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對母語、外語的認知過程進行了區(qū)別,并對母語、外語和思維的關系進行了闡述。由于母語的影響,中國英語是客觀存在的,也存在中國的皮軟語。外語學習的途徑應該是讀、聽、說、寫、譯。充足的學習時間也是必要的。
關鍵詞:思維;母語;外語;中國英語;外語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45(2009)27-0183-02
一、母語與外語
認知是思維、記憶、熟知、識別、歸類與各種心理過程。語言的認知是通過聽和讀來理解和攝取,然后通過說和寫進行運用。語言習慣的過程是被動的,下意識的心理活動過程,即聽的過程。而語言習得的過程則是主動的,有意識的心理活動過程,即讀、說、寫的過程。
母語是人進入人類社會所掌握的第一種語言,就其認知過程來說,母語的習得主要是指通過聽這種下意識的攝取過程。文字符號是要經過有意識的心理活動過程才能學得的,所以讀和寫的能力是有文化的象征。
二、語言與思維
大多數心理語言學家可能都趨向這種認識;思維是一種心理現象,它不是天生的,而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社會的產物;語言則是人類傳達,交流和保存思維成果的主要工具,是思維的主要物質外殼。(孫曉青,2002:17)思維先于語言,創(chuàng)造語言,同時語言又協(xié)助思維,局限思維。
由于外語學習的過程是有意識的心理活動過程,所以聽和讀都是有意識的學習活動。讀(包括朗讀)應該放在聽之前,因為讀是語料采集的主要方式。讀的時候,如果借鑒目的語母語雙語詞典,學習者的思維方式必須依靠母語。如果母語中沒有這個詞或表達方式,學習者可以依靠語境,目的語教師的講解或目的語詞典去理解,利用目的語直接思維。
有些概念受特定文化背景和歷史背景的影響,在母語中有某種方式表達,但在目的語中根本就不存在,例如漢語中的“工夫”、“八卦”、“二胡”、“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一國二制”、“三個代表”這些具有濃郁中國特色的詞匯需要用目的語來創(chuàng)造表達方式。如果目的語是英語,就可以稱作中國英語(Chinese English)。
三、英語變體與中國英語
英語已經成為一種國際上通用的交際工具,而不再為一國或一個民族所專有,正如Trudgill和Hannah所撰寫的(國際英語)(International English )一書所示。英語在全世界有一些變體(Variet-ies),如英國英語(English English)、北美英語(North American English)、澳大利亞英語(Australian English)新西蘭英語(New Zealand English)、南非英語(South African English)、印度英語(Indian English)、甚至牙買加英語(Jamaican English)。牙買加英語中有一些與英國英語不同的表達方式,如dunny(貨幣)、licks(痛打一頓)、peelhead(禿頭)、to mas-h up(摧毀,破壞)等等。
由于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和思維的方式不同,表達中國獨特事物的英語表達法大量出現,在國際交往中得到廣泛的使用和傳播。《中國日報》、《北京日報》、《中國文學》等報刊雜志可以提供很多例子。中國英語在客觀上是存在的。李文中(1993:19)曾下了一個定義:中國英語是指“以規(guī)范英語為核心,表達中國社會文化諸領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語干擾,通過英譯,譯借及語義諸手段進入英語交際,具有中國特點的詞匯、句式和語篇”。然而,有些人卻把一些錯誤的表達方式說成是“中國式英語”,例如,陸效用舉出的例子:跑車(run car)、家用電腦(family computer)、人山人海(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來到我們身邊(coming to our body side)等等(2002:12)這些表達方式是英語皮軟語在中國的一種形式,類似洋涇浜英語,當國際商業(yè)交往日益增多,人們對國際交往語言不很熟悉或不精通的時候,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即用母語的詞法和句法套用外語的詞匯。
四、英語的教與學
根據Chomsky 的理論,人類具有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人類在出生以后的一段時間可以學得任何語言,但是超過了關鍵期(critical period),以后再學習掌握另外一種語言是非常困難的。
學習語言比較好的方法是讀、聽、說、寫、譯。只有先讀(包括大聲朗讀)才能聽懂,只要會說,寫不會有太大的問題,而翻譯是對雙語水平的驗證。在外語學習階段,記憶信息的載體——語言比記憶更為重要。正如讀小說的人很多,而寫小說的人很少。原因之一是讀者只理解、記住了小說的情節(jié)和內容而忽略了小說中使用的語言。
中國英語教師的任務是增加中國學生大腦中英語語料庫的儲存量,這些語料必須是原汁原味的(authentic)。掌握了這些語料,用英語這個載體去表達任何思想或概念都不會有問題。然而,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中國英語皮軟語也是不足為怪的。但是,一名英語教師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地道的英語表達方式,什么是中國英語皮軟語。如果要表達有關中國特色的概念或思維,中國英語教師可參考《中國日報》、《北京周報》、《中國文學》等等,向學生傳授一些中國英語以便向世界宣傳。
根據科學推算,一個英語學習者想要達到中等熟練程度,大約需要2500小時的訓練。一些大學調查結果表明,學習時間與英語水平呈正比。英語學得較好的人工夫主要用在課外,而課外的時間是充裕的,甚至是無限的。我們應該占領課外陣地,多布置作業(yè),讓學生在課外通過讀和聽,大量增加英語語料輸入量,而教師在課堂的主要任務應該是考核、答疑、講授方法、灌輸語言文化。應該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自己去查參考書,讓學生直接接觸地道的語言,鼓勵學生自己去說和寫英語。這樣,我們的英語教學就會出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Chomsky, Noam. New Horizons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Mind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2]Trudgill, Peter&Jean Hannah, international English [M].London: EdwardAmold.1982.
[3]李文中.中國英語與中國式英語[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4).
[4]陸效用.試論母語對二語習得的正面影響[J].外語界,2002,(4).
[5]孫曉青.外語思維和母語思維[J].外語界,2002,(4).
[6]王玉云.互聯網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J].外語電化教學,2001,(2).
作者簡介:居曉紅(1960-),安徽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西方文化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