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術教育是進行民族素質教育的有機部分。通過實施大眾美術教育,提高大眾的審美情趣、審美能力和審美素養(yǎng),健全人格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最終達到提升民族素質。
關鍵詞: 民族素質 美術教育大眾審美
美術教育的社會功能與國民素質之間存在著必然的關系,民族素質是一個民族改造自然和社會能動力的綜合反映,是全民族的文化素養(yǎng)與大眾的整體個性品質,它存在于人性中的文化素養(yǎng)與獨特個性,包涵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心理素質及身體素質;文化傳統(tǒng)、社會制度和教育體制對民族素質都產生影響。在未來世界,各國各民族都將面臨著更加激烈的經濟、科技和人才的競爭,提高民族素質是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希望,是衡量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和決定性因素。美術教育的社會功能是把拯救、教育和喚起大眾審美作為目標,通過對民眾輸送真正的藝術以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和真善美的心靈。美術教育的社會功能是把拯救、教育和喚起大眾審美作為目標,通過對民眾輸送真正的藝術以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和真善美的心靈,最終達到提高民族素質。
民族素質具有穩(wěn)定性,系統(tǒng)性和可塑性。教育的作用就是在穩(wěn)定與系統(tǒng)的民族素質基礎上進一步的去塑造,將民族優(yōu)秀的成果通過知識的傳授、環(huán)境的熏陶以及創(chuàng)新實踐去傳承和發(fā)揚,并強調現代審美與民族結合。
美術可以凈化人格、陶冶情操、提升素質,啟迪人類反省自我交融自然,使生活充滿美感和藝術性。大眾美術教育使社會大眾受美術陶養(yǎng),提高其素質、影響其心智,使之形成美和純潔的性格,專注于工作與生活,從中發(fā)現樂趣、進行創(chuàng)造,真正提高工作和生活質量,成為具有高素質的和巨大創(chuàng)造潛能的民族。
大眾美術教育提升民族素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大眾美術教育關系到民族傳統(tǒng)和藝術遺產的認可與繼承。
藝術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呈現,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精神指向和哲學思想的皈依。民族美術教育作為人文素質教育意在給大眾提供了解祖國豐富美術遺產的平臺,以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民族凝聚力,具體表現為將審美文化滲透于全民族理想、信念、價值觀中。美術教育的普及關系到一個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優(yōu)秀藝術遺產的認可與繼承,是國民素質水準高低體現的潛在重要因素。如果人在普及教育時沒能得到美術教育,他的人格品質及感受美的能力、社會公德意識、創(chuàng)造意識都將不能得到正常發(fā)展。具我們調查,很少有人能說出幾件中國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這表明我們的美術教育有失誤的地方,我國的美術教育現狀表現出一種嚴重的功利色彩,偏離了美術教育的主旨,多是為了近期某種目的進行單純的技法學習,在培養(yǎng)美感方面的收獲很少,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始終未能得到提高。為了提高民族素質,為了在新世紀的競爭中使中華民族立于世界強國之林,我們必須加強普及大眾美術教育,欣賞優(yōu)秀美術作品可以使人感受藝術價值、飽覽民族精華、獲得藝術啟迪,在美術熏陶的過程中崇尚美并使之產生創(chuàng)造美的愿望。通過大眾美術教育培養(yǎng)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大眾綜合素質。
二、美術教育促進行為道德素質形成。
