放剛健,沒有巧妙的雙關語,也沒有一唱之嘆的裊裊余音,而是名副其實的悲壯激越的軍樂、戰(zhàn)歌。這都和南朝民歌形成鮮明的對比。體裁上,北歌雖以五言四句為主,但同時還創(chuàng)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絕體,并發(fā)展了七言與古體和雜言體,這是南朝民歌所不及的。
三、題材上的不同
南朝樂府民歌寫男女愛情,北朝樂府民歌則充滿發(fā)批判精神,視野開闊,凡戰(zhàn)爭慘景、貧富對立、民風土俗等都有所涉及,老女、孤兒、窮漢、戰(zhàn)虜、騎射稱雄的健兒、背井離鄉(xiāng)的游子,種種人物都在詩中出現(xiàn),歌詞描寫的也正是他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南朝樂府中的吳歌和西曲的內容,都是一色的對于男女愛情生活的描寫,但呈現(xiàn)出的狀態(tài)是極為復雜多姿的。它所描寫的愛情生活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封建社會戀愛不自由而造成的愛情悲劇。反映婚姻戀愛不自由的。如《子夜歌》中“始欲識郎時,兩心望如一。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3]表達的是一對相互愛慕的青年男女不能結為婚姻的痛苦。
(二)反映男女不平等,愛情不堅貞的內容?!袄蔀榕匀巳?負攸非一事。縭門不安橫,無復相關意?!?《子夜歌》)[3]“我與歡相憐,約誓底言者?常嘆負情人,郎今果成詐?!?《懊儂歌》)[3]詩中反映了封建社會中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在這種可悲的處境中,女子只能在主觀上希冀對方永不變心:“仰頭看桐樹,桐花特可憐。愿天無霜雪,梧子(諧吾子,指男的)解千年。”(《子夜秋歌》)如《子夜冬歌》中“淵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復何似?”有的民歌還寫出女子北負心男子拋棄后的痛苦,如“啼著曙,淚落枕將浮,身沉被流去。”在這眼淚中,有如膠似漆般的愛情,也有“莫作瓶落井,一去無消息”的憂慮。
(三)反映勞動人民愛情生活的。如《子夜歌》“夜長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聞散喚聲,虛應空中諾?!盵3]詩歌明白如話,寫的是一女子對情人的纏綿思念之情。詩中通過對這女子望著深邃的夜空和皎潔的明月,輾轉反側,不能成寐的描繪,把其內心世界無法排遣的思親之情和孤寂之感委婉地透露出來。 “吳聲歌曲”除了寫少女熱戀,企盼親人回歸與之團聚的內容外,在勞動中產生的愛情詩歌,如《拔蒲》中所寫:“與君同拔蒲,竟曰不成耙?!盵3]這種在勞動中產生的愛情詩歌,自然貼切,且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在情歌中,有一些反映女子對愛情的堅貞固執(zhí):“春蠶不應老,晝夜常懷絲。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這首詩的主人貼切地以蠶自比,她甘心情愿為愛情付出自己的一切,堅信必有達到愿望的時候。人的心情融于景物來寫,在南歌中也比比皆是。如《子夜春歌》:“春林花多媚,春鳥意多哀。春風復多情,吹我羅裳開?!薄蹲右骨锔琛?“白露朝夕生,秋風凄長夜。憶郎須寒服,乘月?lián)v白素。”這些民歌正是贊美《子夜歌》善于表情達意和清新自然的《大子夜歌》所寫的“不知歌謠妙,聲勢出口心”的最好例子。
