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過幾代教育工作者的努力,魯迅作品已經得到廣大中學師生的認可和接納,但就作品的選編也存在一定問題,本文試從心理學、教育學、課程理論以及魯迅作品本身特點入手,重新對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的選編進行思考和探索。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材 魯迅作品 選編
在我國現代語文教育史上,各時期不同版本中學語文教材所選名篇達數百篇之多,涉及名家一二百位,魯迅無疑是這些作家中最耀眼出色的。從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初作為第一批優(yōu)秀的現代白話文作品進入中學語文教材起,在此后的每套中學語文教材中,無論是解放前的國統(tǒng)區(qū)還是解放區(qū),以及建國后,即使在文革那樣混亂的年代,它都倍受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和關注。但筆者從目前收集到的38套初中語文教材(人教版1952年、1956年、1958年、1959年、1960年、1963年、1978年、1982年、1988年版初中語文課本, 1992年人教版義務教育三年制、四年制初中語文課本,人教版初中語文試驗課本,上海H版、S版、浙江版、北師大實驗中學版、北師大四年制版、遼寧版、江蘇版、張志公版、河北唐山版、內地版、湖南師大附中版、上海華東師大二附中版、華東師大一附中版、廣東湛江版、顏振遙版、中央教科所版、開明版、北京東城區(qū)版、北京景山學校版、廣西教育學院版、西安市六中版初中語文課本,以及目前使用的人教版現行和試驗版初中語文課本,蘇教版、語文版初中語文試驗課本)和部分高中各版本教材的統(tǒng)計分析中發(fā)現:不同時期不同版本的中學語文教材,魯迅同一篇作品出現在不同年級的課本中,各版本所選文章也不相同。例如比較熟悉的《社戲》、《故鄉(xiāng)》、《孔乙己》等作品在不同版本的初一、初二、初三教材都分別出現過,而一些作品在初高中階段還有重合,如《阿長與<山海經>》有選在初一或初二,另一些教材則放在高一,《藤野先生》在不同版本的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課本中都選編過。
這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和思考:到底應選哪些魯迅作品進入中學課堂?應該如何編排它們在教材中的位置?現行教材所選作品能否受到學生和教師的喜愛?它們對中學生身心及語言、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是否有益?為使思考更具科學性和權威性,筆者對一千名高三學生和一百位中學語文教師發(fā)放了問卷,旨在了解目前中學生和中學老師對魯迅作品認識和理解,以及對現行教材選編作品的意見和看法。為體現調查的有效性和普遍性,對象涵蓋了國重、省重和普通中學的同學,包括實驗班、平行班,地域囊括南方、北方以及西部少數民族地區(qū)。通過對問卷結果的統(tǒng)計發(fā)現:經過幾代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魯迅及其作品得到廣大教師和學生的認可和接納:83%的學生認為中學階段有學習魯迅作品的必要。他們認為魯迅作品語言精練、風趣幽默,批判性強,能提高思辨能力,增強民族責任感和自豪感;56%的同學還利用課余時間閱讀過魯迅的其他作品;38%的學生認為作品語言是最能吸引同學們閱讀興趣的,其次是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jié);65%的學生和80%的老師對現行教材選編的作品表示不太滿意或不滿意。他們認為有些作品由于時代背景距今相隔遙遠,無法真正理解把握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主題,語言苛刻犀利,多反映社會的陰暗面,讀后使人心情沉重。更多人喜歡閱讀魯迅散文和小說,對雜文卻認為無法理解,讀不懂。由此可見目前中學魯迅作品選編的確存在一些弊端和問題,究其原因一方面與選文不當有關,另一方面與教師的教學方法有關,以致使學生對魯迅作品學習產生逆反心理。但如果因此懷疑或者甚至否定中學魯迅作品教學的意義和價值,那就走向另一極端,畢竟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中學語文教材選編魯迅作品已成為人心所向。問題的關鍵是如何選,選什么,如何讀,讀什么,只要這些問題解決了,學生離真實的魯迅就不再遙遠。那么教材中魯迅作品選編應參考哪些要素?應確立怎樣的選文標準,使每冊所選作品都能適應各年級學生的閱讀和理解水平,同時又能得到教師和學生的一致接納呢。
