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仕謀
自隋唐創(chuàng)建科舉取代門閥以來,對絕大多數讀書人來說,經童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入仕畢竟是一條充滿希望、頗具誘惑力的捷徑。然而科舉考試的錄取名額畢竟有限,因而考場作弊現象。諸如挾帶、替代、賄賂考官、疏通關節(jié)等也就屢禁不止。
為防科場作弊,歷朝在搜檢方面是頗下功夫的。順治十四年(1657年),皇上諭令刑部:“開科取士。原為遴選人才,以備任使。關系最重,豈容作弊壞法。王樹德等交通李振鄴(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等,賄買關節(jié),紊亂科場,大干法紀,命法司詳加審擬……”(《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一百一十六,十三頁。)為嚴肅科場規(guī)矩,清廷還制定了嚴格的搜檢制度,《欽定禮部則例》規(guī)定:“令搜檢人役兩行排立,士子從中魚貫而入,以兩人搜檢一人,務令各士子開襟解體。如有懷挾,即將本人照例枷革。”
這一年,江寧(今南京)舉行鄉(xiāng)試,為嚴肅考場。防止士人作弊。當時作為大考場的貢院,圍墻外種滿荊棘,故亦稱貢院為“棘闈”。貢院里再分號房,每間號房約1.1平方米,每名考生一間。號房里有兩塊木板支在墻壁上。一高一矮,高的用作書桌,矮的作為座椅。由于考生在考試前一天就得進入號房,充當桌、椅的兩塊木板拼在一起就是考生的臨時臥榻??忌谶M入號房前要經過嚴格的檢查,開襟脫襪以免有所夾帶,就連帶進去的糕點都要切開看看是否有紙條。為了防止考生作弊,明確規(guī)定只穿單衣,不能穿夾衣。只能戴單氈帽,不能戴棉帽。為了便于考官監(jiān)視,每一間號房的正面都是敞開的,既無門。也無窗。就是在這樣一種嚴密的監(jiān)視下,考生要進行三場考試。為防止請人代考,每個考生要有兩個保人,一個叫“認保”,由考生自己認:另一個叫“派?!保缮厦嬷概?。到清仁宗嘉慶年間。鄉(xiāng)試時間定為一整天,每人須完成兩篇文章。為防作弊,規(guī)定中午自帶干糧,就地吃飯,不準外出;每個考生的桌下都備有一個罐缽,供方便之用,但大便除外。實在需大便者。必須先向監(jiān)試申請,再由監(jiān)試官指定“派?!备S監(jiān)視去茅廁,規(guī)定不能由“認保”跟隨去茅廁,以仿串通作弊。
順治帝整飭考場后,科場作弊之風曾一度有所收斂。不過,此后不久,“懷挾”之風又有所抬頭。為解決“懷挾”這一弊端。乾隆下令有關官員制定對考場士子更加嚴格的搜檢措施,特別是對考生的穿戴作出更嚴格的規(guī)定:不論是帽子,還是衫、袍、褂。都必須是單層的,皮衣和氈衣要去掉旱子,褲子不論綢、布、皮、氈都只能是單層,襪子用單層的,鞋用薄底,不準穿厚底靴子;坐墊用單層氈片;其次,對考生考試所用的工具也作出了規(guī)定:考生用來裝考試工具的袋子不能有里子,硯盤不能太厚,毛筆的筆管必須空心,裝水的容器要用陶罐,木炭只準兩寸長,燭臺要求是錫做的并且只能是單盤的,燭臺的柱子必須空心通底,糕點都要切開?!白秩?、風爐、茶銚等物,在所必需,無可疑者,俱準帶入”、“考生裝用品的籃子要編成玲瓏格眼,以便搜檢?!睂λ褭z時的姿勢也立有規(guī)定:“至裈褲既用單層,務令各士子開襟解襪,以杜褻衣懷挾之弊?!边@里說的褻衣和裈褲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內衣內褲,穿在貼身的那一層衣褲,入場時都要解開。在封建社會里。重男輕女,參加科舉考試的士子是清一色的男子,因而歷代科場考試監(jiān)臨官們也就沒有必要設立女監(jiān)臨官,如今有的文學作品和影視戲劇作品,說某某女扮男裝參加鄉(xiāng)試、會試或殿試,甚至得中狀元,其實這一說法是忽悠現代人。純屬子虛烏有。盡管你身懷高超的騙術,要混過兩個搜檢人的耳目,可謂是難上加難。可以肯定,原形畢露“廬山真面目”是在劫難逃的。
