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德
【摘 要】我國重復保險可適用于帶有明顯補償性質的部分人身保險;對重復保險的法律效力針對投保人的主觀意圖進行區(qū)分,重復保險的損失分擔,應采連帶賠償規(guī)則。
【關鍵詞】重復保險 適用范圍 法律效力
重復保險的適用范圍、法律效力等問題,關系到投保人、被保險人不當得利和道德風險的防范和控制。對重復保險制度我國《保險法》與《海商法》分別作了規(guī)定。重復保險是指投保人對同一保險標的、同一保險利益、同一保險事故分別與兩個以上保險人訂立保險合同,且保險金額總和超過保險價值的保險。筆者在現有重復保險理論與立法實踐基礎上試圖從重復保險的適用范圍及其效力等方面做進一步的論述,以期重構我國重復保險制度,更好地適應保險實務的需要。
一、重復保險的適用范圍
我國《保險法》于財產保險合同中規(guī)定了重復保險,人身保險中未予規(guī)定,我國《保險法》之意在于重復保險之規(guī)定僅適用于財產保險合同。保險法關于重復保險的情形,是否適用于人身保險?
從法理而言,重復保險制度源于損失填補原則,只要屬于填補損失的險種,就可以適用重復保險,這是無可置疑的。在人身損害賠償的領域,計算受害人傷殘或者死亡的標準可以借鑒到人身保險中對生命價值的確定中來,此類保險仍然旨在填補具體損害。對此,所謂人身無價,仍是主觀上認為人身是無價之寶,故其價值可以無限大,但就事實而言,人身的價值仍有相對的標準可循。從倫理道德上來說,人類生命價值是通過人的服務價值來衡量的,對人的生命定價不是非道德的。社會認為非道德的行為是對另一個人擁有所有權。
從保險實踐來看,重復保險適用于人身保險中的健康保險和傷害保險,健康保險和傷害保險的費用保險部分補償性質較為明顯,國外是由非壽險業(yè)經營的。在健康保險和傷害保險中,保險事故發(fā)生后分別向各保險人提出賠償請求,各保險人以各自訂立的保險合同予以賠償,被保險人可獲得超過其實際支出的費用的補償,這與保險的宗旨相悖,且出于道德危險的防范,法律有必要作限制性規(guī)定。
因此筆者認為,在人身保險中疾病、健康等保險是具有一定的補償性質的,重復保險除了適用財產保險外,可以適用于人壽保險以外的具有補償性質的人身保險。
二、重復保險的法律效力
多數國家和地區(qū)的保險立法均區(qū)分了善意與惡意,如果重復保險出于惡意,則契約無效。如我國臺灣地區(qū)保險法第37條規(guī)定:要保人故意不為前條之通知,或意圖不當得利而為復保險者,其契約無效?!兑獯罄穹ǖ洹芬惨?guī)定:保險金額超過保險價值的保險,如果被保險人有惡意,則保險無效。合同均無效,如德國《保險契約法》規(guī)定:要保人意圖借由復保險的訂立而獲取財產上的不法利益者,以該意圖而訂立的保險契約無效。考察國外立法可知,對超額的復保險是否有效,法律評價的主要依據是視投保人的主觀心理為善意或惡意而定。所謂惡意,系指意圖謀取不當得利而為復保險,要保人故意不為通知義務,或為虛假通知。對于惡意重復保險,由于要保人企圖謀取不法利益,破壞保險制度分散危險、填補損失的宗旨及功能,因此,多數立法例規(guī)定惡意重復保險的各保險合同均無效。反之為善意。
我國《保險法》既未明確區(qū)分善意和惡意重復保險,也未明確規(guī)定不履行重復保險通知義務的法律后果。筆者認為,雖然我國的法律也禁止了被保險人通過重復保險獲得大于損失的補償。但國外規(guī)定對重復保險區(qū)分善意和惡意的作法,更符合法懲惡揚善的精神。因此,我國有必要借鑒國外的立法,對重復保險的法律效力針對投保人的主觀意圖進行區(qū)分,或采取“無效說”規(guī)定惡意重復保險的保險合同均歸于無效,或者采用“解除說”對于惡意重復保險行為,保險人有權解除保險合同。保險人對于保險合同解除前發(fā)生的保險事故,不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責任,并不退還保險費。被保險人根據惡意重復保險行為已獲得的保險金,應連同同期銀行存款利息退還給保險人。惡意重復保險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jié)輕微,尚不構成犯罪的,依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給予行政處罰。
關于善意重復保險的法律效力。我國《保險法》第41條第2款規(guī)定了重復保險的法律效果。對于此問題,各國立法例采取的方法不盡相同,可以概括為以下三種。
1.比例分擔模式。在此種立法模式下,不論構成重復保險的各保險合同是同時成立抑或異時成立,各保險人僅按照其所保金額與保險金額總和的比例承擔賠償責任?!兑獯罄穹ǖ洹贰⒎▏侗kU契約法》以及瑞士《保險契約法》作此規(guī)定。不足在于難以保障被保險人可以從每個保險人處獲得保險金,并且被保險人須分別向各保險人請求給付保險金,諸多不便可以想象。我國保險法的做法即屬于該種模式, 有進一步修改的必要。
2.優(yōu)先賠償模式。采用這種模式的國家(以日本為代表) , 將重復保險分為同時復保險與異時復保險。同時重復保險的各保險人依各自所承保的保險金額與保險金額總和的比例來確定應支付的保險金,彼此不承擔連帶責任;異時重復保險則按保險合同成立的先后順序,依次負擔保險金,后訂立的保險合同超過保險標的價值部分無效,即后保險人只對不足部分承擔填補損失的責任。不難發(fā)現,后保險人的保險責任因前保險人的賠付而減輕。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僅導致各保險人承擔責任的不公平;而且如果前保險人破產或喪失清償能力,對被保險人極為不利。所以該種立法模式不足采。
3.連帶賠償模式。采用這種模式的國家(以德國為代表)不問合同成立的先后,各保險合同均有效,各保險人在其保險金額限度內,承擔連帶責任。保險人于給付保險金后,就各保險合同的保險金額與保險金額總和的比例,得向其他保險人行使求償權。此種立法,對被保險人的保護較為周全,雖然投保人仍須向各保險人給付全部保險費, 但不至于無法獲取保險金。投保人善意重復保險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強安全保障,這一方式可以實現投保人的初衷。
參考文獻:
[1]李玉泉.保險法.法律出版社,1997.
[2][美]肯尼思?布萊克,哈羅德?斯基博著,孫祁祥,鄭偉譯.人壽與健康保險.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3]梁宇賢.保險法新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