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倩
摘要存在于符號系統(tǒng)的語言是符號之間以一定規(guī)律規(guī)則組合而成,語言自身不存在冗余,存在冗余的只能是千變?nèi)f化、體現(xiàn)個人的言語。言語冗余的界定進一步證實了語言是一個音義結(jié)合的符號系統(tǒng)。
關鍵詞 語言 言語 言語冗余
中圖分類號:H15文獻標識碼:A
1 國外冗余研究狀況
冗余信息是美國數(shù)學家兼通訊工程師C.E.Shannon(1948)提出的。為了確保信息傳遞的準確性,必須在原信息中加入比實際需要多一些的信息,這部分信息就稱之為冗余信息。為了解決人機對話中涉及的對冗余信息處理的問題,對冗余的研究從信息論領域擴展到了語言學領域。“Campbell.J和Stantland認為冗余的本質(zhì)是信息的重復。Hunnicut.S認為冗余屬于語言(或言語)中的系統(tǒng)成分,它指超出一個完整句子所需的多余信息?!薄癏urford.J認為冗余包含兩種內(nèi)在的涵義:一方面冗余信息可從前面的信息中預測到;另一方面它未必是重復的?!薄岸鳱ubold和Turner認為冗余是信源的一個特征,它保證信息接收者能夠重視在傳輸過程中遭受干擾或刪除的信息,從而獲得滿意的理解?!辈浑y看出,Hunnicut著重強調(diào)的是“多余信息”;Hurford認為冗余話語具有蘊含性,在形式并不一定是重復的;Nubold和Turner認為冗余話語包含比實際信息更為多的含義。
在冗余界定的基礎上,對其分類進行研究?!癎illette.Marie和Ernst-Jan c.Wit把語言冗余劃分為語法冗余和語境冗余,認為語法冗余是語言系統(tǒng)的內(nèi)在屬性,具有系統(tǒng)性和強制性;而語境冗余具有自發(fā)性,涉及說話者對受話者的背景判斷,或用于獲取一定得修辭效果?!盙illette和Wit認為冗余不僅存在于言語層面還存在與語言系統(tǒng)層面。
2 國內(nèi)冗余研究狀況
對冗余的定義及其形式進行研究的:徐盛桓認為冗余信息與有效信息并存的現(xiàn)象稱為語言具有冗余性。語言的冗余性既包括信息的重復又包含信息的蘊含。李萍將冗余信息的復現(xiàn)形式分為:“X1X2”形式、“YX1ZX2”和“X1YX2Z”形式、“YX1X1Z”形式、“YX1X2”或“X1X2Z”形式和其他比較特殊的形式。王守元和張德祿提出:“在信息傳遞過程中,人們往往要發(fā)出比正確理解最低需要量多得多的信息,多出最低需要量的那部分信息就是冗余信息。由于其可預測程度高,因而信息價值低。”蕭立明指出“一條語言傳達的信息所包含的資料如果超過需要量那就叫語言冗余”。王德春認為“冗余信息是一種復雜的信息差現(xiàn)象。說寫者在信息傳遞時編碼重復,或者該編碼形式同語境的聯(lián)系有差異均可能產(chǎn)生冗余信息”,同時指出了冗余的消極作用和積極作用。方夢之對冗余信息陳述為“信息論認為,冗余法則,是信息傳輸和變換過程中所要求的一條法則。傳輸信息時,為了避免遭受信道和噪音的干擾,人們往往借助于重復和信息累加,以便對方能接收到明確的信息?!痹趯θ哂喽x中可以看出側(cè)重點各不相同,王守元等側(cè)重于冗余話語“信息價值低”;方夢之側(cè)重冗余話語的“比實際需要多得多的信息”,但是這些學者都認為重復是冗余的本質(zhì)。
對冗余的功能以及對其語用功能進行研究的:錢冠連在對冗余信息研究的過程中提出了冗余信息的容忍度問題以及提出了適當冗余信息這一策略。廖七一探討了冗余在翻譯研究中的兩大功能。魏在江、魏俊軒、林素容、李姝娟和童齡、游春花、孫利榮都從語用方面對話語中的冗余信息進行了分析,分別對文本分析歸納出冗余話語的語用功能,認為冗余話語是維系人積極交往的一種重要手段。蔡艷玲除了肯定冗余在語用層面的積極功能還認為冗余具有信息修復功能。
許多學者還從不同角度對冗余進行分類:何星、王曉軍,于海霞、伏春宇,王紅都認為冗余既存在于語言系統(tǒng)內(nèi)部的各個要素中,同時又存在于個人言語之中。王宏、楊銘從語用學角度對冗余現(xiàn)象進行分類,研究了言語冗余的表現(xiàn)形式。游春花從符號系統(tǒng)角度出發(fā),把鼓動型演說中的冗余現(xiàn)象分為語言符號冗余與附著符號冗余。李元勝根據(jù)關系目標的不同把冗余信息分為“利我的冗余信息”和“利他的冗余信息”;根據(jù)手段目標的不同,把冗余信息劃分為“說服性的冗余信息”、“解釋性冗余信息”和“消遣性冗余信息”。
從本體上對冗余進行研究的:戴耀晶從語義角度界定冗余:一個句子或短語中表達否定的標記成分(“不”、“沒”、“別”等),不是理解該句子意義所必需的,即否定成分的出現(xiàn)與否并不影響句子內(nèi)容。石毓智、戴耀晶都探討了否定冗余,他們都提到“小心別VP”和“差一點沒VP”。張愛玲在他們研究的基礎上研究“不要太……”冗余否定成分分析,分析了上海地區(qū)的口頭禪“不要太……”的發(fā)展史,并且進一步探討“不要太……”的句類限制以及表達效果。余康發(fā)和陳烈認為石毓智、戴耀晶提及的“小心別VP”和“差一點沒VP”是不同的,一個是相對冗余,一個是絕對冗余。對冗余本體的研究主要是從語義層面進行分析,而且只是針對個別的表達方式進行結(jié)構上的分析。
3 言語冗余研究的不足
綜上所述,國內(nèi)外對冗余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到目前為止,尚未達成有關冗余統(tǒng)一的定義。二是國內(nèi)外對冗余功能研究,多以英語為語料,研究有待深入和系統(tǒng)。就語用學研究而言,雖然有學者提到冗余違背合作原則,但是對于冗余的言語行為研究的還不多,研究結(jié)論大多不足以指導人們在交際中如何恰當?shù)厥褂萌哂嘈畔?順應不同的交際語境,進而達到良好的交際與溝通的目的。三是有關冗余的研究主要服務于解決英漢翻譯、跨文化交際、英語聽力和閱讀理解的教學上遇到的一些問題。對漢語冗余的研究涉及的并不多而且沒有進行系統(tǒng)研究。四是國內(nèi)學者在對冗余的分類時主要依照國外的分類法則,從本族語言的實際出發(fā)不夠,沒有批判的繼承國外的分類標準。五是從整體上來看,這些研究偏重社會文化因素而忽視認知、心理因素,解釋力有很大的局限性。
