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勛等
摘要:軍事中級任職培訓對象將要在軍隊各個崗位上擔任副團職及相應的領導職務,承擔一定的指揮與管理的職能,作為中級任職培訓學員,感恩不僅是一種心理要求,而且是一種基本素質。中級任職培訓學員感恩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了組織的培養(yǎng)之恩、國家的關愛之恩、人民的支持之恩、領導與戰(zhàn)友的關心之恩等等。要通過把感恩教育納入軍隊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構建感恩教育的長效機制,多途徑地開展感恩教育活動,鑄牢學員感恩意識、強化感恩行為,創(chuàng)建感恩校園文化,營造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圍等方法措施加強感恩教育,通過教育,使學員常懷感恩之心,感恩之后圖報,感恩之后思進,感恩之后明責,大力弘揚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zhàn)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促進部隊又好又快發(fā)展。
關鍵詞:軍事;中級任職;培訓;感恩教育
中圖分類號:F24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5-0121-02
感恩,是人類的一種重要情感意識,也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實施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創(chuàng)新,是德育工作的新途徑。實施感恩教育,對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和針對性,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yǎng),融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軍事中級任職培訓對象將要在軍隊各個崗位上擔任副團職及相應的領導職務,承擔一定的指揮與管理的職能,作為中級任職培訓學員,感恩不僅是一種心理要求,而且是一種基本素質;不僅應當常懷感恩之心,而且應當學會感恩。
一、軍事中級任職培訓中的感恩教育的內涵
1.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內涵及其實質。“感恩”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牛津字典的定義是“樂于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感恩是一種應盡的社會義務、一種傳統(tǒng)美德、一種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一種崇高的人生境界。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思源”,這些經典話語都是感恩思想的凝聚和升華,透射出中華民族對感恩的認同和崇尚。
所謂的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過相應的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關懷教育,是情感教育、人性教育、品性教育。感恩教育主要包括三個層次:一是認知層次,指受教育者能洞察自身所獲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內心里得以肯定;二是情感層次,在認知的基礎上,受教育者生發(fā)出愉悅和溫暖的情感,從而轉化為一種自覺的感恩意識,一種回報恩情的沖動體驗;三是實踐層次,將感恩的意識和回報的沖動轉化為報恩乃至施恩的行為,并形成回報恩情、甘于奉獻的習慣[1]。感恩教育就其實質來說,它是一種道德教育、一種情感教育、一種生活教育、一種人文教育。
2.軍事中級任職培訓中感恩教育的內涵。在軍事中級任職培訓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開展感恩教育,培養(yǎng)學員的感恩意識,對學員思想政治素質是一個很大的促進和提高。軍事中級任職培訓的對象一般是擬提拔到軍隊各種崗位上擔任副團職及相應的領導職務的正營職及相當職務的干部。他們的進步雖然與個人的素質與努力密切相關,但更多的與黨和國家、組織及領導的關心培養(yǎng)密不可分。這其中就包括了組織的培養(yǎng)之恩、國家的關愛之恩、人民的支持之恩、領導與戰(zhàn)友的關心之恩等等。對于軍事中級任職培訓學員來講,知恩感恩更是一種政治要求,只有常懷感恩之心,才能激發(fā)工作動力,排除非分之想。學員應該算好政治地位賬、黨和人民培育賬、領導關懷賬、戰(zhàn)友部屬支持賬、生活待遇賬、家庭付出賬。
感恩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處世哲學,一種智慧品德。有研究表明,在正面激勵因素中,感恩被認為是培養(yǎng)道德良知、增強人格魅力和提升成長力量的最好催化劑。感恩之心驅使下的人執(zhí)著而無私,博愛而善良,敬業(yè)而忠誠,富有責任感和使命感。對軍事中級任職培訓學員來說,感恩之中蘊涵著一份做人的謙虛與真誠,一種對組織、對領導、對戰(zhàn)友的感謝和尊重。懂得感恩的人,不但關心自我,注重個性發(fā)展,更關心他人、社會、國家、軍隊的發(fā)展。他們總是對社會、對集體、對他人充滿感激,并且將這種感激轉化成刻苦學習、勤奮工作、回報組織、服務群眾、奉獻軍隊的實際行動。從最初的報答之情,到責任之感,再到奉獻之舉,一顆感恩的心,成就了自己的業(yè)績。因此,在軍事中級任職培訓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注重感恩教育,使學員做到時刻不忘黨的培養(yǎng)之恩,以奉獻回報組織;時刻不忘國家的關愛之恩,以忠誠回報祖國;時刻不忘人民的支持之恩,以行動回報社會;時刻不忘領導與戰(zhàn)友的支持之恩,以關心回報領導與戰(zhàn)友。
感恩祖國與軍隊。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人是社會的人,社會和祖國給予我們和諧安定的良好環(huán)境,軍事中級任職培訓學員要回報于社會和軍隊,感恩于祖國,是改革開放取得巨大的成就為學員個人施展才能提供了廣闊的舞臺;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與強軍的統(tǒng)一的實踐中,為學員提供了實現自己事業(yè)與抱負的平臺。
要感恩于黨組織的培養(yǎng)。我們黨是執(zhí)政黨,黨管干部是基本原則。任何一個軍事中級任職培訓學員的成長進步,都離不開軍隊黨組織的培養(yǎng)與關懷。因此,感恩于黨就要堅定聽黨指揮的“軍魂”意識和用好權力服務官兵的意識。軍事中級任職培訓學員要銘記黨組織的培育之恩,它不同于一般的知恩圖報,實質上是一個加強黨性修養(yǎng)、提高思想境界的過程[2]。通過感恩教育,堅定學員聽黨指揮的“軍魂”意識,同時,通過感恩教育,使學員們在以后行使權力的過程中,始終保持一顆報恩之心,從而更好用好手中的權力服務官兵。
