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是在項羽軍帳中喝酒,按常理劉邦作為客人,應(yīng)當(dāng)坐在最尊貴的位置,即“東向”,可是在鴻門宴上“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贝蠖嘌芯空哒J為,這座次是項羽安排的,表現(xiàn)了項羽不把劉邦放在眼里,妄自尊大、驕橫無禮、以勢壓人、藐視劉邦的傲慢自負心理。這種說法筆者認為值得商榷。
一.項羽出身決定著項羽不可能借酒席座次侮辱劉邦。項羽出身于貴族,其祖父項燕是楚國歷史上最后一位大將,即使在國破家道中落之時,項羽也受過良好的教育,在他的身上依然保留了貴族血統(tǒng)的高貴,有“仁而愛人”、“溫柔慈祥”的美譽,“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保ā妒酚洝せ搓幒盍袀鳌罚┰诜浅Vv究禮儀禮節(jié)的戰(zhàn)國秦漢之際,項羽雖然傲慢,身上帶有貴族的驕縱之氣,對實力低于自己的對手劉邦,自然是不放在眼里的。但出身貴族的項羽,除了自高自大外,還喜歡什么事都講究規(guī)矩、風(fēng)度,他怎會不顧禮儀,師心自用,狂妄自大,不遵賓主間的禮節(jié),大搖大擺地“東向坐”,而只讓劉邦“北向坐”,給人留下詬病的話柄呢?
二.當(dāng)時情景決定項羽不可能借酒席座次侮辱劉邦。項伯夜告張良的第二天,劉邦“從百余騎來見項王”,向項羽解釋說:“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guān)破秦,得復(fù)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甭牭絼钸@一番甜言蜜語、謙恭卑微的說辭,項羽暈頭轉(zhuǎn)向,為誤解了劉邦感到懺悔,情急之下說出了“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的話,推出了曹無傷作為替罪羊,為自己開脫“罪責(zé)”。一個發(fā)自內(nèi)心感到對不住別人的人,找機會彌補過失還來不及,怎么會同時借酒桌座次來侮辱對方呢?于理不通。
三.“鴻門宴”是劉邦宴請項羽以謝罪。之所以有鴻門一宴,起因在劉邦。由于劉邦率軍先于項羽入關(guān)破咸陽,他為了“待諸侯至而定約束”,退駐霸上,但又怕失去關(guān)中,于是派兵守關(guān),“勿內(nèi)諸侯”。項羽聞訊震怒,屯軍新豐鴻門,揚言“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當(dāng)時兩軍力量懸殊,“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痹谶@樣的一種軍事力量對比之下,項伯估計劉邦必敗無疑,夜告張良,張良告于劉邦。劉邦為避戰(zhàn)敗,在張良的安排和項伯的百般叮嚀下,第二天“從百余騎”親至項羽軍營謝罪。劉邦帶領(lǐng)的這“百余騎”作用值得思考。
劉邦帶這“百余騎”的目的只能有兩種可能,一是為了自身安全考慮,百余武士騎馬而來;二是劉邦到項羽軍營謝罪,一定要帶禮品,這“百余騎”是運送禮品的。我們先分析一下第一種可能,當(dāng)時情況下劉邦帶的人少,才能表明劉邦問心無愧,并沒有“欲王關(guān)中”之意,深諳為人處事之道的劉邦不會不明白這一點;另一方面劉邦帶的人少才能體現(xiàn)出他謝罪的誠意。如果劉邦帶領(lǐng)“百余”武士來謝罪,不但不利于消除項羽對劉邦的猜忌,更可能激化矛盾――這是來謝罪,還是來準備打架的。十萬大軍尚不是對手,區(qū)區(qū)百余武士又有何益呢?因此我們說這“百余騎”絕對不可能是百余武士騎馬而來。我們再來分析運送禮品的可能,從鴻門宴上劉邦不打招呼逃走后,張良替他送的禮物來看,劉邦帶的禮物很少,白璧、玉斗各一雙,不需要“百余騎”運送。那么劉邦帶的這“百余騎”又是干什么的呢?我們是否可以大膽地設(shè)想一下,這“百余騎”是來送酒菜的。劉邦既然是來向項羽謝罪,中國自古以來賠禮的最合適的地方就是在酒桌上。若是在今天,商業(yè)經(jīng)濟發(fā)達飯店賓館到處都是,找一個地方請客很容易,但在當(dāng)時,經(jīng)濟落后,又是戰(zhàn)亂時期,更何況是項羽軍駐地,所以,劉邦只好自帶酒菜,到項羽軍營宴請項羽賠罪。雖然是在項羽的軍營喝酒,但是就這桌酒席而言,當(dāng)然劉邦是主人。就像今天你的朋友由外地到你的居住地求你辦事,可能要在你居住地的飯店請你吃飯,雖然你是地主,但是,對于這桌酒席來說,你的朋友是主人,自然坐在主位,你是客人,自然坐在最尊貴的賓位。以此類推,劉邦在項羽的軍帳里宴請項羽,這酒席的主人是劉邦,自然要“北向坐”,項羽是客人,理應(yīng)坐在最尊貴的賓位——“東向坐”。
通過以上的分析,筆者認為那種僅憑座次中“東向坐”的敘述,而武斷地論定項羽狂妄自大、驕橫無禮的說法是簡單片面、有失公允的。
王耀臣,山東省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