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偉
語文課到底要教給學生什么?除了聽說讀寫、字詞句篇等知識經(jīng)驗和觀察想象、探究思索等心理能力外,語文課一定要在語文素養(yǎng)方面給學生足夠的東西。
語文課學的是一篇篇課文,而“課文無非是個例子”,如何利用這些“例子”,在教學過程中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并使學生具有較高的語文素養(yǎng),這是語文課應該做且必須做好的事情。
一、語文課要教會學生讀書
語文課上不能沒有瑯瑯讀書聲。學生要通過讀來解決語感問題,讀出教師要講的東西。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大量閱讀、細細品讀、深情誦讀中,品讀、感悟、體味語言文字之美,用心靈和作者直接對話,從而領會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一要教會學生朗讀。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從一年級起,就應該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正確是指用普通話朗讀,語音規(guī)范,沒有錯、漏、增、回的誤讀現(xiàn)象;流利就是讀得自然連貫,不結巴;有感情是指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不唱讀,把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發(fā)于外,形于聲”,以聲傳情,以情動人。教師要教給學生朗讀技巧。教師不光要用自己的范讀再現(xiàn)課文的情境,還要把自己的朗讀方法和感受告訴學生,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朗讀,展開想象的翅膀,進入作者描寫的境界,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二要指導學生大量閱讀。與國外相比,我國小學生閱讀不僅起步晚,而且閱讀量小,要求也低。據(jù)統(tǒng)計,我國小學生的閱讀量僅為美國小學生的六分之一。因此,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讀書的興趣,把閱讀的時空還給學生,把課余時間盡可能多地還給學生,讓學生大量閱讀。同時,要加強閱讀指導,提供閱讀書目,使學生的閱讀有針對性。
二、語文課要教會學生表達與交流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是思維的外化,堵住學生的嘴巴,無疑就是桎梏學生的思考。一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與交際能力。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適應社會需要、生存需求的重要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在閱讀課和口語交際課上無拘無束地交流,在生活中主動交際,有話就說,有問題就問。由敢說、愛說到善說,使每個學生敢于當眾發(fā)言、當眾交流、表達觀點。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讓每個學生都有口語表達的機會。二是注重培養(yǎng)學生書面表達的能力。要從低年級就注意激發(fā)學生書面表達的欲望。從寫句子、寫話到習作,再到根據(jù)需要隨時動筆,使習作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教師要抱著欣賞的態(tài)度,鼓勵學生細心觀察生活,個性化的寫作,“用我手寫我心”。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交流的舞臺,給予他們足夠的自由空間,讓學生們不必“正襟危坐”,不必擔心答錯問題會有什么后果,不必把自己的觀點隱藏在心里,要敢于表達完全“自我”的情感。
三、語文課要教會學生思辨
教學中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有思考的機會,要讓學生有“靜思”的空間,千萬不要以“熱熱鬧鬧”作為衡量學生思維積極性的標志。真正有效的思維活動往往是“無聲”的內化過程。在教學中,經(jīng)常讓學生“閉起眼睛來想想”、“再讀課文思一思”,就是千方百計使學生養(yǎng)成“靜思”、“獨思”的良好習慣,不唯教師之命是從,不唯教科書之命是從。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學會思辨要注意三點:一是時間到位。要給足學生思考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與文本零距離接觸,與作者產(chǎn)生心靈碰撞,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自由輻射,想象才能自由翱翔。二是手腦到位。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時讓學生帶著問題動筆勾畫文章的重點與難點,加深閱讀理解,提升讀書質量。三是方法到位。教師要提醒學生帶著問題讀書。人都有自我表現(xiàn)的需求,小學生更有這個愿望。因此,在課堂上要讓學生充分表現(xiàn)自我,讓他們適時地上講臺當小老師、表演課本劇等。對于學生的表現(xiàn),教師應恰如其分地肯定、表揚、矯正等。
四、語文課要教會學生感悟語文文化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語文學習使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營養(yǎng)?!庇纱丝梢?離開了文化,語文教學就缺少了深厚的內涵。教師應該努力讓學生領略中國語言文字的美,感悟包含人性美的文字,積淀豐富的文化底蘊,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品質。教師教學觀念與專業(yè)知識的層次和水平直接影響著教學的質量,教師感悟語文文化的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感悟語文文化的能力。作為教師,一是不要過分依賴教學參考書;二是要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業(yè)務能力和個人修養(yǎng);三是樹立大語文觀,多開展朗讀、探究、模仿、口語交際、角色扮演等多種語文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