要感恩于領導、戰(zhàn)友的信任。領導、戰(zhàn)友信任在一個中級干部成長進步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有許多時候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每一個學員理應對領導、戰(zhàn)友的信任常懷感恩之心,堅定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感恩國家,增強精忠報國意識;感恩改革開放,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感恩領導與戰(zhàn)友,增強融洽官兵關系,建設和諧軍營意識;感恩軍隊,強化戰(zhàn)斗精神、獻身新世紀新階段歷史使命的意識。
通過感恩教育,使學員常懷感恩之心,感恩之后圖報,感恩之后思進,感恩之后明責,大力弘揚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zhàn)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自覺培養(yǎng)踐行“忠誠于黨,熱愛人民,報效國家,獻身使命,崇尚榮譽”的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為推動部隊建設科學發(fā)展貢獻聰明才智。
二、軍事中級任職培訓中的感恩教育的方法與途徑
1.把感恩教育納入軍隊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構建感恩教育的長效機制。把感恩教育納入軍隊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構建感恩教育的長效機制。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把感恩教育納入人民軍隊性質教育,感恩黨。我們的軍隊是黨的軍隊、人民的軍隊、社會主義國家的軍隊。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我軍根本的建軍原則,是人民軍隊永遠不變的“軍魂”,黨的旗幟就是軍隊的旗幟,黨的方向就是軍隊的方向。保證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軍隊建設和發(fā)展的首要問題,關系我軍性質和宗旨,關系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國家長治久安。二是把感恩教育納入人民軍隊宗旨教育,感恩人民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軍唯一的宗旨,服務人民,是人民軍隊一切奮斗發(fā)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只有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三是把感恩教育納入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改革開放帶來的中國人民、社會主義中國、中國共產黨的巨大變化,改革開放是改變中國人民命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四是把感恩教育納入歷史使命教育,堅定學員貫徹新時期軍事戰(zhàn)略方針,加快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提高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堅強的安全保障使命感與責任感。
2.多途徑地開展感恩教育活動,鑄牢學員感恩意識、強化感恩行為。一是搞好感恩系列專題教育活動。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教育內容緊貼時代的特點,有側重、有針對性地開展系列的主題活動,強化教育效果。如邀請社會名流、成功人士現身宣講、交流的互動式活動;開展 “感恩組織、回報社會和軍隊”的主題征文、主旨演講的自我啟發(fā)式活動等。培養(yǎng)學員識恩、知恩、感恩、報恩的意識。二是在年度主題教育中融入感恩元素。如在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贊頌新成就、履行新使命、迎接十七大”、建黨建軍周年紀念等活動中,通過回顧光輝的歷程和業(yè)績,激發(fā)學員感恩情感,增強感恩意識。三是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學員隊日常工作生活當中。比如,在每周班務會中融入感恩教育內容。四是積極開展感恩實踐活動,實現學員感恩意識到感恩行為的轉化。在執(zhí)行任務的過程中,實行感恩教育。在感恩教育中,要滲透承擔責任的教育。感念祖國之恩,就要報效祖國,為建設祖國、保衛(wèi)祖國作貢獻,在祖國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遭受威脅時,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獻出寶貴的生命。感恩軍隊,就要增強承擔起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刻苦學習、增強素質,提高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應對多種安全威脅,首要的是應對國家被侵略、被顛覆、被分裂的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首要的是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zhàn)爭,確保在任何時候都能有效應對危機、維護和平、遏制戰(zhàn)爭、打贏戰(zhàn)爭[3]。
3.創(chuàng)建感恩校園文化,營造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圍。所謂感恩校園文化是指一種將感恩教育滲透進以學員為主體的課外文化活動中,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感恩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群體文化。創(chuàng)建感思校園文化,對營造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圍有著較強的導向作用和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要充分發(fā)揮軍營文化凝聚軍心、陶冶情操、育人成才的特殊功能,大力加強校園文化陣地建設特別是網絡等新興媒體的建設,使之成為學員接受感恩教育的新平臺。
參考文獻:
[1]趙曉芳.關于高校感恩教育的思考[J].社會科學論壇:B版,2006,(7):117-119.
[2]章立品.常想黨的培育之恩[N].解放軍報,2004-05-25.
[3]總政治部宣傳部.黨的十七大基本思想基本觀點基本要求[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226.
[責任編輯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