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寅
在惠陵落成111周年之際,北京中貿圣佳拍賣公司從海外征集的清宮內務府樣式房遺圖——樣式雷《惠陵中一路立樣》卷引起了清宮文獻、皇家建筑專家以及海內外收藏家的廣泛關注和濃厚興趣。此卷長390厘米,寬31.5厘米,紙本設色,字錦包首,金絲楠木盒。與常見手卷畫不同的是,它自左至右以國畫形式彩繪了惠陵五孔石券橋、望柱、石像生、牌樓門、神道碑亭、隆恩門、配殿、明樓、寶頂,直至東雙山峪后寶山的立樣全圖,繪制水平精良。畫面上還對應貼有155張黃簽,小者1 x0.5厘米,大者9×4.5厘米,其上以工道的蠅頭小楷記錄著各種營造內容,少則一二字,多則近百字,頗為引人注同。
“樣式雷”立樣等圖檔大都因進呈御覽而被作為清宮檔案收藏的相關部分,轉而成為故宮博物院、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珍貴藏品。即使是在英法聯(lián)軍焚掠圓明園之際,由雷景修從樣式房偷偷運回家中秘藏的大部分“樣式雷”圖檔也由以朱啟鈐先生為首的營造學社發(fā)動文人及相關單位購回,并將其收入北平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少量流失海外的“樣式雷”圖檔則珍藏在美國、日本等國的公私收藏機構中。分散在雷氏后人手里的部分圖檔,或于1964年底捐贈北京市文物局,或在文革開始后偷偷焚毀,故而在國內鮮內傳流。關于這卷立樣的來龍去脈及重要價值,還要從惠陵說起。
惠陵的兩位墓主人
惠陵是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的陵寢,位于清東陵景陵東南三公里處的雙山峪。同治帝是清人關后第八帝。為成豐帝奕擰之長子。咸豐六年(1856年)生于紫禁城西路儲秀宮,母親為懿嬪葉赫那拉氏,即后來的慈禧皇太后a咸豐十一年(1861年),文宗病逝,載淳繼位,改第二年為“同治”,時年僅6歲,由慈禧、慈安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同治十一年(1872年),載淳與翰林院侍講崇綺之女阿魯特氏大婚。次年親政,但事事仍受西太后牽制。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月三十日患病,十一月出天花,十二月初五日崩于養(yǎng)心殿,年僅19歲。同治帝在位13年,親政不足2年,是清王朝最短壽的一位皇帝。
惠陵的另一位墓主人是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同治帝死后,被封為嘉順皇后。在皇位繼承人上,西太后不立溥字輩,仍立載字輩,且立幼帝,以便于垂簾聽政。阿魯特氏以皇嫂身份寡居后宮,心灰意冷,身體多有不適。光緒元年(1875年)二月十八日患病,兩天后死去,傳說為絕食身亡,年僅22歲。
阿魯特氏死后,朝野震動很大,一些人想借此諷諫西太后,為大行皇帝立嗣,也為太清緒統(tǒng)著想,可西太后仍不聽。光緒五年(1879年),阿魯特氏與同治帝同時葬入惠陵地宮。
惠陵的規(guī)制與“樣式雷”
惠陵在建筑規(guī)制上完全依照咸豐帝的定陵,用的幾乎是一張圖紙。但惠陵的神路卻很短,從第一道泊岸的中心,往北至啞吧院,神路全長372.6米、為清表陵中最短的一段神路;而且,神路不與孝陵主神路相連。清制,順治孝陵以后的每座帝陵神路,均與孝陵主神路相連。各后陵神路與本朝帝陵神路相連。這樣,在清東陵形成脈絡分明、越止有序的神路網絡。惠陵神路不與孝陵相連,有人將它與同治帝因生前放縱自己,至死沒有兒女這種現(xiàn)象聯(lián)系起來,言之鑿鑿,使人陷入迷霧之中。