比較而言,北朝樂府民歌就不僅僅限于愛情生活了。而是題材廣泛得多,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反映戰(zhàn)爭生活的。如《企喻歌》“男兒可憐蟲,出門懷死憂。尸喪峽谷口,白骨無人收。”《瑯峫王歌》也寫道:“東山看西水,水,水流盤石間。公死姥更嫁,孤兒甚可憐。”就是當時各族人民大量死于戰(zhàn)爭和由于戰(zhàn)爭帶來的妻離子散,生活困苦的真實寫照。在《隔谷歌》中:“兄在城中弟在外,弓無弦,葥無括。食糧乏盡苦為活,救我來!”寫出在野蠻大混戰(zhàn)中兄弟互相攻殺,民不聊生的慘象和沉痛的呼救聲。
(二)反映游子思鄉(xiāng),人民疾苦的。如《隴頭歌》:“隴頭流水,流離山下。念吾一身,飄然曠野。朝發(fā)欣域,暮宿隴頭。寒不能語,舌卷入喉。隴頭流水,鳴聲幽咽。遙望秦川,心肝斷絕?!盵4]它通過“遙望秦川,心肝欲絕”,寫出了生還故鄉(xiāng)無指望的悲痛?!昂荒苷Z,舌卷入喉”的苦寒狀況來形容天氣嚴寒,凍得舌頭都卷到喉嚨里了,反映游子飄零的痛苦,寫得非常逼真。反映人民饑寒交迫,悲慘生活的最著名的代表作是《雀勞利歌》,“雨霏霏雀勞利,長嘴飽滿短嘴饑”。這里所寫的“長嘴”和“短嘴”便是剝削階級和被剝削的勞動人民象征性的概括。還有“男兒千兇飽人手,老女不嫁只生口”表現(xiàn)奴隸對自己命運的傷痛。
(三)描寫愛情方面的。北朝民歌也具有獨特的風格,如《折楊柳枝歌》中寫少女懷春,那種大膽、但白而勇敢地訴說自己的心情,充分顯示出北方民族的爽快、質樸的性格,它與江南女兒的那種纏綿婉轉的抒情遠不相同。
(四)描寫游牧生活的。以《敕勒歌》為代表作:“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盵2]這首詩僅27個字,但自然高妙,渾樸蒼茫,藝術地再現(xiàn)了草原風光,全詩純系自然景物之描寫,但這些自然景物又是歌者即目所見,使主人公的形象隱現(xiàn)在茫茫草原之中,使人感受到作者對草原風物的熱愛之情。它粗曠之中,雜有豪邁之氣,“無我之境”中有“我”的形象,詩中“我”的形象融化在自然景色之中?!峨防崭琛冯m篇幅短小,但自問世后一直成為人們傳誦不衰的名篇,具有無比的魅力。
四、聲調上的不同
“梁陳盡吳楚之音,周齊皆胡虜之曲”,[2]南朝樂府民歌大部分保存在清商曲辭中。清商曲是我國古代主要的通俗樂曲,許多民歌都配合這種音樂演唱。南朝的清商曲又分為若干類,其中最重要的是“吳聲歌曲”和“西曲歌”兩類。[2]“吳聲歌曲”產生于江南吳地,以當時的首都建業(yè)(今南京)為中心地帶?!拔髑琛碑a生于長江中游和漢水兩岸的城市——荊(今湖北江陵縣)、鄖(今湖北宜昌縣)、樊(今湖北襄樊市),鄧(今河南鄧縣)等地。這些都是當時商業(yè)發(fā)達的城市。因此,這些民歌所反映的多是城市生活,吳聲西曲多是侑酒佐飲的女樂,聲調軟,北朝樂府民歌保存于樂府橫吹曲辭的橫吹曲中,鼓角橫吹曲則是軍中馬上的武樂,聲調以雄渾悲忼為特色。它真實地記錄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狀態(tài),從很多方面表現(xiàn)出北方民族的剛強爽直,充滿了北方的景色和風趣。
下面我們著重從北朝樂府民歌的《木蘭詩》和南朝樂府民歌的《西洲曲》作比較,分析南北朝樂府民歌在內容和藝術風格上的差異。
第一,《西洲曲》:“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桿頭。欄桿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盵4]詩歌寫出了一個青年女子的相思之情,中間穿插著不同季節(jié)的景物變化和女主人公的活動、服飾及儀容的點染描繪,一層深過一層地展示人物內心的情思,將那種無盡的相思表現(xiàn)得極為細膩纏綿而又委婉含蓄。這是南朝一首作者側面描繪與人物的自我抒情結合的情歌。朦朧間接的描繪,含蓄優(yōu)美。全詩基本上是四句一換韻,形成了回環(huán)婉轉的旋律,這種特殊的聲韻之美,造成一種似斷似續(xù)的效果,這同詩中續(xù)續(xù)相生的情景結合在一起,聲情搖曳,余味無窮。所以沈德潛說此詩:“續(xù)續(xù)相生,連跗接萼,搖曳無窮,情味愈出?!?《古詩源》卷十二)這首詩是南朝民歌中藝術性最高的一篇。