國內(nèi)外不少學者認為冗余不僅存在于言語層面并且存在于語言層面。而我們認為冗余只存在于言語層面界,否定語言冗余的說法,這可以從索緒爾對語言和言語的區(qū)分中尋找理據(jù)。索緒爾在言語活動所代表的整個現(xiàn)象中區(qū)分出語言和言語,并進一步確定了語言學的研究對象是語言而不是言語。語言和言語就成了語言學中最為流行的術語之一。索緒爾盡力闡釋兩者之間的關系,因為他認為這兩個概念的區(qū)分是語言研究的首要問題:“這就是我們在建立言語活動理論時遇到的第一條分岔口,兩條路不能同時走,我們必須選擇,他們應該分開走?!彼骶w爾認為語言本身是一個靜態(tài)的系統(tǒng),每個人都可以復制在頭腦中。語言是從言語中抽象出來的規(guī)則規(guī)律。語言自身即規(guī)律規(guī)則是沒有冗余性可言的。語言的本質(zhì)屬性是社會性。語言系統(tǒng)中可以抽象出無數(shù)條規(guī)律規(guī)則,而不同民族可能會選擇其中的一種或幾種作為本民族共有的規(guī)律規(guī)則即本民族的語言。這種結(jié)構一旦固定下來,全民族就必須共同遵守。例如英語中第三人稱現(xiàn)在時,后面的動詞的時、體、數(shù)和態(tài)等要與其相匹配。She talks to me.主張分為“語法冗余”的學者認為主語“she”就決定了后面的“talks”就應該用第三人稱單數(shù)即“+s”,這屬于結(jié)構上的冗余,這種冗余是強制性的。但是,在語言規(guī)則形成之初,人們就是如此規(guī)定的,這是語言系統(tǒng)的“零度”、“常規(guī)”。我們認為不能看做是語言冗余。語言自身是不存在冗余的,存在冗余的只能是千變?nèi)f化、體現(xiàn)個人的言語。
4 言語冗余研究的意義
語言和言語的區(qū)分,以及對傳統(tǒng)冗余分類的批判,進一步驗證了語言是一個音義結(jié)合的語法系統(tǒng)。從索緒爾的關于語言和言語區(qū)分,來界定冗余只存在于言語層面,否定語言冗余的說法,更能進一步說明冗余信息在人際交往中所起的積極作用,適當?shù)娜哂嘈畔⒏茼槕Z境需要,可以看作是成功人際交流中的一種策略。
參考文獻
[1] 蔡艷玲.談語言的冗余現(xiàn)象及功能[J].河南社會科學,2005(5).
[2] 杜海.語言冗余性研究淺談[J].世紀橋,2007(10).
[3] 伏春宇,王紅.也談語言冗余[J].應用語言學研究.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5(12).
[4] 何星.冗余信息與語言理解[J].外語研究,2000(4).
[5] 林素容.冗余現(xiàn)象的語用分析[J].韶關學院學報,2005(1).
[6] 李萍.冗余話語的表現(xiàn)形式[J].南昌航空工業(yè)學院學報,2005(2).
[7] 李姝娟,童齡.話語中的冗余信息及其語用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6(2).
[8] 李元勝.“冗余信息”作為語用策略的順應性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外語版),2007(4).
[9] 聶新艷.冗余現(xiàn)象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
[10]邵志洪.語言中冗余現(xiàn)象的積極作用[J].《外語教學》(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1993(4).
[11] 唐建軍.冗余現(xiàn)象與外語教學[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2).
[12] 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13] 王德春.現(xiàn)代修辭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14] 王守元,張德祿.文體學詞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
[15] 王宏.英語冗余現(xiàn)象及其在語言交際中的積極作用[J].外語教學,2001(1).
[16] 王曉軍,于海霞.淺析英語冗余現(xiàn)象的修辭學和語用學依據(jù)[J].伊犁教育學 院學報, 2002(3).
[17] 魏俊軒.冗余與語言交際[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2(1).
[18] 魏在江.語境與冗余信息[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4).
[19] 徐盛桓.語言的冗余性[J].現(xiàn)代外語,1984(1).
[20] 楊銘.冗余信息、修辭格反復及其翻譯[J].外語教學,2002(6).
[21] 游春花.演說中的冗余現(xiàn)象及其語用修辭功能分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3).
[22] 游春花.論冗余現(xiàn)象的語境順應性[J].莆田學院學報,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