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 美
閱讀能力是一個人終身學習和發(fā)展的基礎,是其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成為了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梢哉f,沒有閱讀就沒有語文,沒有閱讀教學也就沒有語文教學。
多年來,我們一直致力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反思和總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縱觀當前教學實踐,閱讀教學并不樂觀,還存在很多誤區(qū)。如:教學觀念陳舊,教學目標偏離,忽視和輕視學生閱讀的主體性地位,一直沿用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與文本對立的“二元”教學模式;教學過程簡化,教師不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教學教法單一,教師往往拘泥于課文、局限于課堂、偏重于考試,未能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興趣和能力。
閱讀教學中的這些誤區(qū)直接導致了學生閱讀主體地位的動搖和削弱,與新課標“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能力”相背離,影響了語文教育的效果。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呢?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創(chuàng)設形象,領略內涵,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終目標”,而想象是創(chuàng)新思維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所以說,想象構成了創(chuàng)新的基礎,是一種極其可貴的思維品質。眾所周知,語文教材出現在學生眼前的僅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開想象,不懂得進行再創(chuàng)造,那么出現在頭腦中的可能只是詞語所代表的抽象概念,難以理解作品的意蘊。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引導學生馳騁想象,透過文字看到圖畫,透過語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欣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蔽艺垖W生把荷葉與芭蕾舞女結合起來,想像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滿眼繁茂的荷葉片片相連,因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優(yōu)美典雅的芭蕾舞女的裙——于是,靜靜的荷塘幻化為動態(tài)的舞臺,舞女們穿著綠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輕盈的旋轉……隨著想象的馳騁,學生們進入到月光籠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變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復活。再如學習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讀到這里,如果不細想,不想象,就會感到杜甫真幽默,描寫出這么好笑有趣的場面。若發(fā)問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這說明什么?”學生馬上想到“貧困”,再經點撥,就會想到安史之亂后民不聊生、天下貧困的整個局面,進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達“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并最終為杜甫
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懷所感動。
二、放飛思緒,彰顯個性,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閱讀能力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yǎng)鸚鵡學舌的模仿者,而是培養(yǎng)能夠自己獨立思考的創(chuàng)新者?!闭Z文教材固然是經過精心篩選的名家名篇,但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對于整個浩瀚而復雜的宇宙來說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見。在閱讀教學中,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體驗,對課文文本的解讀也是不同的。對于同一個問題可以有無數個不同的答案,而且每個答案也無所謂對錯,只有合理與不合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地讓學生放飛思緒,各抒己見,暢談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的解讀。我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時,鼓勵學生們根據賈島的詩作《題李凝幽居》,大膽想象,仔細推理,勇于對朱光潛“推敲之說”提出質疑:有的學生認為用無聲的“推”怎么能知道“鳥宿池邊樹”呢,原詩中的“門”該是李凝家門,而不是寺院院門;有的學生認為“推”的動作有些粗魯,不該發(fā)生在講究禮節(jié)的文人雅士身上……顯然,第一位學生通過想象把賈島的詩作還原成生活畫面,先聽到“敲”門聲,然后看到樹上驚起的宿鳥,從而推斷出朱光潛所說的意境不合原詩;第二位學生由詩作聯想到古人的禮節(jié),并由此推論出“敲”字比較符合當時意境。所以只要有適宜的情境,學生所爆發(fā)出來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是教師始料不及的,而這正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
三、重新定位,改進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應該對自己的角色有一個新的認識、新的定位,必須盡快完成從解析者、傳聲筒、訓導師到參與者、指導者、組織者的角色轉化。這就要求我們要樹立民主意識和人本意識,通過參與對話,根據課文內容及特點,積極采用表演式、“以點帶面”式、體悟式、探究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設身處地感受和體驗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形象與情感。對于一些故事情節(jié)豐富曲折、人物形象鮮明的文章,可以選擇讓學生自己去理解、把握、表演,如《皇帝的新裝》《項鏈》《雷雨》等課文,都可發(fā)揮學生想象,讓學生自己編寫、自學自演。有些文章則可抓住全文的中心詞語或中心句,并以之為內核輻射到文章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如《巴爾扎克葬詞》可抓住“天才”一詞,進而發(fā)散至對巴爾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影響四個方面的理解。有些文章可以讓學生獨自體驗、品味、感悟文學作品的意蘊,如《我的空中樓閣》,可以引導學生反復誦讀,然后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發(fā)表對這部作品的感悟和體驗。還可以由教師先在課堂上設計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然后讓學生在課內外閱讀中自己尋找答案,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探究意識和研究能力。
總之,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給當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作為教師,我們應當及時更新觀念,走出誤區(qū),找到更有效的閱讀教學方法,開辟一個全新的語文教學新天地。
作者單位:河北省昌黎縣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