與之截然不同的《木蘭詩》,它出自北朝,不是單描繪情歌的詩歌,而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民間敘事詩。與《西洲曲》比較而言,《木蘭詩》更能反映現(xiàn)實社會的生活面?!赌咎m詩》通過對女英雄木蘭這一形象的塑造,贊揚了勞動婦女善良的品質、勇敢的精神和堅毅的意志。木蘭本是一個“當戶織”的普通姑娘,在困境中長大。在父親年老、又無長兄、可汗催征的情況下,她經過反復思考,決定代父從軍,擔負起遠征的艱巨任務。她買了“駿馬”、“長鞭”,大膽地踏上征途,經過黃河黑水,北到燕山朔野,萬里長征,十年轉戰(zhàn),不僅勝利地完成了任務,而且立下大功。凱旋歸來后,她功成不受賞,只希望早日回到久別的故鄉(xiāng),再過普通勞動婦女的生活,她回到家里,在爺娘姊弟一片熱烈歡迎的氣氛中,像過去勇敢地換上男裝一樣,“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她絲毫不以功勛卓越的英雄自居,只認為自己還是和過去一樣的普通婦女,表現(xiàn)了一個勞動人民的英雄人物的表里如一、質樸謙遜的本色,在木蘭身上體現(xiàn)了勞動人民的高貴品質,特別是她以女性身分而做出這一英雄事跡,這在以男性為中心的封建社會里是不敢想象的事情。因為在那個社會里,女子是沒有行軍打仗、轉戰(zhàn)十年、立功萬里而做英雄豪杰的權利的,而如今木蘭卻真正做出來了,這對封建社會重男輕女思想是一個巨大的沖擊,它有力地說明了女子和男人同樣有能力做出英雄豪杰的事業(yè),同時也就說明了女子有和男人受到同樣看待的權利。作品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木蘭這個代父從軍的英雄形象出現(xiàn)在文學史上,具有不平凡的意義。
第二,從藝術風格上講《西洲曲》和《木蘭詩》的詞句都較平實樸素,自然真摯,但《西洲曲》的語言卻雅麗清新,多用接字法,諧音雙關等寫法,音韻流美,清麗明朗,韻味無窮。在詩中這樣的例子很多:一開始便是“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泵坊ㄊ㈤_了,少女回憶與愛人歡會的情景,便折下梅花寄給遠方的愛人,其實意不在“寄梅”,而是“寄情”。接著轉到風吹烏桕樹響,葉靠門響,少女誤以為情郎來了,誰知“開門郎不至”此時心中期盼落空,相思之苦難對人言,但又無法解脫,只好“出門采紅蓮”。 “采蓮”是雙關語,表現(xiàn)愛情的純潔與真摯?!暗皖^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蹦嗨?寄之于“蓮子”這也是諧音雙關,即“憐子”,暗指對男子的愛情,而“青如水”也是比喻愛情的純凈。這個詩句含蓄地寫出了少女的羞澀思郎的情態(tài)。接著是“置蓮懷袖,蓮心徹底紅”,表現(xiàn)出女子對所歡的珍愛以及盼望愛情的成熟與熱烈。這兩處運用雙關使全詩的情調顯得更加優(yōu)美迷人,更加突出少女對愛情的執(zhí)著。藏蓮之后,盼郎來。所以“上青樓”,“盡日欄桿頭”,“卷蓮天自高”,“海水夢悠悠”,相思至深,躍然紙上,并且這些詞語都用得自然貼切。詩中有水鄉(xiāng)鮮明的地域特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海水搖空綠”。這些詩句不是單純的景物描寫,而是為寫人以及寫情感作鋪墊,更好地表現(xiàn)出人物的思想,個性等,為寫人起襯托作用。其中幾個動詞“下”、“寄”、“開”、“采”、“低頭”、“置蓮”、 “望”、“上”……在動態(tài)之中更好地表現(xiàn)出人物的感情變化,詞句潛移暗轉,灑脫自然。
