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世才
摘 要:初中生物教學中自主探索能力培養(yǎng),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建立生物學和生活的聯系,在活動中體驗生物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以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提高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熱情。
關鍵詞:探索 學習
回顧一貫以來的生物教學,教師往往只注重了生物學理論知識的教學,而忽視了生物學理論知識和實際生活的聯系,學生了解了生物學知識,卻不能夠運用有關知識解釋解決實際問題,造成了知識學習和知識應用的脫節(jié),這和我們教學中“學以致用”的初衷是不相符合的。生物學是一門實踐的科學,如果沒有實踐,學生就無法深刻地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而我們的教學指導思想就是在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不斷獲取和運用生物學知識的自主探索能力。作為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學生切身體會到我們可以利用生物學知識解決一些我們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生物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增強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yǎng)自主探索的能力,要完成以上目標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從內心深處對生物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時,他們才會積極主動的學習。那么怎樣在教學中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呢?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和現代化教育資源的配置,使得我們能夠采用計算機系統來對我們的教學過程加以控制和優(yōu)化,使得整個教學流程更加合理并充滿吸引力,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方式對學生是很有吸引力的,從教學的效果來看往往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進行八年級上冊中有關“血液循環(huán)的途徑”教學時,我利用計算機模擬了一個活動的血液循環(huán)示意圖,其中包括了有心臟的跳動和血液的流動,讓學生觀察血液分別在人體哪個部位進行物質和氣體的交換,血液產生了怎樣的變化?此時學生學習熱情高漲,每個人都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望。
二、建立生物學和生活的聯系,在活動中體驗生物學知識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的科學,它來源于生活。作為生物學教師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教學素材,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從生活中引出生物學知識,使學生切身感受到生物學就在身邊。將生物學中的一些問題具體化生化,讓學生發(fā)現生物學就在我們的周圍,此時學會對生物學產生親切感,以達到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探索能力的目的。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人的興趣指向于他所喜歡或者熟悉的事物。作為教師正好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組織教學,設計學生所喜歡的課堂情景,甚至可以將課堂教學搬到室外進行,使之更接近于實際生活情景,這一措施的實行對學生興趣的激發(fā),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有特別好的作用。例如:在學習“食物鏈”這一課時,我利用農村中,學接近農業(yè)生產,接近自然的特點,組織學生開展調查探究活動,從中獲取第一手資料,在調查農業(yè)病蟲害的防治時發(fā)現有七星瓢蟲存在的棉田中棉蚜蟲的數量相對較少甚至幾乎找不到,從而證明生物學中利用天敵進行生物防治的可行性,利用這樣一個活動使學生不僅加深了對食物鏈、對生物學知識的認識,同時感受到生物學
與日常的農業(yè)生產和生活是密切聯系的。
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新版的初中生物學教學基本是以設疑為主來開展課堂教學的,教材中涉及許多生物學現象、理論等等有關生物
學的知識點,有的在教材中沒有給出詳細的注釋,這就要求學生在開展課堂教學以前必須做好必要的課前預習,在這樣的一個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對于一些名詞術語可以利用查閱工具書或網絡來解決。同時鼓勵學生對于別人的見解要有勇于質疑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又曰“學源于思,思源于疑”??梢娰|疑對學習的重用性。另外通過閱讀一些和生物學科有關的書籍,使自身具有更廣的知識面,有利于綜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四、以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提高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熱情
長期以來教師往往只注重了終結性的評價,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的唯一指標,且整個教學評價過程由教師獨自完成,作為學生只是充當了一回被評價的客體,沒有評價的主動性,也就沒有積極性。最主要的因素是終結性評價是在教學結束后進行的,只是一個總結,不能對整個教學的流程加以調控和調整,使得教學因此而喪失了主動調控的機會,而且這種評價方式以單一的價值取向,排斥了除知識以外的其他一切的價值導向,其結果必然會導致教與學之間產生強烈的沖突和對抗,這樣會給學生心理上帶來焦慮從而有可能產生對生物學的抵觸情緒和消極的學習情感。因而,我們應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及時的調節(jié)和改進教學活動,使教學效果得到有力的強化和矯正。
評價的對象也不應僅僅局限于成績上,更多的應該涉及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課堂表現、作業(yè)完成情況、實驗技能、收集和處理有關生物信息及綜合的能力等各個方面。如果有可能還應該關心一下是否具有能夠根據其他學科已有的知識進行綜合分析的能力,是否具有創(chuàng)新的意識,是否具有創(chuàng)新的能力等等。
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不僅有利于教學效果的強化,同時還注重了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能力差異,充分發(fā)揮了不同學生特長,對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和諧發(fā)展起著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不斷地促進每一個學生的進步,激勵他們邁向成功,也符合我們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卓鵬.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途徑探索[J].中學生物學.2003.19(6):8-10
2.龐維國.自主學習[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劉相斌.在生物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創(chuàng)新能力[J].中學生物學.2007.23(2):15-16
4.青云.探索多種途徑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大眾科技[J].2008.110(10).173-174
5.胡傑.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的探索與思考.江西教育[J],2009.3:56
作者單位:甘肅省甘南州合作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