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平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常見這樣一種現(xiàn)象:同一年齡段的同年級甚至是同班的學生,給他們一段文字。有的學生讀起來流利且富有感情,有的學生讀起來則結結巴巴,與噪音相似。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呢?概括地講,這是學生個體語文素養(yǎng)高低的差別。具體地來說,是學生個體語感強弱的差別。這一現(xiàn)象給我們的啟示是多方面的。從語文教學這個角度上看,我們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應該牢牢地把握好語感培養(yǎng)這個關鍵點。
語感通俗地說就是對語言的感覺,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敏銳的語感是學好語文的重要條件,是構成一個人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因素。在新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指出培養(yǎng)學生語感能力是語文學科實施新課改的一個關鍵。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較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讓語感在閱讀與誦讀中回歸
語感敏銳的程度與個人的閱讀量成正相關,對于同一個人來說,語感的強弱與他們的閱讀量成正比。通常情況下,語感好的學生的閱讀面都比較廣,也大多有較好的閱讀習慣。相反,語感差的學生往往不注重閱讀,也缺少好的閱讀習慣。對于一些精品,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誦讀。當我們把目光投向中國古代的語文教學時,我們發(fā)現(xiàn)古人早就緊抓誦讀這一教學方法了?!皶x百遍,其義自現(xiàn)”,就是古人語文教學的經(jīng)驗之談。在現(xiàn)代的語文教學中,我們也不應該以老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誦讀。事實上,反復的誦讀過程,也是學生語言積累的過程,讀得多了,自然就對語言的節(jié)奏韻律有所把握,甚至在誦讀中,學生還可以獲得語言領悟中一些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感覺體驗。當然,在現(xiàn)代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在誦讀時也不能像古人一樣單調(diào),我們可以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配以動作。以身體的律動去應和語言文字中的節(jié)律,我們還可以對學生提出要求,比如帶著感情去讀;在方式方法上也應該多樣,比如分角色讀、精讀與范讀相結合等。當學生能聲情并茂地誦讀課文時,他們的語感培養(yǎng)就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讓語感在咀嚼中精細化
語言文字的精細之處需要學生慢慢地體會。俗語里有“咬文嚼字”之說,我認為語文教學很有咬文嚼字的必要。在誦讀的基礎上,我們要讓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去感知語文文字的精細之處,讓他們的語感更敏銳。比如:為什么采用這個句式而不用那個句式?為什么用這個詞而不用那個詞?為什么要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為什么這樣安排文章的結構而不那樣安排?諸如此類的問題在讀的過程中都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在誦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與情感,賞析作者行文結構之精妙,體會遣詞造句之匠心。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學生的語感才能夠更精細更敏銳。
讓語感在美的熏陶中頓悟
在語文教學中,有一些感覺體驗是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這樣的情緒與情感體驗往往在反復的誦讀與賞析中,還不能理解與把握,學生的思維與情感體驗仿佛是遭遇到瓶頸效應,這時候教師可以試著用美育去打破這一局限,以期學生的語感在頓悟中獲得層次上的突破。例如:教師可以把音樂美術舞蹈引入語文教學,在藝術美的感受中通過感覺上的通感心理機制,打破那道局限性的門。從另一方面來說,語文可以算是語言的藝術,與其他的藝術有共通之處。是美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在現(xiàn)代的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給語感的培養(yǎng)提供了更方便的途徑,在與語文學習相關的其他藝術作品呈現(xiàn)在學生的視聽等感覺中時,學生的體驗獲得了更直觀的形象、更廣泛的外延與更深刻的內(nèi)涵。在美的潛移默化中,在不經(jīng)意間獲得語感頓悟,為培養(yǎng)更高層次的語感提供了契機。
讓語感在實踐中沉淀
語文教學是具有實踐性的,要想讓語感落到實處,教師離不開語文實踐。在教學中,教師不能把眼光只投到語文課上,還要把語文實踐延伸到課外,擴展到學生的生活中去。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聽,鼓勵學生說,提倡學生寫。當學生能夠聽時抓住重點,聽出言外之意,說時得體規(guī)范,寫時有情有意,語感就化為學生的一種可測量的素養(yǎng)了。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口語交際與寫作能力提高的時候,就是學生語感增強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