歷朝科場不僅嚴格搜檢考生,而且還注重對所有進入考場的人員和物品都有嚴格的控制。在鄉(xiāng)試、會試進行之前,考場的巡查官可對進入貢院的用具以及與考試有關的人員都要進行嚴格搜檢,并嚴格限制進入考場的人數。例如,根據康熙十八年(1679年)的規(guī)定:“主考可各帶三人,同考各帶二人,御史各帶二人,筆貼式各帶一人?!睂?zhí)行搜檢任務的差役也要經過御史和提調官的查核和搜檢。防止他們頂替入場或用其它方式來作弊。實際上凡是與考試相關的人員都在識認和搜檢之列,目的是將舞弊的行為杜絕在考場之外。
科舉考試走過1300多年,科考作弊的各種手段和現象也隨之層出不窮,從未間斷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科舉考試壽終正寢。然而。選拔人才。始終還是離不開考試。
1928年國民黨在南京組成行政、立法、考試、監(jiān)察、司法等五權分立的國民政府,其中考試院操人才考選任用之柄,凡政府需要的公職人員,國家需要任命的官員。各個專業(yè)部門需要的專業(yè)技術人員,都須通過考試院考試選拔。1931年7月,國民政府舉行了第一屆高等文官考試,這一次籌備日期之長,動員人力之多,據當年參加考試的司其仁回憶。遠遠超過清末的進士考試與北洋政府舉行過的高等文官考試。
為防止考生考試作弊。當局也頗費苦心,面對考生如臨大敵。7時半,電鈴響,試場門開,門口擺有一桌,由監(jiān)試委員點名,發(fā)試卷,考生應聲領卷進場入座,并把貼有相片的應考證放在桌子的右上角,以便監(jiān)試人員核對。試場內有一大桶開水。可以解渴。也供磨墨之用。此時考場還可以出入自由,考生必須做好硯臺內放水,大小便等一切考前準備工作。8時整,考試開始。試場規(guī)則,不許前顧后盼,場上均有四五個監(jiān)試員往返巡視。做監(jiān)試考生行動及核對桌號、相片等工作。據說這次監(jiān)試有個女監(jiān)試員穿的是響底皮鞋。雖然她走路非常輕。但試場無地毯,不免有“咯咯”響聲。她所到之處,考生們無不報以不愉快的眼色和臉色,這事反映到上頭,到了下午再考別科時,她已經換穿軟底布鞋了。直至今日的中考、高考,在培訓考場監(jiān)考員時,其中有一條必是“監(jiān)考員不準穿有響聲的鞋”,大概正是緣于此吧。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這次民國高考對“考生大小便”與清朝的科考規(guī)則竟是大同小異。如同出自一轍。民國第一次高考的考場規(guī)則是:考生大小便,可告知監(jiān)試員,他會從監(jiān)試委員(每一試場有監(jiān)試委員一人。系監(jiān)試院指派監(jiān)察委員擔任)那里拿來一支簽給你,你憑著這支簽出試場,門口有人接著尾隨監(jiān)試,待你大小便完畢,準你回座位繼續(xù)考試。如果發(fā)現考生舞弊,監(jiān)試員不告知考生本人,也不同考生理論爭執(zhí),你下次進試場時,便會發(fā)現木牌上你的姓名上面已被“扣考”兩個紅字遮蓋。那你就不必進試場了。已經扣考,再不會發(fā)給你試卷了。據說被“扣考”的人,均為在大小便時偷看夾帶,被監(jiān)試員查到,查到時只將夾帶拿下。不同你爭執(zhí),也不當面給你難堪。考畢向監(jiān)試委員繳卷。領到簽了,憑簽出場,簽由守門的監(jiān)試員收下。
縱觀一千多年來的科舉考試乃至當今的中、高考,應該說,科舉制的關防制度的建立,最初的目的是希望能達到最大限度的公平競爭,遴選人才的公正性,然而在執(zhí)行這些關防制度的同時隨之也帶來利弊得失,關防制度的積極作用是主要的,因為追求一個相對公平、公正的競爭環(huán)境畢竟是科舉取士制度的客觀要求,容不得半點弄虛作弊摻假的行為,直至今日的中考、高考、公務員錄用考等,同樣不容作弊。這也是整個社會所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