我們知道編寫一套合理科學的教材前提之一就應以課程理論作為編寫的理論基石,而課程理論涉及到學科體系,學生心理,社會需求等各種因素,因此對課程關注視角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理論流派,有強調社會問題為中心的改造主義課程理論;有強調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人本主義課程理論以及強調以學術為中心的學科課程理論。但他們都認同課程(這里也可以把課程簡單的理解為教材)是以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為理論支持。錢理群教授也曾對魯迅作品的選編提出過兩點相當有見地,值得考慮和重視的意見:“一是要體現魯迅思想、文學的精髓,一是要具有可接受性,注意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在整個教材體系中,要有一個接受梯度?!濒斞敢苍f過:“我的文章,未有閱歷的人實在不見得看得懂”,他還說:“拿我的那些書給不到二十歲的青年看,是不相宜的,要上三十歲,才很容易看懂”。由此可見不是魯迅所有作品中學生都能看懂,也適合他們閱讀,必須有所選擇,既要考慮中學生心理發(fā)展特征以及他們生命成長的內在需要,符合學生掌握語言的可能性,也要考慮其作品思想的內涵,讓學生能通過作品的閱讀培養(yǎng)敏銳的感知,豐富的情感,深刻的見解,清晰的邏輯判斷力,喚起學生對未來世界向往的激情,獲得對生命的啟迪,以及對未知世界探索的勇氣,引發(fā)他們對社會現狀的思考,肩負起歷史賦予青年的重任。綜合各方面因素考慮,中學語文教材魯迅作品選編時可從這三個方面入手,一是結合魯迅作品本身的特點,選擇最能代表魯迅思想精髓的作品,其二是根據各年齡階段中學生心理接受水平以及興趣愛好和學習特點進行選編,最后就是社會大背景對目前中學語文教學的要求和導向。把這三者結合起來,可作為中學語文教材選編魯迅作品的參考要素,接下來筆者就從這三個方面進行簡要的分析說明:
魯迅作品涵蓋小說、散文和詩歌三部分,其小說在體裁上大膽創(chuàng)新,靈活多變;語言極富特色和個性,簡練形象,樸實無華卻生動傳神,含蓄中蘊涵深刻的主題,富有感染力,它們生動地刻畫出那個時代勞動人民、知識分子、權貴等不同階層的人物形象。其散文與小說和雜文相比,它更偏向為自己,顯示出屬于魯迅自己的深刻思想和冷酷的人生體驗。其中關于童年故鄉(xiāng)回憶的散文,則充滿了溫情與慈愛,包含著對生命的熱愛,對親情的關懷,對弱小的關注,這類作品適合初中生閱讀。而《野草》這類直逼靈魂最深處,捕捉魯迅自我微妙的、難以言傳的感覺、情緒、意識,和自我心靈體驗的散文比較適合高中階段學生閱讀,它們真正揭示出魯迅的靈魂與思想精髓,是對生與死的思考,是對自我的剖析和反省。對于魯迅雜文錢理群教授曾說:“它不僅是現代中國社會、政治、歷史、法律、宗教、哲學、道德、文學、文藝乃至經濟軍事的一部百科全書,而且對中國現代國民的文化心理、行為、準則、價值取向以及民風、民情、民俗的真實、生動而又深刻的描述,是一部活的現代中國人的‘人史?!币寣W生真正走進魯迅,進入魯迅的內心世界,了解魯迅思想和精神,了解現代中國人的劣根性,了解白話文發(fā)展軌跡,魯迅雜文是必讀的。初中高年級階段,學生抽象邏輯思維得到完善和發(fā)展,反思思維出現,這時讓他們接觸魯迅雜文比較適合,可閱讀一些淺顯易理解的作品,如《從孩子照相說起》、《現代史》等,高中階段則應選擇難度較大,思想內涵更加深刻豐富,更能體現魯迅精神實質的作品供學生學習,如《燈下漫筆》、《論睜了眼看》等。