我們查閱了大量清宮檔案資料,尤其是《惠陵工程做法》,里面有許多“樣式雷”的設計圖樣,其中就有惠陵與孝陵神道相接的繪圖,說明當初雷思起、雷廷昌在設計惠陵時,繪制了長長的神道,與孝陵形成了嚴密的神道網絡。
說到“樣式雷”,需要著重介紹一下。樣式雷,又名樣子雷、樣房雷,是清代著名宮廷建筑太師雷氏家族的統(tǒng)稱。由于雷氏八代傳人均掌管“樣式房”,因此后人尊稱他們?yōu)椤皹邮嚼住薄?/p>
“樣式房”是職掌皇家建筑設計與監(jiān)察工程的機構,在清代宮廷建筑體系中處于舉足輕重的核心地位。有清一代,舉凡都城、宮殿、壇廟、陵寢、苑囿、府邸等皇家建筑工程,按成例需由管理各工程事務的清宮內務府或欽派工程處等衙門統(tǒng)領其所屬的設計機構——“樣式房”的專職匠師,制作“畫樣”“立樣”和“燙樣”,并制定“工程做法”,經欽準后支取工料銀兩,招商承修。在這些御用專職匠師中,以雷氏家族“終清之世,最有聲于匠家”。
“樣式雷”家族供職于皇家建筑工程始自清代康熙年間,至20世紀初共八代人出任“樣式房”掌案之職,負責皇家建筑設計與營造,在建筑藝術和工藝美術等多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從北京的故宮、天壇、圓明園、頤和園、北海、中南海到承德的避暑山莊與外八廟、清東陵和西陵,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的五分之一是由雷氏家族設計修建的,這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一個絕無僅有的奇跡。其中,毛澤東居住的中南海菊香書屋、周恩來住過的西花廳等也是“樣式雷”設計的。著名人物包括雷發(fā)達、雷金玉。雷家璽、雷家瑞、雷廷昌等。而“樣式雷”之聲名至第六代雷思起和第七代雷廷昌父子兩代達到最高峰,“為朝官所側目”?!皹邮嚼住奔易遄鳛榍宕始医ㄖ目傇O計師,他們對北京乃至中國建筑的影響是絕無僅有的。正如著名的“樣式雷”研究學者、天津大學建筑學院王其亨教授所說,在全世界恐怕找不到這樣一個家族,前后延續(xù)200多年,一直從事最高級建筑的設計;作品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世界各國古代建筑師中,也找不到這樣一個建筑世家。
據(jù)有關惠陵的清官檔案《旨意堂司諭》中記載的“爺諭:雷思耀撤去,添派雷廷昌”,可以看出,“樣式雷”家族中的第七代傳人、時任樣式房掌案的雷思起與第八代傳人雷廷昌自此全都參與了惠陵的設計工程,也由此可知《惠陵中一路立樣》的作者正是雷思起和雷廷昌。
雷思起(1820~1876年),字永榮,號禹門。從小在父親雷景修那里接受的嚴格訓練,使他諳熟皇家營造工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從建筑設計、施工技術到組織管理,從會計業(yè)務到工程地質、生態(tài)乃至風水,都無一不精。他曾隨父親參與昌西陵、慕東陵等工程,之后又主持了定陵、定東陵、惠陵和西苑等建筑設計重任。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頤和園時,雷思起攜長子雷廷昌進呈園庭營造圖樣被帝后召見過五次。光緒二年(1876年)末,勞累過度的雷思起從定東陵、惠陵工地扶病返京后,不久便離開人世。雷廷昌(1845—1907年),字輔臣,又字恩緩。主事后承擔了天壇祈年殿、紫禁城太和門等皇家重要工程,光緒三年(1877年),雷廷昌因惠陵金券合攏和隆恩殿上粱有功被朝廷賜為二品,“樣式雷”家族的榮耀至此達到了巔峰。
雷思起、雷廷昌父子承擔惠陵的設計重任,付出了很大的心血。不僅僅是辛苦,還要察言觀色,以避免設計的圖樣令朝廷不滿意。他們日夜奔跑在東西陵的山水之間,繪制出很多圖樣,先呈交給恭親王、醇親王兩位王
