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華是詩的國度。有標示著我國詩歌濫觴的總集《詩經(jīng)》,有詩歌之父屈原,有把普通勞動人民內(nèi)心描寫得淋漓盡致的《古詩十九首》,建安時代更是一代風骨,唐朝的李、杜代表著我國詩歌兩種風格的高峰,“婉約”“豪放”的宋代詞相繼登上文學舞臺——詩歌是如此深刻地鐫刻在我們的心頭,是如此多情地流淌在我們的血脈里。因而,生活中不讀詩,枉為我們?nèi)A夏子孫;高考中不考詩,愧對我們先圣先賢。故,在歷年的高考語文《考試說明》中對于詩歌鑒賞這一考點做了以下陳述:文學作品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鑒賞;文章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評價。縱觀2008學年全國各地語文高考卷,無一例外地都有詩歌鑒賞這一考點,賦分最高分是10分,最低分是5分,以8分為最多。那么,我們知道,讀詩容易理解難,理解容易下筆難,下筆容易采分難。如何在考場中得到這看似簡單實則不易的分數(shù),幾乎成了高考學子的心病。筆者認為,高考詩歌鑒賞在選擇詩詞時,都是比較淺顯的,理解也是淺層次的,對于作者情感的分析、主要觀點的把握都不要求作很深入的論述,幾乎都是讓考生“簡要分析”,只要稍稍點到,就能拿到分數(shù),。因此,我們不必望而生畏,我們要學會去親近她,才會發(fā)覺她并不是面若冰霜的冷美人,我們更應該去深入地了解她,才會發(fā)現(xiàn)她是如我們般有血有肉的古代詩人的或悲、或喜、或憂、或憤、或激昂、或低沉等等的情感的寄托。本人經(jīng)常教學生詩歌鑒賞“三步曲”,在此不妨獻丑了。
所謂“三步曲”即分三步走,第一步是“三看”,第二步是“二抓”,第三步是“一深入”
“三看”,看詩詞的題目、作者及有關(guān)注解。首先,詩詞的題目是“眼睛”,對整首詩歌起著概括的作用,很好地理解題目是整體把握詩歌的關(guān)鍵一步。如全國卷II中的詩題是《春日即事》,那么我們就知道寫在春天,也許就是跟傷春、惜春等情緒有關(guān)的話題;還有如江蘇卷的《登金陵鳳凰臺》,“金陵”是六朝古都,而“鳳凰臺”中“鳳凰”象征著盛世,如今物是人非,那么我們知道這或許是一首懷古諷今詩。其次,要了解作者所處的年代、社會大致情況。因為,我們知道,文學是一個時代風云的縮影和反映,據(jù)此我們能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可是,對于陌生的作者我們該怎么辦,如2008年全國各地的語文卷除江蘇、天津等六卷是考生很熟悉的作者,而其它作者考生均非常陌生。這不要緊,大凡我們不熟悉的作者,命題者會或多或少給我們注釋,2008年的全國考卷中這一考點很少沒有注解,這就需要考生認真地實行第三看。第三看就是考生在閱讀詩歌前要把卷中提供給我們的注解仔細地閱讀乃至進行聯(lián)想,思考在這樣一個時期,文人們會出現(xiàn)怎樣一種心境,或者作者在這樣的一種處境下詩人會出現(xiàn)何種風格的創(chuàng)作。如2008年的浙江卷《日暮倚杖水邊》中注解說:“此詩為王寂(作者)被貶官至河南蔡州時所作?!边@一個注解為我們解讀此詩提供了一把鑰匙。在注解中我們了解到了作者是貶謫的,那么在詩中就不外乎一下集中情感:或傷感、或豁達、或懷才不遇、或感嘆時光流逝、或慨嘆年華易老等等。由此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考生拿到題目先不要急于去看文本,也不要先看哪個題目有多難,我們要以從容的心態(tài),做好解讀詩歌的“熱身運動”,做到步步為營,穩(wěn)打穩(wěn)扎。
“二抓“即要抓詩歌的整體感受和詩眼(或能昭示詩詞主旨的關(guān)鍵句)。詩歌由一個個意象構(gòu)成沒錯,可是它們并不是孤立的,它們是連同作者的情感渾然一體的,切不可離開詩歌的整體感受談什么意象的美或丑。比如有人說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詞中意象是如何的傷感,其實,我們知道如果不是與她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如此沉重的心境結(jié)合起來的話,所有的意象都不會染上讓人慨然長嘆的情愫,只有把黃花、大雁、細雨、梧桐等意象一一加注上李清照那顆因國難家愁而日漸“憔悴損”的破碎的心,詩歌的靈魂才呼之欲出了。再者,詩是語言的精華,在如此精妙的詩歌語言中,一定有幾個詞或幾句詩是最能傳達詩人內(nèi)心情懷的。如2008年全國卷I《江澗作四首》(其三),在了解注解以及把握整體感受的基礎(chǔ)上,能夠抓住尾聯(lián)中最能傳達詩歌主旨的:“最羨魚竿客,歸船雨打篷”兩句,那么,我們在解答文中第二個題目“從全詩看,作者向往一種什么樣的生活?請作簡要分析”時,也就輕而易舉了??忌笥褌?我們切不可急躁,我們要潛心研讀詩歌,把握詩歌給我們的總體感受,慧眼識“詩眼”,相信我們會找到詩歌中的各種各樣的隱含著的信息,它們是我們準確解讀詩歌的關(guān)鍵,這一點千萬莫忽視。
“一深入”就是我們在解讀詩歌時,不要停留在表面就事論事,而要深入詩歌的骨髓里,了解要義。停留在表面的理解往往難以拿到象樣的分數(shù)。如2008年江西卷《初入淮河四絕句》(三),我們不能僅僅理解為作者看到眼前的“鷗鷺”而對舊地的留戀,應上升到反映中原父老向往南方的民族政權(quán)這一層面上來,答題的才不會“喧賓奪主”。
當然,教會學生各類詩歌題型的答題模式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我覺得那是形式的,只有更好地了解詩歌的內(nèi)容、主旨后,才不會答非所問。誠然教無定法,學無定法,本人只是一孔之見,以期拋磚引玉。疏漏之處,敬請諒解!
占海英,教師,現(xiàn)居浙江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