美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東西,涵蓋美學觀念、美學素養(yǎng)、審美習慣、審美情趣、審美規(guī)范、美學價值等等,是通過美術教育的程度、層次和內容形成的一種審美觀念或意識,可以起到一定的社會認識作用和激勵作用。亞里士多德提出了“凈化”的意義,即美術能使人們的情感從市俗中超脫出來,產生凈化人格的作用,德國美學家席勒則認為審美教育可變革社會、塑造全面和諧發(fā)展的社會??陀^上進行美術教育,使主觀心靈得以凈化,陶冶情操,提升個人的素質使生活充滿美感和藝術性。然而許多人認為美術教育無關緊要。許多中小學美術課幾乎成了孩子們玩鬧的游戲。一些理工科院校也把美術陶養(yǎng)分割出來,這些造成了審美情趣低下,行為規(guī)范無度等整體素質的降低。時代呼喚美術教育,有必要充分認識美術教育對人的成長、素質的提高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美術作品的鑒賞和創(chuàng)作可以推動道德意識的形成,豐富情緒和情感的廣度與深度,達到啟迪大眾認識自然、領悟生命的和諧與聯想,可以凈化心靈、陶冶情操、提高教養(yǎng),同時又是啟迪人類反省自我、發(fā)現自我、與自然交融。人對藝術教育的接受是天性,是與生俱來的,審美情感需要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美術教育有著如此作用,我們要用各種方式強化美術氣氛和環(huán)境、增加藝術性設施,使大眾能耳濡目染接受到美術熏陶和感染。把美術教育作為基本的素質教育要求和基本知識內容來加以完善,那么它就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三、美術陶養(yǎng)對心智素質的形成起重要的推動作用。
美術活動能促進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據研究人腦的左半球用于抽象思維,右半球用于形象思維,許多復雜的精神活動都是由大腦兩半球協同完成的。文化學習一般多用左腦思維,而美術學習則鍛煉右腦的形象思維,美術有利于培養(yǎng)人的觀察、記憶、想象、創(chuàng)造等形象思維能力。在美術教育中,教師總是強調學生多方面、多角度去觀察,只有正確的觀察方法,才有感知并形成積極的形象思維,使抽象的東西具體化;概念的東西形象化,進而促進邏輯思維的發(fā)展。這樣經過鍛煉的左右腦交替活動,可以充分發(fā)掘人腦的潛能,提高高級神經活動的強度和平衡性,產生創(chuàng)造的靈感。因此創(chuàng)造意識的培養(yǎng)正是從美術活動中的得到鍛煉。
美術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質主要表現在心理方面,還可以潛移默化地改變人的性情和性格。
四、提高大眾的藝術欣賞水平
中國大眾的藝術欣賞水平還較低,國民的整體審美素質不高,對藝術的重視程度不夠,大眾對學習美術知識十分漠視,普遍認為:美術等于畫畫,它只是畫家或設計師的事,認為“我沒有美術細胞”“我看不懂。”等,不去看美術作品,也不理解什么是抽象、具象和表現,許多人寧肯花上千元去飽餐一頓,也不會在家里掛有品位的美術作品,這是一種素質的差距。藝術素質的提高不是短時間能達到的,需要多方宣傳和教育的。媒體的展示是美術陶養(yǎng)的一種必要形式,可以形象地指導大眾欣賞藝術作品。歐美等國家花大量的財富用于那么多的美術館、博物館是因為他們懂得美術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能夠起到重要的作用,美術展覽在美術教育中是聯系大眾的一種形式和橋梁。沒有學過美術的大眾很少知道有全國美展,大眾對藝術有種神秘感,不知道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最終目的是服務社會,加強藝術家與觀眾互動,便于大眾對美術教育的接受。我國各大中城市都有藝術博物館,長期陳列優(yōu)秀歷史遺產和藝術家的作品,節(jié)假日免費參觀,可以提高大眾參與藝術活動的興趣。觀眾從中獲得知識得到陶養(yǎng),為大眾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素質的提高構筑堅固的平臺。美術教育注重對美的欣賞和感受,使大眾美學觀念、審美情趣和品味得到提高。我們可通過普及美術教育來提高公眾的美學知識、審美能力和情趣,從而使人們的自身素質得到更全面的提高,鑄造大眾脫俗的審美情趣和開放的思維方式。
以上是筆者對普及大眾美術教育提出的幾點建議,使大眾能全方位地接受美術的熏陶。加強藝術環(huán)境氣氛的營造,這就不光靠制度的約束和說教式的灌輸,需要的是寓教于樂,把真善美融入藝術審美的娛樂中。美術陶養(yǎng)是包括各類美學素養(yǎng)的一個大課題。把這項工作做好,使中華民族的全面素質得到提高,還需我們的進一步努力,作為一名美術教育工作者,更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作者:
孟德馨 石家莊學院美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