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翌 劉 榮 楊靜怡
一、 調查說明
本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的形式為有條件抽樣調查,調查對象為河北省內本科高校的農村貧困大學生。在本次調查中隨機的從在校貧困生中抽取農村貧困大學生80名,共發(fā)出調查問卷80份,收回調查問卷8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73份,有效率達到91%。
二、 調查問卷分析結果
(一)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在本次調查中,我們從河北省內高校的貧困生中隨機抽取了80名來自農村的貧困大學生,發(fā)出問卷80份,共回收有效問卷數73份,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如下:在這73人當中男生為26人,占總人數的34.25%,女生為47人,占總人數的64.38%;在年級的分布上,大一的為19人,占總人數的26.03%,大二為53人,占總人數的72.6%,大四為1人,占1.37%;家庭總收入在當地農村屬于較高水平的占2.74%,屬于一般水平的占73.97%,屬于較貧困的占10.96%,屬于貧困的占12.33%。
(二)農村貧困大學生的月消費情況
調查對象的的月消費額的分布情況,200元以下的占16.44%,200—300元之間的占35.62%,300—500元之間的占42.47%,500元以上的占5.48%,這些數據說明農村貧困大學生的月消費額普遍較低,大部分在200元到500元之間,更有16.44%尚不足200元,月消費額300元以下的占52.06%,月消費額在500元以下的占94.53%。
調查對象期望月消費額的分布情況,期望月消費額在400元以下的有26人,占總人數的35.62%,期望月消費額在400—600元之間的有36人,占總人數的49.32%,期望月消費額在600—800元之間的有7人,占總人數的9.59%,還有4人期望得到800元以上的月消費額,占總人數的5.48%。
(三)農村貧困大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來源情況
學費的來源中父母收入占78.08%,助學貸款僅占9.59%,校內勤工助學占6.85%;生活費來源中父母收入占72.60%,助學貸款為0%,校內勤工助學占12.33%,校外兼職占4.11%。
三、從問卷調查分析結果中發(fā)現的問題
(一)農村貧困大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生活拮據,影響貧困生的學習和生活正常進行
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在月消費的主要項目上伙食費占了84.94%,學習費用僅占17.81%,服裝、通訊費等其它費用占15.07%,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來自農村的貧困大學生依靠父母微薄的收入解決吃飯問題,對于日常生活用品和其它一些消費品,他們不敢奢求。
(二)現階段各高校建立的獎、貸、勤、補、減為一體的助困體系,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生就學難問題
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農村貧困大學生普遍月消費水平比較低,僅僅能解決吃飯問題。
(三)農村貧困生校內勤工助學和校外兼職的機會少,成本高、風險大
面對高額的學費和生活費,大部分農村貧困大學生都希望能在校內勤工儉學或在校外兼職解決一部分問題。對于校內勤工儉學,根據我們的調查,43.84%的貧困生偶爾參加校內勤工儉學, 34.25%的人是有就參加,沒有就不參加,從不參加的占到13.7%,這說明在高校中勤工儉學的機會很少,這必然促使他們選擇在校外兼職,校外兼職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家教或者促銷等,與所學專業(yè)關系不大,收入比較低,還要利用假期或課余時間,即使是這樣兼職的機會也不多,并且校外兼職的風險比較大,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講沒有必要的勞動保障。
四、完善農村貧困大學生就學的建議
(一)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
第一,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建立多元化的國家助學貸款模式。在助學貸款的種類上,嘗試建立新型種類的助學貸款,例如建立擔保性低利息的商業(yè)貸款和一般的商業(yè)貸款等助學貸款種類。
第二,建立合理的國家助學貸款風險分擔機制。當前在我國必須建立合理的國家助學貸款風險分擔機制,相應的風險也應在國家、金融機構、學校、大學生四位主體之間合理分擔。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理應出面給貧困生貸款做擔保,承擔主要拖欠風險。金融機構盡管是經辦政策性貸款,但同時也有收益,應當承擔相應風險。對高校而言,國家助學貸款解決了學生的學費問題,同樣也是受益者,一旦學生違約,學校應當承擔一定的損失。而作為借款人的大學生,國家助學貸款是大學生跨入社會的第一筆信用記錄,還本付息是天經地義的。
第三,建立專門的助學貸款征信系統,加強學生的還貸管理。在我國信用制度不發(fā)達,個人征信系統沒有建立的情況下,可以先嘗試建立大學生助學貸款信用系統,信用查詢系統有利于銀行對國家助學貸款的動態(tài)監(jiān)管、對貸款的回收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建立以政府組織為主的社會保障體系
第一,加快立法步伐,貧困大學生社會保障應該有相關法律的支持。我國對高校貧困生的支持應該有嚴格的法律規(guī)范,使其規(guī)范化、有序化。國家應盡快制定支持高校貧困大學生的專門法律,明確規(guī)定各級政府部門、學校、家庭、學生個人等在支持貧困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過程中的權利與義務,使得對高校貧困大學生的支持有法可依。
第二,發(fā)揮政府的主導性作用,給予貧困大學生更多的優(yōu)惠政策。對貧困大學生的救助應該納入到社會保障體系中,而政府應在制度和政策層面上加強對貧困大學生的救助力度。例如設立政府基金工程,由政府從其它經費中撥款資助貧困生就學和就業(yè),也可以由政府規(guī)定高校將學費的一定比例留存用于資助貧困生。政府應該吸引慈善組織和民間團體利用本身社會支持的優(yōu)勢,幫助貧困大學生解決就業(yè)問題。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guī)劃專項課題,項目編號:06020241)的階段性成果)
(王曉翌,1981年生,河北大名縣人,河北經貿大學金融學院助教;劉榮,1981年生,河北深澤人,河北經貿大學旅游學院助教;楊靜怡,1979年生,河北邯鄲人,河北經貿大學旅游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