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苗風景”探源
孫建清
今年的小麥已經收割完畢,但是有關小麥的記憶仍留在腦海里?;叵胄←溤诔砷L的幾個月里,可真不容易啊,別的不說,你看各級官員的薅苗行為就很讓人心疼。在中央臺的新聞節(jié)目里不難看到這樣的鏡頭:一干人來到田間地頭,其中必有一位順手薅一把麥苗,周圍同志就圍攏過來,指指點點,像是在研究麥苗的長勢。這時攝像頭會來一個特寫,我把這種鏡頭稱之為“薅苗風景”,不知妥當否?
省里的電視新聞也是如此,市里縣里電視臺也如法炮制??梢哉f,凡是報道領導深入農村察看麥田管理的新聞,不拔青苗的倒是個例外。好像大家都形成了薅苗的習慣。我小時候在農村呆過,記得要是哪個孩子毀青苗,老人會很生氣地說別造孽,糟蹋糧食。青苗長這么高很不容易,可我們的主人公毫不不心疼地你薅一把,我薅一把,他薅一把。當然,如果你是袁隆平你是技術員做實驗查病蟲害之用,那也罷了,可有的人薅麥苗純屬習慣。
為什么有的人喜歡薅苗?這個習慣是誰培養(yǎng)的?據我觀察,“薅苗風景”是電視記者創(chuàng)造和培養(yǎng)起來的,這樣說應該不算冤枉。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我和電視記者一起下鄉(xiāng)采訪,我親眼看到有的記者提醒干部拔苗,然后讓大家圍攏過來,創(chuàng)造一個現(xiàn)場辦公的小環(huán)境。長此以往,這到田間地頭的人就很會配合,知道有鏡頭跟在后面,為了顯得自然,于是順手拔起了青苗,并且裝出很懂的樣子。這種擺布和電視新聞導向,不能不創(chuàng)造出一個又一個“薅苗風景”。
為了拍電視、擺樣子,不惜毀掉正在成長的各種青苗,這不僅是浪費,也是形式主義的表現(xiàn)。別動不動就拔青苗,愿“薅苗風景”不再風光!
發(fā)揮數(shù)字報的作用
張宏蓮
我每日有讀報習慣,本城的閱讀紙媒,外埠的打開電子版。隨著數(shù)字技術日趨更進,各報紛紛上網,出于廣告宣傳也好,吸引潛在閱讀也罷,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電子報對讀者非??犊?,來去自由。對此,我深感惋惜。
數(shù)字報對于紙質媒體意味著什么?事實是,大部分報紙的電子版數(shù)字廣告位常年空缺。抑或是培養(yǎng)潛在閱讀者,從而增加銷售量?紙媒讀者與網絡讀者是兩種不同的閱讀人群,他們之間互相影響、轉化的可能微乎其微。那么,那些大費周章上馬的電子版,他們的核心功能到底是什么?
國外,諸如《泰晤士報》《每日郵報》等,如果你是他的流量閱讀群,想進入其網絡版,必須先進行基本信息的注冊。顯然,國內的電子版大都忽略掉這樣一個重要細節(jié),于這些寶貴的讀者資源不顧。反過來想一下,一個簡單的注冊閱讀,既可以進行簡單的讀者資源搜集,也可以培養(yǎng)閱讀忠誠度,進行流量統(tǒng)計分析,還為定向寄發(fā)郵件,比如媒體活動、品牌推廣等提供巨大的信息庫,切切實實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何樂而不為?
警惕發(fā)稿排名誘發(fā)假新聞
穗素杰
目前,為提高各地媒體對上一級媒體的發(fā)稿積極性,一些中央級媒體對各省級媒體、省級媒體對省內各地市級媒體都實行發(fā)稿量排名制度,各級媒體也紛紛采取各種獎勵措施,鼓勵記者對上發(fā)稿。但在發(fā)稿過程中,既有好處,也產生了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
首先,由于發(fā)稿量的排名和激勵措施,記者就會想盡一切辦法挖掘線索,但是,發(fā)稿的壓力以及利益的趨使,使一些職業(yè)道德較差的記者見利忘義。
比如,在國家各項惠農政策實施過程中,由于各地措施落實時間有差異,以及各地一些客觀原因的存在,導致一些地市政策落實較晚,或無法實施,但有時上級媒體會約這方面的新聞,于是,有地市媒體記者就動起了手腳,開始炮制新聞。
對于一些四季歌類的新聞,如果沒有什么新聞點,有的記者就“制造”新聞點,不惜用首次、之最之類的字眼;如果沒有大事發(fā)生,有的記者就會創(chuàng)造大事,而不管不顧事情的后果。這種現(xiàn)象值得深思。
據我從事三年對上發(fā)稿工作的經驗,其實,生活中有很多可挖掘的新聞:年年國家有各項民生舉措出臺,生活中也有很多讓我們或感動、或不恥的事情發(fā)生,所以,只要是有心人,可做的新聞很多,根本沒必要造假。
案件報道不是表揚信
呂斌
現(xiàn)在許多案件報道被寫成表揚信,比如接到了報警,媒體總是寫“局長某某”怎么下達指示,“大隊長某某某”怎么迅速出擊,“中隊長”怎么帶領警察偵察,就連哪個警察干了什么也提名道姓,而且個個英勇果敢,智勇雙全。其實,報道把案件寫明白就行了,至于哪個警察破的案、哪個領導做出了正確決策,必要時適當點一下名就可以了,不能把案件報道寫成表揚信。
