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忠
據媒體報道:近日,廣東正逐步設立政府部門“網絡發(fā)言人”,首批被要求設立的15個部門主要職能均涉及經濟社會發(fā)展,尤其是涉及社會管理及民生等方面。
廣東省委有關同志表示,“網絡發(fā)言人”既可以是實名的,也可以是虛名的。“如果是虛擬的話,就是這個廳局或這個市相關的工作人員用網絡的語言、網絡的登記方式與網友進行交流,不一定非是‘張三、‘李四的具體名字,這也符合網絡語言的特點?!?/p>
網絡交流的最大好處就是“猶抱琵琶半遮面”,你可以正面示人,也可以隱身對人,不是最要好的網友,往往不太喜歡將自己的隱私和盤托出。而政府部門所設立的投訴電話舉報電話反映問題的電話,又往往上來先查戶口,問身份證號碼,核對家庭住址等等個人隱私,似乎政府部門接電話的人員不是公仆不是公務員而是公安局審案的。一個高高在上,一個低聲下氣,投訴者似乎就是低人一等,感受的是衙門的“威嚴”。如此,投訴者首先就沒了底氣,而“查戶口”的方式又讓人感覺將要承擔不可知的法律責任或者遭受人身報復,如此舉報,又將多少“有問題”的老百姓堵在了投訴門之外?
網絡就是一個巨大的“問政平臺”,在電話中不敢投訴的問題,在網上就可以發(fā)帖舉報,在電話中無法描述的問題,在網上就可以以圖片的形式予以曝光。這樣的舉報平臺、問政平臺、投訴平臺,在實踐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周久耕事件,一支煙曝出了一個大貪官;再比如公款出國游,還不是網友“曬”出溫州公款考察團的清單才暴露出來的嗎?
在這種舉報背后,網友是實實在在的公民,問題是實打實的問題,“公款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腐敗問題,“公款游”是一種比較普遍的拿納稅人的錢款待自己的腐敗享受。而這種舉報卻并沒有使曝光的網友受到實際損傷,也就沒有“被查戶口”,而問題一樣被捅了出來,曝了出來,引起了全國熱議。網絡投訴與網絡曝光,其作用其前途不可估量。
政府部門設立“網絡發(fā)言人”,正是這樣一種良性的互動,互動的雙方一是官,一是民,民可以不用實名,政府部門的“網絡發(fā)言人”也不必是實名,如此對等,甚好。
然而有一點一定不能是虛擬的,那就是政府部門“網絡發(fā)言人”的實體不能是虛擬的,網絡問政的責任不能是虛擬的,辦事的能力不能是虛擬的,辦事的結果不能是虛擬的。只要網友反映的問題屬實,一定要有一個公正負責的結果,這才能不辜負廣大網友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