《木蘭詩》在藝術表現(xiàn)手法上很有特點。首先,是描寫有繁有簡,剪裁精當而結構嚴謹。作者根據(jù)人物刻劃的需要,在廣闊的生活背景下展示木蘭的形象。從時間上說,長達十多年之久;從地域來說,從家鄉(xiāng),到戰(zhàn)場,從朝廷,到故鄉(xiāng),空間十分廣闊。如此豐富的內容,本來很費筆墨,但詩歌處理得很好。突出出征前、征途中、戰(zhàn)場上和歸來后幾個場面,描寫有詳有略。其詳處運墨如潑,如出征前備置鞍馬的鋪排描寫,便烘托出一種躍躍欲試的精神和忙忙碌碌的氣氛;征途中也同樣是不惜筆墨,表現(xiàn)木蘭溫柔、善良的心性和對父母的拳拳深情;歸來后的一大段描寫,更是鋪排特甚、不厭其詳,從而制造出一種熱烈而歡樂的氣氛,充滿濃郁的人情味和生活氣息;而戰(zhàn)場上的描寫,則以“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數(shù)語一帶而過,可謂惜墨如金,然而戰(zhàn)場上的肅殺氣氛、將士們的浴血奮戰(zhàn)以及木蘭的英風豪氣,無不涵蓋其中。
其次,通過人物的行動和氣氛的烘托來刻劃人物的心理、性格,將敘事與抒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詩中或敘事、或摹聲、或寫景,如百川歸海,均服務于木蘭形象的塑造。這是一首敘事詩,但抒情的成分卻很濃重。作者雖然沒有正面寫木蘭的相貌和武藝,也沒有寫她的思想、性格與情感,然而這一切都十分傳神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這首詩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諸如“東市買駿馬”四句,平列東西南北,用了排比;木蘭歸家時對爺娘、阿姊、小弟三組人物的描寫,用了重疊;對偶句中,工致的如“朔氣傳金拆,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而像“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等句,卻又樸素自然,活脫流暢,頗有情韻,寫出了木蘭的動作情態(tài),突出了一個性格豐滿,真切傳神的人物形象。此外,還有語句遞接緊湊,生動暢達的聯(lián)珠句法,如“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門看伙伴,伙伴皆驚惶”等等,使作品繁而有味,人不厭其繁,簡能傳神,人不覺其簡。既有樸素自然的口語,又有對仗工整、精妙絕倫的律句。雖然可能經過后世文人的加工潤色,但全詩生動活潑,清新剛健,仍不失民歌本色,不愧是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優(yōu)秀詩篇。
總之,剛柔勁媚截然不同的南北風,在中國文壇上留下的難以磨滅的光輝形象,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為后代文學的發(fā)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郭茂倩.樂府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標點??北?
[2]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戴思雄選注.歷代民歌精華[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
[4]丁夏選注.魏晉南北朝詩卷[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6.
(彭瑩 貴州都勻 黔南民族職業(yè)技術學院 558022)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09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