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華 徐宏壽
每一篇優(yōu)秀的作品都是一朵美麗馨香的情感之花,散發(fā)著理性的光芒。解讀一篇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就要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體驗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感受作者的喜怒哀樂,體會越深,距離作者的心靈越近。
那么,語文教師怎樣引領(lǐng)學生解讀文本,使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呢?
一.設(shè)置特定情境
身臨其境,人的感受常常最深,古人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便是這個道理。著名特級教師周一貫說:“學生閱讀課文,既是課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課文信息的加工者,總會以各種形式繼續(xù)著作者的創(chuàng)作,實現(xiàn)著作品的價值。而這一切又有賴于想象的參與。”學生如果能夠通過想象,進入作品的世界里,用五官去體察,用心靈去感受,一定會體會到作品中豐富的情感。教學《桃花源記》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感知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不妨請學生閉上雙眼,神游桃花源,邊“游”邊說。有的說看到了“紅桃花、綠竹林”,有的說聞到了“村中人為漁人準備的酒菜的香味”,感受到了“村中人握住漁人雙手的力量和體溫”……一時間,學生個個神采飛揚,“喜”形于色,課堂上情意濃濃,氣氛熱烈,師生都沉浸在那幅和諧的畫卷之中,也深切地感受到陶淵明對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爭的“和諧社會”的憧憬之情。
二.解讀關(guān)鍵詞句
關(guān)鍵詞句往往一字傳神,滿篇生輝,因而也是探尋作者精神世界的神秘通道。李海林教授說:“語文老師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帶領(lǐng)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句子中的一些動詞、名詞、形容詞、副詞和嘆詞常常像海綿一樣充盈著豐富的感情汁液,有心的讀者只要輕輕一“擠”,便會受益頗豐。
1.結(jié)合語境。如《畫山繡水》中有這樣的句子:“沒見過一條水,這樣泛濫著勞動人民的智慧的想象?!本渲小胺簽E”一詞本指河水失去控制,水勢浩大,而這里突出勞動人民的充滿智慧的想象就像這漓江的水,是無窮無盡的。抓住本意,由淺入深,自然就能理解作者精選這個詞語的“良苦用心”了。
2.嘗試替換。換一個詞語,代替原來的詞語,在對比辨析中體會,會使情感體驗更加深刻。如在一次觀摩課上,有位老師教學《紫藤蘿瀑布》時,品味“仔細看時,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淺淡的部分和在和陽光互相挑逗”一句,他鼓勵學生嘗試把“挑逗”換成“挑釁”“挑戰(zhàn)”,學生通過對比辨析,就能夠更深刻地認識到作者對紫藤蘿的喜愛之情。
3.設(shè)想刪除。刪除的句子必然與原句在表情達意上有較大不同。這種反差對比也會使作品感情更加明晰。如《白鷺》一文中結(jié)尾“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一句中“實在”一詞刪去后,就不能表達作者對白鷺的由衷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4.敢于質(zhì)疑。對作品中一些關(guān)鍵詞、句提出質(zhì)疑,多問個為什么,能夠?qū)ψ髡叩母星橛懈钊氲睦斫?。教學朱自清的散文《綠》時,可以對“我怎么比擬得出呢”一句提出質(zhì)疑:作者在上文已經(jīng)通過比喻、襯托等手法生動形象地把綠“比擬”出來了,為什么作者還說“我怎么比擬得出呢”?問題一出,激起千層浪,學生通過熱烈討論,自然領(lǐng)悟到這句話并非多余,而是表達了作者對綠無法抑制的的喜愛之情。
三.感悟不同修辭
修辭和情感往往密不可分,修辭是外殼,情感是內(nèi)核?!靶?灑刷之也,藻繪之也?!?清代段玉裁語),善于抒情的作者往往會通過修辭手法直接或間接地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常見的用來表達作者感情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排比、夸張、反問、設(shè)問、反復、對比、借代、對偶等。不同的修辭表達情感的效果也有不同,如排比通常用來加強語勢,強調(diào)內(nèi)容,加重感情。借代能表現(xiàn)出作者對人物的感情傾向,像《故鄉(xiāng)》中“圓規(guī)也不平起來”一句,就表現(xiàn)了作者對楊二嫂的嘲諷。對比有時能表現(xiàn)作者強烈的愛憎感情,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通過對比,感情更加強烈。
四.注重文本拓展
立足于文本的拓展,可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對作者情感的體驗,有時還能夠激起課堂的情感高潮。拓展可以聯(lián)系作者經(jīng)歷,可以聯(lián)系其它的作品、人物,還可以聯(lián)系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等。教學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談到父親與腳夫“講價錢”,順勢問一學生是否有過類似經(jīng)歷,不料該生竟激動地談起有一次母親和三輪車夫討價還價的事情。學生的口述很細致,感情也很真摯,顯然母親的“斤斤計較”觸動了他的情感之弦,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文中“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一句的含義。需要指出的一點是,拓展是立足于文本,是為了更深切地體驗作者的情感,是為了燃起學生內(nèi)心的熊熊烈焰,而不是為拓展而拓展,為形式而形式,嘩眾取寵,生硬作秀。
“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批文以入情?!?劉勰語)文本是情感交流的載體,文本解讀是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滲透的最重要一環(huán),是引起學生情感共鳴的根本。要讓學生看山則情滿于山,看海則情溢于海,當立足文本,用心解讀。
李中華,徐宏壽,教師,現(xiàn)居江蘇姜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