就年齡特征而言,初中生年齡一般在11、12歲到13、14歲之間,正值少年期,而高中生的年齡范圍一般在15到18歲,處于青年的初期。中學生在這兩個階段的思維、語言以及閱讀心理發(fā)展特征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因而我們應該按學生學習、領悟語言的階段特征與需要,以及思維、情感、智力等發(fā)展軌跡的需要建立一個循序漸進的閱讀體系。如初中生主要針對視覺、聽覺、觸覺等感觀開發(fā),對大自然,對身邊的人、事、社會的觀察和感受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自我想象力的開發(fā)和語感的初步培養(yǎng)。著重要開發(fā)和啟蒙美好人性,引導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價值與尊嚴,感悟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美好,以及對生命的尊重、關愛、敬畏。因而初中初始階段可向學生介紹魯迅對故鄉(xiāng),親人的一些回憶性散文,感受魯迅內心世界最美好光明的方面,如《阿長與山海經》,《兔和貓》、《我的第一個師父》、《好的故事》、《故鄉(xiāng)》、《風箏》等。這里有對保姆長媽媽美好心靈的展示與贊揚,對親人最誠摯的懷念,對弱小生命的關愛與同情,對故鄉(xiāng)山水的回憶,對兒時同伴的追憶。在這里,魯迅筆端流露出無盡的柔和與暖意,可以感受到他的柔情與溫和。通過閱讀這些文字,讓學生一開始就接觸到一個和藹可親的魯迅形象。初三到高中轉型期可由散文小說向雜文過渡,開始接觸魯迅心靈中較為嚴峻的雜文。高中階段則應著重培養(yǎng)判斷力、歸納力、概括力與批判、懷疑和創(chuàng)新精神,發(fā)散性以及逆向性思維能力和自省意識,在初中感性積累的基礎上,注重理性思考。在初中關于愛,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基礎上進行更加綜合深入的討論,逐漸引導學生面對生命與人生中最嚴峻的現實。讓學生理解魯迅思想精髓和精神本質,讓學生思考生命的價值、人生的意義、審視社會的殘酷、人性的弱點,在被真善美感動的同時,學會正視現實中的丑陋與邪惡。
所謂社會大背景因素就是在選編作品時要考慮作品的社會價值,把現代經濟社會生活的觀念、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等通過作品傳遞給學生,反映時代的脈搏,用現代意識去衡量這些作品,使魯迅的作品與時代接軌,不再讓學生覺得魯迅離我們的時代遙遠。
綜合上述各種因素的考慮,我們在選編初中教材時,他們特定的心理年齡特征以及興趣愛好等原因決定,這一階段的教材應主要集中在回憶性的散文和稍微淺顯的小說上,接觸魯迅生命中的亮色,閱讀起來比較風趣幽默而又充滿溫情,給初中生奠定閱讀興趣和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初三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可讓學生學習魯迅比較簡短又具代表性和思想性的雜文,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逐步接觸魯迅思想中嚴峻深邃的一面。高中生智力水平開始逐步成熟,思維能力日趨穩(wěn)定,批判力,判斷力,概括能力都得到完善,這時主要讓學生接觸能顯示魯迅基本思想精髓與精神面貌、主題更加嚴峻深刻的作品,理解難度加大和提高,有意識的培養(yǎng)他們學會獨立思考和反思魯迅。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全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錢理群.《走進當代的魯迅》[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錢理群.《魯迅作品十五講》[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4].陳安福.《中學心理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朱作仁.《語文教學心理學》[M].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
[6].張大均.《教學心理學》[M]. 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7].閆國利.《閱讀發(fā)展心理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8].郭英.《中小學生心理發(fā)展與教育》[M]. 成都:天地出版社,1998
作者:
劉思麟 四川農業(yè)大學語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