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東陽
在大陸從政的臺灣人
■文/鄭東陽
淺淺一灣,渺渺兩岸;多少家人難聚,多少骨肉分離。
成思危、張克輝這些在大陸從政的臺灣人,竟也未能幸免。
6月2日,中國科學院管理學院院長成思危(右)赴臺訪問,他的胞妹世新大學董事長成嘉玲(左)特別到桃園機場接機。
如今,大陸高官訪問臺灣已非新聞。在半年來密集的訪問中,大陸高層人士無論是在規(guī)格上還是在身份上都開創(chuàng)多項“第一”。但對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和前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張克輝等人來說,他們則更多了一份欣慰與惆悵。因為他們家鄉(xiāng)或家人就在臺灣,卻由于海峽阻隔,鮮有機會重踏故土,有的甚至半個多世紀未曾返臺。
1948年,20歲的張克輝選擇離開臺灣,前往大陸廈門大學讀書。令張克輝沒有想到的是,次年國共內(nèi)戰(zhàn)結(jié)束,兩岸從此相望,自己和家人也被一灣無情的海峽隔離。
直到1993年父親去世,張克輝才再次回到臺灣。而后16年間,張克輝的官職越來越大,最后身居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身為大陸政壇政治地位最高的臺籍人士,張克輝也未能再返故鄉(xiāng)。
直到今年5月24日,張克輝才回到臺灣彰化老家為父母掃墓,夫人紀慧瑜也隨同前往。闊別臺灣多年,張克輝形容自己是“鄉(xiāng)音難改、鄉(xiāng)情難忘”,“這次回來,有人問我會不會講臺語,我用閩南話告訴他,我從小在臺灣長大,臺語比你講得還地道?!币幌?,引得在場臺灣人會心微笑。
身為大陸政壇政治地位最高的臺灣人,張克輝的臺灣行自然引來多方關(guān)注。但掀起返臺祭祖掃墓熱的卻是有著“臺灣之女”之稱的前全國婦聯(lián)副主席林麗韞。
今年4月份,林麗韞帶領(lǐng)10多位老臺胞返鄉(xiāng)掃墓謁祖。林麗韞也是第二次返回臺灣。林麗韞是臺南人,1952年,在日本完成學業(yè)的林麗韞沒有選擇回到臺灣,而是前往北京,1954年開始擔任周恩來總理的日文翻譯,直到周恩來去世。林還曾擔任過全國婦聯(lián)副主席、全國臺灣同胞聯(lián)誼會會長。
當然最受關(guān)注的還是成思危在今年6月2日赴臺訪問,18年來與親人首次團聚。成思危雖然不是臺灣本省人,但是其父親是大名鼎鼎的報人成舍我,赴臺后曾擔任“立委”并創(chuàng)辦臺灣世新大學,其妹妹成嘉玲也是世新大學董事長。
1951年,年僅16歲的成思危選擇了與父親截然不同的道路,從香港赴大陸發(fā)展。如今訪臺,他的身份已是大陸知名經(jīng)濟學家、前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成思危早年在香港一所有左派傾向的中學就讀,深受巴金作品《家》的影響。成舍我向來不干涉子女政治傾向、專業(yè)選擇和婚姻,在成思危決定去大陸,說明原委后,成舍我并沒有阻攔。
實際上,成思危有機會更早回臺灣與家人團聚。30年前,成思危取得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與父親在美國見面,成舍我希望他在美國學成后能到臺灣繼承家業(yè),但成思危心系大陸婉拒父親。直到18年前,成舍我病危,繼而過世后,成思危才得以兩度赴臺灣探親、奔喪,之后因為在大陸擔任要職,臺灣當局拒絕他赴臺。
若與林毅夫等被視為“叛徒”的人相比,林麗蘊、張克輝、成思危等人也許幸運得多。林麗蘊、張克輝等人在1949前就已經(jīng)離開臺灣,成思危畢竟不是臺灣本省人,因此他們都沒有被視為“叛徒”。而林毅夫等1949年后離開臺灣前往大陸的“臺灣人”則被視為“叛徒”。
林毅夫,這位現(xiàn)任世行首席經(jīng)濟學家兼副行長的杰出臺灣人,因為當年泅海投奔大陸,被永遠阻隔在臺灣之外。臺當局在事隔20年之后,于2002年11月18日,對林正義(林毅夫原名)發(fā)布“通緝令”。這一紙“通緝令”,使得林毅夫為父奔喪都無緣成行。今年5月,臺灣有消息稱:臺軍方或可解除對林毅夫的“通緝”,但最終證實,這一消息只不過是個“良好的愿望”。林毅夫的回臺之日仍是遙遙無期。
2007年著名的“廈門PX”(臺灣翔鷺集團計劃在廈門區(qū)興建對二甲苯工廠,PX為二甲苯英文縮寫)事件中,大陸公眾記住了科學家趙玉芬。這位全國政協(xié)委員在當年兩會上聯(lián)合105位政協(xié)委員力阻建PX廠,一時成為美談。
趙玉芬從臺灣清華大學畢業(yè),1971年前往美國留學。令趙沒有想到的是,這次離別竟然成了“訣別”。1978年,她從美國前往大陸探望外祖父母,次年她沒有選擇回臺灣,而是前往大陸,先后在中科院、廈門大學任教,從此臺灣當局禁止她回臺灣。直到1996年,已經(jīng)成為大陸著名化學家、中科院院士的她,再次回到臺灣,離臺已25年,母親已不在人世。
聯(lián)系編輯:(010)67148585-8006 郵箱:treewall@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