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 沙
劉是江南人。確切地說,是富春江上游一戶漁民的兒子。他從小吃江鮮。包頭魚、鯉魚、鳊魚、鯽魚……凡是這富春江里的魚,他幾乎都吃過。
但從德國回來后。他就不會吃魚了。吃一次,喉嚨卡一次,痛苦得不得了。一個漁民的兒子,因為吃魚被魚刺卡牢,這就像一個游泳高手在浴池溺水那樣可笑。但他確確實實不會吃魚了。
劉的母親慈眉善目。做魚的手藝一流?,F(xiàn)在她老人家迷惑了,她從小為兒子烹魚,兒子還抱在手上的時候,就會吃魚了,從來沒有發(fā)生過魚刺卡喉的事情。她一直相信漁民的兒子的口腔與其他孩子不一樣,有一種特殊的“抗魚刺基因”,是不是兒子在德國呆了幾年,把這“抗魚刺基因”給弄丟了。
結(jié)果還真被劉的母親給猜對了,在江邊長大的劉不會吃魚,就是因為在德國的幾年養(yǎng)成的生活習慣引起的。
在德國,市民以內(nèi)食為主,那里也有魚,烹食魚肉也很多。劉在德國求學過程中出過一次“大丑”。還差點和教授交惡。一次,劉參加一個宴會,自助餐上就有魚塊,劉就取了不少魚塊,美美地享用起來。但吃著吃著,旁邊的人全部端著盤子走開了,他們還用異樣的眼光看著他。劉莫名其妙。不知道自己哪里不對。但他還是自顧自吃著魚,終于將盤中魚塊吃完,桌上留下了一小堆魚骨和魚刺。這次宴會后,劉覺得一些德國朋友似乎對他冷淡了不少,但沒有發(fā)現(xiàn)其中的原因。
第一學年結(jié)束,他去拜訪教授,教授請他在家中用餐,餐桌上又有魚,魚炸得又香又脆,讓他想起在中國老家母親也是這樣炸魚給他吃,他很感動。
他和教授一家一邊喝著紅酒,一邊吃著魚,相談甚歡。但吃著吃著,教授和家人全都看著他,最后,教授的妻子站起身來,臉上有些不快地走開了。
劉不明白發(fā)生了什么,但還是把自己盤中的魚吃完了。用完餐,教授看著他,用十分生氣的語氣對他說:“劉,你太不文雅了,希望你在德國多學一點禮儀?!?/p>
劉當時就懵了,不知教授何出此言。劉追問自己哪里做錯了,教授說,你吃魚的時候,一邊吃,一邊吐骨頭,這非常不禮貌。劉說他在中國,就是這樣吃魚的,難道還有吃魚連骨頭和魚刺一起吞下去的?
教授更加生氣了。教授說。在德國用餐時,你把吃進嘴里的東西再吐出來。讓人覺得非常不衛(wèi)生,也缺乏最基本的禮貌。
劉這才恍然大悟。
后來,劉了解到德國人用餐時,如果是肉食,很少吐骨頭、魚刺。因為他們烹飪時,一般都會先行剔除骨頭、魚刺。如果用餐時吃到骨頭和刺,他們也不會吐出來,而是嚼碎了吞下去。他們認為在餐桌上不從口腔中吐東西,是一種禮儀。而劉這樣的吃魚方法,把細如發(fā)絲的魚刺不斷地從口腔中吐出來,這對德國人來說,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