爺過目,再由他們擇要匯報并進呈兩宮皇太后御覽。
《惠陵中一路立樣》的重要價值
在清官惠陵文獻中,有兩份最為重要,一是《惠陵規(guī)制丈尺地盤畫樣》,二是《惠陵抄平臺溜地勢跨空墊土中一路立樣》(本文簡稱“惠陵中一路立樣”)。后者即開篇提到的這卷《惠陵中一路立樣》。
從此卷立樣所貼大黃簽上看,內容有“志椿起往南至五孔石券橋止通進深二百十五丈……”說明這卷立樣記錄了整個惠陵將來地下施工的丈尺情況。大黃簽記錄的這一惠陵首止距離和檔案中記錄的“全局丈尺自穴中往南至五孔券橋南如意石通進深二百十五丈四尺八寸”正相吻臺??梢姡敃r在繪制此圖時,雷恩起。雷廷昌進行了大量而細致的工作。
這卷立樣最為可貴之處是在五孔橋之北,赫然設計了5對石像生,由南而北依次為:獅子、大象、立馬、武士、文臣。而實際上的惠陵是沒有石像生的。
眾所周知,清陵工程做法取法于明陵,在入關之初營建的孝陵尤其如此。孝陵的石像生和明長陵的石像生一樣為18對,長陵之后的明代其他陵寢均不設石像生。所以,康熙皇帝在營建景陵建筑時,并沒有設立石像生。雍正皇帝在建筑泰陵時,本著孝侍前輩的原則,在陵寢規(guī)制上不敢僭越父親的景陵,也沒有設計石像生。乾隆皇帝即位后,監(jiān)察御史馬起元(亦作瑪起元)立即上了一份折子。折子內稱:“向定萬年吉地規(guī)制,奉旨不必建造石像生,欽遵在案。伏思大行皇帝所以不用石像生者,必以景陵未經設立不忍增加,此誠我大行皇帝仁孝之至意也。但石像生雖非風水攸關,實系典制所載。萬年締造。有此更可以永肅觀瞻。且景陵旁附壽陵,同一大紅門,并未分兩處圍墻,是以圣祖仁皇帝不肯設立者,亦出于孝思之深心。后世子孫欲竭追慕之誠,凡與典禮所載無不曲盡,方覺毫無遺憾。今奴才愚見,請于景陵前照典制敬為添設,而現(xiàn)今萬年吉地亦另為敬謹建立,以補以前所未備。如此,始于典制無缺?!?/p>
馬起元的這份拍馬屁奏折,正中乾隆帝的下懷。他很喜歡石像生,可是,由于父祖的陵寢沒有,自己將來也不好建立。看了馬起元的奏折,乾隆帝當即決定采納,雖然大臣們一致反對為泰陵補建石像生,可是,皇帝堅持,還是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如期為泰陵補建上了。接著,乾隆帝又為景陵補建了5對石像生。我們今天看到的景陵石像生,是建在彎曲的神道上,大有向背參差之感,看上去很滑稽,完全失去了石像生有如儀仗的威嚴之感。這樣,后來建立的乾隆裕陵就堂而皇之地建立了石像生。之后修建的昌陵、寶華峪陵寢、定陵無不如此。
這種規(guī)制,作為清官首席建筑設計師的雷思起及雷廷昌清楚得很,因而,在繪制中一路立樣時,很自然地加進了5對石像生??墒?,我們今天看到的陵寢卻沒有這組建筑。原來,在光緒元年四月初七日,慈禧、慈安皇太后下懿旨:“惠陵現(xiàn)在擇吉興工,除神路及石像生勿庸修建外,其余均照定陵規(guī)制?!边@樣,我們就可以判定這卷立樣的繪制時間肯定是在光緒元年(1875年)二月二十三日慈禧皇太后指定雙山峪為載淳的萬年吉地并確定陵名為惠陵之后,至四月初七之前?;萘炅映噬虾?,兩宮皇太后基本采納了他們的設計方案,但不知何故,卻裁掉了石像生和神路。在當?shù)?,有人說是由于同治皇帝沒有留下后代,所以沒有修建神路和孝陵的神路相連接。真相如何,還有待于進一步的考證。不管怎樣,這卷立樣完整記錄下了惠陵的最初設計規(guī)制,有剮于今天我們看到的陵寢,其間有沒有皇家的難言之隱,給后人留下發(fā)掘資料、認真研究的余地,實在難能可貴。這卷立樣的另一個亮點就是清楚地標注了各個建筑的地下結構。從地皮以下,有小夯灰土、地下磚、地下石、柏木樁等等。而且,建筑不同,結構會完全不同。比如小夯灰土就會有很大差別:石像生一律七步、牌樓門七步、朝房七步、班房五步。隆恩門九步、配殿九步、隆恩殿九步。方城下十一步、地宮金券下十一步、神道碑亭下十三步,寶頂下最多為二十五步。
