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柱
清晨,呼和浩特市舊城的大昭寺那扇朱紅色的大門還沒打開,旁邊通順街上早已經(jīng)熱熱鬧鬧地開市了。
老街路口牌坊上“塞北老街”四個金色大字,沐浴在一片朝陽的光輝里;街道兩旁那些青磚灰瓦的店鋪,還有那些頗具蒙古民族傳統(tǒng)風(fēng)格的銅器、皮件,仿佛是送給每一位過客的一本陳舊相冊,翻開了就是老街的前世今生。
賣古董的張秀臣在青石板鋪就的街道旁,一件件擺好自己收藏的“寶貝”,身后一家皮貨店的門窗,也剛剛卸去護窗的柵板。已經(jīng)到了五十知天命的年齡,從小在通順街上長大的張秀臣,還是在離開通順街很多年之后,從漂泊的終點又回到起點,靠經(jīng)營蒙古傳統(tǒng)的玉件和老銅器維生。老街上三三兩兩的游客出這家、進那家,腳步輕得好像生怕打擾了老街沉寂了一夜的寧靜。在張秀臣的記憶里,自己還是個不懂事理的孩子時,老街遠比現(xiàn)在熱鬧得很。
那時候,通順街上沒賣古董的。四、五百米長的街道兩旁擠滿做銅器、鐵器的店鋪。幾家很大的鞋鋪和趕毛氈子的作坊,夾雜在那些銅匠、鐵匠鋪之間好不熱鬧。張秀臣的家在與老街毗鄰的街道上,他和小伙伴們經(jīng)常跑到老街的店鋪門口,看那些工匠們用精湛的手藝敲打出一件件造型別致的物件來。然后,再溜達到大昭寺門前的玉泉井,將玉泉井的八個泉眼統(tǒng)統(tǒng)看上一遍,才能算玩夠了、開心了。
上世紀(jì)九十年代初,通順街洗盡歲月的鉛華,成為古董和蒙古族傳統(tǒng)工藝品一條街。其實,在舊城,“塞北老街”還只是個配角,大昭寺、觀音寺那才是真正的歷史主角。大昭寺始建于公元1578年明萬歷六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寺院建筑依次為山門、天王殿、菩提過殿、經(jīng)堂、佛殿及東西配殿。鎮(zhèn)寺之寶當(dāng)屬供奉在佛殿里的一尊釋迦牟尼銀佛像。
從大昭寺出來向南走,再走過八眼玉泉井就是九久街。那是前兩年政府開發(fā)的仿古一條街。街道兩旁全為仿明清時期建筑風(fēng)格,高懸的大紅燈籠與仿古街燈上的時尚廣告多少顯得不盡協(xié)調(diào)。店鋪的生意還算紅火,店主經(jīng)營的生意與通順街截然不同。蒙古族傳統(tǒng)的牛肉干、奶片、奶疙瘩、馬奶酒,讓游客紛紛打開自己的錢包,再心滿意足地去逛大昭寺或去九久街南口的觀音寺。
沿著觀音寺的紅墻找到寺廟山門,一位女香客看見我手里捏著錢在找賣門票的地方,跟緊來告訴說:“這里不用買門票,錢留著給菩薩吧。”我不禁心生敬意,剛才去大昭寺可是花去我30大元呢。觀音寺分上下兩院。寺院始建于清朝嘉慶年間(1799年)。寺院內(nèi)大約有200多年歷史的廟宇建筑布局嚴(yán)謹(jǐn)、錯落有致;30多米高的大殿拱門飛檐、雕梁畫棟、氣勢恢弘;近似北京雍和宮,古建筑一派輝煌。它們坐北向南,依中軸線而建山門、天王殿、圓通寶殿、大雄寶殿;依兩側(cè)而建鐘鼓樓、藏經(jīng)殿等配樓建筑。也許是接近黃昏的緣故,寺院里的香客寥寥幾人,香爐上的佛香卻香火正旺。一縷縷香煙彌漫在空氣中,也給本已寂靜的寺院添上一份無言的神秘。我記得在觀音寺山門口那位好心香客的話,虔誠地將錢放進供奉千手觀音菩薩的功德箱內(nèi),然后,雙手合十讓自己心中的一份祈愿,在那靜透心靈的木魚聲中,融進一種不斷攀升著的意念里……
夕陽舞弄著自己綽約的影子,在觀音寺大殿金色的琉璃瓦上涂抹著最后的一抹燦爛。我在舊城老街上一天的旅行,也將悄然落幕。而舊城、老街、大昭寺、還有沉浸在輝煌燦爛中的觀音寺,它們的幸福時光在經(jīng)歷了那些歲月風(fēng)雨、幾番沉浮之后,已經(jīng)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