一名記者在做正面報道時,首先想到報道的目的是什么?所報道的人物是否人為地拔高了,報道的事件是否合理?如果不分青紅皂白“泛”表揚就會事與愿違,損害了報道對象,也損害了記者在讀者中的形象。
不會用“的” 的記者
彭友茂
前幾天,一家報紙體育版就中國男籃兵敗亞錦賽,部分隊員站在領獎臺上笑盈盈領銀牌一事,制作了《虧他們笑的出來》的大字標題,登上頭條位置。就內容講,這則標題表達了對含笑隊員得了銀牌(本不該在家門口失掉冠軍—筆者)還玩世不恭的表現(xiàn)表達不滿和批評。但是,標題里的那個“的”字,用得很不合適。
作為結構助詞,“的”怎么用?“地”怎么用?“得”怎么用?它們的區(qū)別在哪里?就我所知,時下,有些記者若明若暗,不甚了了。
在語法里,“的”是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的后面,表示它前邊的詞或詞組是定語,如“記者是新聞的傳播者”;“地”是狀語的標志—用在狀語的后面,表示它前邊的詞或詞組是狀語,如“部分隊員笑盈盈地領銀牌”;“得”是補語的標志—用在動詞(或形容詞)謂語和補語中間,用它搭橋,讓補語補充、說明謂語的情形、程度,如“那個‘的字用得非常蠢”。
以此為準,標題里“笑”后面應該用“得”才對。出這差錯的記者,顯然是“的”“得”不分,將二者混為一談。
“的”字的使用,面大量廣,記者不可在這方面犯常識性的低級錯誤。
稱呼地方行政名稱應規(guī)范
山東臨沂日報社孫建清
最近讀本地一家晚報,見上面有一篇人物介紹說:某某目前正在天津衛(wèi)讀書,說得理直氣壯,連個引號都沒加。我心里想,現(xiàn)在是什么時候,難道天津還有明朝的人在讀書嗎?
有資料表明,明永樂二年(1404年)筑城設衛(wèi),稱“天津衛(wèi)”?!靶l(wèi)”是明朝的軍事建制。
當時天津設有天津衛(wèi)、天津左衛(wèi)、天津右衛(wèi),統(tǒng)稱三衛(wèi)。天津設衛(wèi),那是600 年前的事了,幾百年來天津改衛(wèi)為州,又升州為府,并另設過天津縣,到今天,天津既不是衛(wèi),也不是府,她是我國的一個中央直轄市,就叫天津。
當然,作為研究歷史或平時口頭說說“天津衛(wèi)”,也未嘗不可。但是不能使用已經廢棄的地方建制,因為現(xiàn)在畢竟不是明代。如果胡亂使用過去的地名,就可能出現(xiàn)這樣的介紹句子:“某某是北平人”“某某在濟南府當兵”,這豈不滑稽。為此,我的意見是:知道一點歷史文化名城的沿革是好事,但一定要使用恰當、規(guī)范才好。
“可能”新聞不能泛濫
北京東城區(qū)綠化委楊振威
前段時間網絡上發(fā)現(xiàn)如下三則新聞: 一是 “中國進出口可能連續(xù)第三個月下降為十年來首次”;二是“某市公務員工資福利部分可能以消費券形式發(fā)放”;三是 “個稅起征點可能提至3500稅改將考慮家庭負擔”。
拋開這三條新聞所報道的具體內容不談。不難發(fā)現(xiàn),三篇文章的標題中都含有一個詞—可能。也就是說,三個消息都存在著發(fā)生的可能,也存在著不發(fā)生的可能,不是十分真實準確的新聞。不難發(fā)現(xiàn),凡標題慣以“可能”字樣的新聞,都是容易產生爭議,容易引發(fā)社會質疑的新聞事件。
像這種“可能性”新聞,很容易顯現(xiàn)出捕風捉影和“假新聞”的端倪。如果不加以重視,這樣不確定的新聞大量涌現(xiàn),誰敢保證它們不會滑向虛假邊緣?建議新聞媒體在對假新聞打擊力度不手軟的同時,一定要重視和警惕這些“可能性”新聞。
謹防炒作“賣器官”
湖北襄樊程桂香
湖南省湘鄉(xiāng)市有兩姐妹因父親患尿毒癥多年,生活不能自理,為了給父親治病,兩姐妹說只要能救父親,愿意賣掉自己部分器官。這是湖北某報一則新聞的內容。
愿意賣掉身上的器官,以拯救病中的父親,類似這樣“賣身救父”的故事,近年來在媒體上也時有所聞。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這對貧窮小姐妹的孝心著實令人動容,但在我看來,不管是求助者也好,參與報道的新聞媒體也罷,如此做法讓人擔心。
作為新聞媒體從業(yè)者,編輯記者都應該懂得,按照我國的法律,一切人體器官的買賣行為都在禁止之列,器官捐獻應當遵循自愿、無償?shù)脑瓌t,禁止以任何形式從事人體器官買賣及與器官買賣有關的商業(yè)活動。
“賣身救父”確屬無奈之舉,正是因為其孝心可嘉、悲情可憐,往往能引起更多人的同情和關注。但事實上,這樣的故事聽一次兩次尚可動容,類似的悲情總是登上媒體版面,給人造成的印象,更多是炒作的成份。動輒聲稱“賣身救父”,不僅于法無據,也使人命關天的大事“娛樂化”,最終效果可能適得其反。求助得不到同情,有損媒體聲譽,如此雙方皆不得利的炒作,的確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