另外,該立樣圖卷還部分標注了建筑的丈尺,這使得后來工程人員在操作中有了重要依據(jù)。比如神道碑亭的標簽就注明“碑亭臺基見方三丈三尺三寸”,和實際測量的碑亭臺基邊長10.57米基本吻合。該圖卷還標注了建筑之間的空間距離。從五孔橋至牌樓門、牌樓門至碑亭、碑亭至三孔橋、三孔橋至隆恩門、隆恩門至琉璃花門、琉璃花門至方城等的丈尺都標注得一清二楚。所以,這卷立樣實際上兼具施工圖紙的實用價值。
總之,由雷思起、雷廷昌設計繪制的《惠陵中一路立樣》圖卷,使我們了解到惠陵最初的設計方案以及雷氏家族非凡的建筑才能和清代皇家建筑的設計水平。圖中運用了透視原理、投影原理和圖層原理,不僅推翻了中國古代建筑未必經過設計的舊論,而且還證明至少在一二百年前,中國的建筑設計已經使用了非常先進的繪圖技術。有關專家認為。如果充分挖掘以此卷為代表的樣式雷圖檔所體現(xiàn)出的清代建筑技術,中國古代建筑史甚至世界建筑史都將要改寫。因此,這卷《惠陵中一路立樣》堪稱是一件文獻價值重大的清代宮廷文物。
至于這件珍貴的清宮檔案文獻緣何流落海外,還要從“樣式雷”第五代傳人雷景修(1803~1866年)說起。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雷景修重新奪回了被外姓同行接管的樣式房掌案之職,成為“樣式雷”家族史上承前啟后的關鍵人物。他在經歷了雷氐家族幾代人心血營造的圓明園遭受英法聯(lián)軍焚掠的慘劇后,暗自將存放在圓明園附近樣式房中的畫樣、立樣及燙樣運到城內筑屋珍藏。由此,原本屬于皇家的絕密建筑檔案就在亂世中流人民間。辛亥革命后,清王朝退出歷史舞臺,皇家建筑設計和樣式房差務也隨之消失,雷氏家道迅速敗落。家族后人開始瓜分和變賣先人的皇家建筑圖樣來維系生活。由于“樣式雷”聲名顯赫,這些圖檔在市場上十分搶手,并開始流至海外。這卷《惠陵中一路立樣》應是在此時散佚民間的。中國唯一保存下來的古建筑圖檔
惠陵自光緒元年八月初三日動工,至光緒四年九月竣工,歷時三年零一個月,共耗銀近436萬兩。兩宮皂太后閱視工程后,不僅稱綮惠陵“整齊堅固”,而且對有功人員“優(yōu)加獎敘”?;萘昱d工時,正處于慈安陵、慈禧陵緊張的施工階段,加之內憂外患,耗銀似水,國庫空虛,本應儉省用工用料??墒?,慈禧皇太后徇于母子之情,不但將工程標準完全按照定陵規(guī)制辦理,而且在修建時所用木料全部采用進口的梭楠木。這種木料質地堅硬,不易糟朽,其比重與鐵塊接近,據(jù)說,將其置于水中,會沉底。民間稱這種木料為銅操、鐵操,惠陵也因此而擁有“銅梁鐵柱”之稱,成為中國歷代皇家陵園中最富特色的例證之一。
2000年11月30日,惠陵所在的清東陵以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作為中國唯一保存下來的古建筑圖檔,“樣式雷”家族繪制的皇家建筑圖樣等國圖文獻,繼“清朝內閣秘本檔案”之后順利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Memory of the World)。從概念上講,世界記憶遺產是吐界文化遺產項目的延續(xù),世界文化遺產關注的是具有歷史、美學、考古、科學或人類學研究價值的建筑物或遺址,而世界記憶遺產關注的則是文獻遺產。該名錄收編的是符合世界意義入選標準的文獻遺產,是世界記憶遺產的主要名錄。目前共有45個國家的91項文獻遺產人選《世界記憶名錄》,其中我國入選五項。正因如此,這卷海外回歸的樣式雷《惠陵中一路立樣》才愈加顯得珍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