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衡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課堂的主體,但我們絕不可能因此退居“二線”,我們絕不能在課堂教學中失去屬于自己的主體位置。閱讀教學中師生對話,教師對學生應起到一種“撥開云霧見青天”的效果,面對學生的各種疑問,教師要大膽做出評價。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課堂的主體。如何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以下三點,只是我近年來在課堂教學中的一些思考和體會。
一、如何引導學生“感悟”
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了感悟在閱讀中的地位,無疑是尊重了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尤其是漢語的習得規(guī)律。但是,感悟應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來實現(xiàn)?感悟是否能解決語文教學的一切問題?強調(diào)感悟,還要不要“訓練”?
有一段時間,閱讀教學中我套用別人的經(jīng)驗,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點幾個語文基礎強一點的學生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和感情傾向,再讓學生個人讀、齊讀一下課文或段落,找一些與課文有關(guān)的錄像片斷一放,最后提一兩個問題讓學生討論幾分鐘,我來做一個無非是這個說得有道理,那個說得也正確的總結(jié),一課就上完了。課后找學生談心,學生說毫無收獲。
這樣上課不是曲解了“感悟”應有的內(nèi)涵嗎?那么,“感悟”的內(nèi)涵是什么呢?感悟是有層次的。不同的學生閱讀同一篇文章,感悟的深度不同;同一個學生采用不同的閱讀方式,感悟的效果也不同。讀《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guān)西》,那些家境貧寒常被人看不起的學生可能會對魯達重義輕財、懲惡揚善的行為肅然起敬,而那些少數(shù)喜歡恃強凌弱的學生可能會從鎮(zhèn)關(guān)西的慘死中吸取教訓。這其中有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感悟的直覺能力、閱讀的環(huán)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思考、探究、質(zhì)疑,將感悟引向縱深。不僅要知道魯達具有嫉惡如仇的傳統(tǒng)美德,還要知道魯達為何要用拳頭而不用法律來懲治惡人,更要知道今天的我們面對紛爭,還需不需要再用拳頭去解決問題。
感悟只是閱讀的初級階段。閱讀大多數(shù)不以滿足于感悟為目的。高質(zhì)量的閱讀,尤其是創(chuàng)造性閱讀,僅僅只有感悟是難以實現(xiàn)的。感悟是以形象性的理解為主的閱讀活動,是閱讀的開始,而不是閱讀的終止,鑒賞、質(zhì)疑才是閱讀的高級階段。僅有形象性的感受,沒有理性的思考,對文本的理解是不可能深入的。如果說,目前中考閱讀命題的基本方向是正確的,那么就可以說明一般意義上的感悟只是閱讀任務的一部分。僅僅依靠感悟,中考閱讀題大多數(shù)是不能完成的。
二、怎樣確定文本的地位
文本即通常所說的“課文”。推翻文本在閱讀教學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已形成共識。但怎樣確定文本的合適地位呢?是否文本由至高無上的地位一下子就成了可有可無的點綴,成了閱讀教學引入話題的引子了呢?
我認為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有一條經(jīng)驗是應該繼承和發(fā)揚的,即領(lǐng)著學生讀進去,走出來。通過閱讀走進文章的內(nèi)部世界,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但又不是被動地接受作者的思想,不是單純地傾聽作者的言說,而是在接受中激活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觀點,和文本作者對話。在這樣的進去和出來之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這樣的傳統(tǒng)經(jīng)驗和新的課程理念是一致的。過去,只進去,不出來,是我們所否定的一種閱讀行為,可現(xiàn)在極端淡化文本閱讀的教學,則是根本不進去,不進入課文的內(nèi)部世界,也就談不上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閱讀時間不足,解讀不夠深入,缺少內(nèi)在體驗,浮光掠影,不作深入探究,這樣的課堂雖然好看又有什么用呢?
三、教師在課堂上應起何種作用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課堂的主體,已形成共識。那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什么角色,應該發(fā)揮什么作用呢?現(xiàn)在似乎很時興教師做學生的尾巴,做課堂的主持人,起串聯(lián)過渡的作用。這種做法是否符合課改的精神?
語文課堂上,許多教師面對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不能或不敢及時做出應有的反應,對學生的各種意見,無法做出恰當?shù)脑u價,更不用說什么點撥引導了。這一方面是教學機智問題,一方面也是自身內(nèi)功的問題。而后者是更重要的問題。對話,已成為大家都接受的一個閱讀教學理念。真要和作者對話,和文本對話不是簡單的事情。連對方的思想都沒有弄明白,怎么對話?教師除了參考書上的幾句話,自己對文本沒有一點見解,能和誰對話?用對話的理念指導閱讀教學,這要求教師自己必須有自己的個性閱讀,要有自己的個性理解,要有自己的見識。如果教師備課時還只是從教學參考書上販賣一點現(xiàn)成的東西,是無法和學生進行對話的。教師課堂上不能對學生的個性理解進行恰當?shù)脑u價,只曉得一味肯定,實際上是由于教師沒有自己的個性解讀作為基礎。于是只能廉價歌頌,只能不著邊際地說幾句可有可無的話。閱讀教學的發(fā)展,閱讀教學新理念的提出,閱讀教學的改革,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比應試教育高得多的要求。如果不能苦練內(nèi)功,就會暴露出更多、更嚴重的問題。
作者單位:貴州省織金縣三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