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字欲
王小天,本名姚利紅,八十年代生人。畢業(yè)于中南大學(xué)礦物系,現(xiàn)為中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已出版長篇小說《櫻桃》、《紅香》、《空城記》、《大家族》等。曾被《武漢晨報(bào)》,福建教育電視臺、湖南教育電視臺、香港《文匯報(bào)》等媒體專訪介紹,2008年2月曾受邀中央電視臺,以嘉賓身份參加央視一套《對話》欄目“聚焦80后”專輯。
中國稍微有點(diǎn)文化的老百姓,幾乎沒有幾個不知道《牡丹亭》的?!赌档ねぁ匪茉炝艘粋€光輝亮麗的杜麗娘,她百折不撓,堅(jiān)定不渝,不畏艱難險(xiǎn)阻,為情而死,為情而生。在她身上,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看到真善美的勝利。
在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壓制與桎梏,有太多悲慘與不平,只有通過意識的拓展,通過想像世界里的追求,才能在夢中實(shí)現(xiàn)理想的幸福。《牡丹亭》給我們敘說了一個美如仙境的夢,它像彩虹一樣掛在我們頭頂,供我們瞻望。然而這不是緣木求魚,也不是自相矛盾。《牡丹亭》的作者湯顯祖在《牡丹亭還魂記題詞》中就寫道: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盡。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zé)o,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看看,“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盡。”說得已經(jīng)是相當(dāng)清楚明了與深刻透徹了。擴(kuò)展開來就是:“唉,人世間的道理,不是能用人世間的事情所說得透徹的?!痹谶@個布滿了灰塵和矯揉造作的世界,有的時候要發(fā)現(xiàn)和享受真實(shí),我們不得不拋棄塵世的固有邏輯,把自己墜入假設(shè)、虛無甚至癲狂的海洋。
湯顯祖,字義仍,號海若,別號清遠(yuǎn)道人,于明朝嘉靖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550年9月24日生于江西臨川。湯顯祖的家世相當(dāng)不錯,屬于臨川有名的書香世家。湯顯祖少時非常聰明,且勤奮好學(xué),再加上家風(fēng)的熏陶和父親的指點(diǎn),五歲時就能與長輩聯(lián)對,十二歲在伯父湯尚質(zhì)影響下開始寫詩,十三歲就參加了歲試,因?yàn)槲恼逻^奇,得到了督學(xué)贊揚(yáng),并獲取了秀才之名。十三歲獲得秀才的人,在歷史上應(yīng)該不多,近代以來,我記得那個早逝的軍閥蔡鍔也是在十三歲就考取了秀才的。
二十一歲那年,湯顯祖去南昌參加鄉(xiāng)試,得了個第八名,考取了舉人。然而他的好運(yùn)只到此為止。
1571年,二十二歲的湯顯祖首次赴京參加會試,沒有考中。
1574年,二十五歲的湯顯祖再次赴京參加會試,依然沒中。
1577年,二十八歲的湯顯祖第三次去參考,仍不第。然而這次落敗的原因并不在湯顯祖身上,而是別有他因。當(dāng)時的首輔大學(xué)士張居正為了安排自己兒子考中,企圖羅致一批青年才俊,納入“自己人”的小圈子,以便鞏固日后的統(tǒng)治架構(gòu),也為兒子的政治前途建立后援基礎(chǔ)。張居正羅致的人中恰好就有湯顯祖,然而心高氣傲的湯顯祖拒絕了邀請。得罪首輔大人的結(jié)果可想而知,湯顯祖名落孫山,而那些附勢者卻都考中了。
1580年,三十一歲的湯顯祖不甘心,再去京城參加會試。然而他運(yùn)氣實(shí)在不行,這一次他又碰上了張居正。上次是張居正的二兒子參考,這次則是張居正的大兒子和三兒子都來參加考試了,一下來了兩個。張居正大人大量,不計(jì)前嫌,又來邀請湯顯祖了,而且一再到旅邸來拜訪。誰知湯顯祖驢脾氣,硬是不從。不僅不從,他甚至連考也不考,竟然棄考回了老家。
1583年,三十四的湯顯祖再來參考,因?yàn)檫@時張居正已經(jīng)死了,他終于金榜題名,考中了進(jìn)士。之后被按照規(guī)矩,被授了南京太常博士的官職,不過這個職務(wù)是主管祭祠的,是個閑職。
閑職就閑職吧,然而湯顯祖卻不這么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因?yàn)榭床粦T當(dāng)時官場的黑暗和腐敗,他寫了《論輔臣科臣疏》呈給了萬歷皇帝。這份疏寫得仗義執(zhí)言、大膽絕倫,抨擊朝政不留情面?;实凵鷼饬?下了命令,把湯顯祖貶到了廣東雷州半島南端的徐聞縣做典史。這依然是個閑職。后來因?yàn)槌⒗镉腥藥退f話,皇帝也消氣了,把他調(diào)到了浙江遂昌任知縣。
湯顯祖在遂昌這個小縣一待就是六年,皇帝似乎把他忘記了一樣不聞不問,他既得不到升遷,又困頓于官場的腐敗,于是干了一件“牛事”。1598年春天,湯顯祖連招呼也不給上級打就突然辭職回老家了。要說,湯顯祖這可是標(biāo)準(zhǔn)的擅離職守,誰知朝廷根本就不在乎他,后來就新派了知縣,連個像樣的處罰也沒給他。
湯顯祖回到臨川老家,無官一身輕,落得了個輕松自在。就是在這個時候,他沉下心來,潛心寫下了流傳千古的《玉茗堂四夢》,其包括《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等四部劇作,而最為著名的,便是《牡丹亭》。
天下才子的命運(yùn)似乎同出一轍。湯顯祖晚年因?yàn)槿τ趧?chuàng)作,收入不多,貧困的境況一日甚于一日。然而就算這樣,厄運(yùn)還是不放過湯顯祖,在他六十三歲那年,湯家發(fā)生了一場火災(zāi),湯顯祖的藏書和所著文集大部分毀于大火。這對湯顯祖的打擊異常之大。生活的重壓和人生的磨難之下,湯顯祖很快地老了。
在臨近最后的日子里,他給子女要求:
穿戴麻布衣冠、著草鞋,埋葬在雙親墳旁;除兒女外,不要雇人助哭;不要請和尚為他超度,只要念一些《心經(jīng)》就夠了;不要親友殺牲祭獻(xiàn);不要燒冥錢;不要撰寫諛詞連篇的奠章;棺木不必講究,合用就好;入土為安,不要因選擇吉地而推遲下葬。
公元1616年六月十六日六十七歲的湯顯祖逝世,在此三個月前,西方文壇偉人莎士比亞也在英國中部艾汶河上的斯特拉福鎮(zhèn)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