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荏苒,歲月如梭,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大喜日子就要到了。共和國的同齡人們紛紛動筆抒發(fā)心懷。他們的所思所想,可以折射國家和人民蒸蒸日上的發(fā)展,也可以看到這一代人晚年生活的甜蜜與安寧。
心與祖國一起跳動
■一超
1949年10月1日,當開國大典的禮炮隆隆轟鳴時,我也正以洪亮的啼聲迎接著新中國的第一個黎明。
我曾被父母抱著匯入游行隊伍,高呼“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口號;我曾隨著奶奶買回全家每人每天定量的副食……我們可以大聲地說:當祖國母親處于艱難困苦之中時,您剛剛懂事的兒女,也經(jīng)受磨難,這讓我們不怕吃苦,懂得珍惜。
我們在本應(yīng)升學的年齡,卻背起行裝,走向了廣闊天地。翻開此后我們的履歷,曾記載著多少驚心動魄的故事。我們可以說,這一切曾使我們熱血沸騰,也讓我們失落迷茫過,品嘗艱澀后,我們學會了心態(tài)平和、善于思索。
當我們?nèi)私心陼r,重新拿起了書本,孜孜不倦地苦讀了二十多年。盡管在我們這代人的學歷之前,總有“職大”、“夜大”等標志,但當我們捧出本科、碩士的學歷、學位證書時,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我們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具特色的一代知識分子!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我們有人在商海奮勇搏擊;有人在普通崗位上盡心盡力;也有人因各種原因下崗、病退,為生計而艱苦奮斗。但沒有人向命運低頭,不抱怨,不沉淪,頑強樂觀地生活著……
如今我已接近退休,仍然孜孜以求,不斷進取,為老年大學上課,為學前兒童輔導(dǎo)。做這一切不關(guān)經(jīng)濟,不為名利,全在于胸中還有一顆與共和國一起跳動的心,要用奉獻編織人生,用無悔來詮釋人生!
我們把青春獻給了理想,獻給了事業(yè),獻給了祖國母親。假如我們能重新選擇生日,我們將再次選擇1949年。因為只有與祖國一同經(jīng)歷過苦難,一同邁向輝煌,才能體現(xiàn)出赤子的忠誠!
壯哉,祖國!
壯哉,祖國的同齡人!
無悔的青春和
幸福的晚年
■李景茹
上世紀60年代初,青春年華的我被一個天大的秘密吸引。在遙遠的黑龍江松遼平原發(fā)現(xiàn)了大油田,愛人已經(jīng)奉祖國召喚奔赴那里,于是我抱著兩歲的孩子也迫不及待趕去,我憧憬著在那里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建功立業(yè)。
那時候大慶有兩個“半邊天”:愛人加入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大慶職工;我則和“五把鐵鍬鬧革命”的姐妹們共同奮斗,托起大慶家屬的“半邊天”。我們家屬冬季在零下30攝氏度的田野備耕,保證大慶糧食全部自給自足,有時就對自己的孩子照顧不周。我有個好朋友是大慶少數(shù)幾個市級標兵之一,深受人們的尊敬;但她的兒子因長期得不到應(yīng)有的照顧,患病夭折了……但“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我們的“革命熱情”絲毫不受影響。
光陰荏苒。如今迎接共和國60周年華誕的日子里,大慶高樓林立,萬象更新,我們帶著歲月的刻痕退下來,孩子們成了大慶的主人。他們把“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當成寶貴的精神財富繼承下來,踏著現(xiàn)代化的步伐,開展“二次創(chuàng)業(yè)”。大慶兩個“半邊天” 的老人們終可以面對石油城五光十色的美麗,安享晚年了!
我最驕傲的事情
■仙曼
1964年的夏天,我走進少年宮合唱團的選拔賽場,緊張得手心出汗。但當我聽到考官要求我演唱的曲目時,緊張的心情一掃而光,因為歌曲的題目是:《歌唱祖國》。一種與共和國同齡的驕傲從心底涌出,對祖國、對黨的熱愛從胸中涌出。
我參加過學工學農(nóng),在度過十幾年軍旅生涯后轉(zhuǎn)業(yè)到地方工作。那年我出差外地,突發(fā)疾病,生命垂危。單位同事、戰(zhàn)友、朋友趕來照顧我。當在病房門口看到他們風塵仆仆的面孔時,剎那間,一股強大的洪流沖開了感情的閘門,我任淚水奪眶而出。也許特定時代,鑄就了我們共同的性格,善良、熱誠、豪爽、坦誠。分析我們諸多優(yōu)秀品質(zhì)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愛祖國,愛人民……從此我更加珍惜友誼和親情,更加珍惜與共和國同行的每一步路程。
幾年前,我去歐洲參加一個國際研訓(xùn)班,外方請我介紹中國。我舉起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說,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1949年她第一次升起在天安門廣場。這時,我情不自禁地補充了一句:在西方年齡是個人隱私,可是我卻非常想告訴你們,我也出生在1949年。在我們國家這一代人都為此感到自豪。在安靜的會場上忽然響起了熱烈的掌聲,不同膚色的朋友向我歡呼起來,我知道這掌聲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祝福,這掌聲也是對我,對這個共和國同齡人的祝福。
60年來,我們和共和國一起走過了風風雨雨,我們和共和國一起享受她的輝煌與成就。與共和國同齡,是我們永遠的驕傲!
粗糧細糧看六十年
■高鳳山
60年,可謂是彈指一揮間,我這個共和國的同齡人今年也60歲了,這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記憶里。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通過“飲食”的變化,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
記得在我的少年、青年、壯年時期,物質(zhì)缺乏,生活的主要目標就是如何能吃飽。“三年自然災(zāi)害”時期,我走遍山野,尋找能夠下咽的東西。在計劃經(jīng)濟年代,精米白面舍不得吃,留到過年給孩子們包頓餃子。如今,我步入晚年,卻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以前窮人吃的東西,現(xiàn)在都成了寶貝……糙米比精加工米要貴得多!因為含有米糠成分的糙米更具有營養(yǎng)價值。類似的現(xiàn)象還有:粗糧比白面貴,紅糖比白糖貴。燕麥以前是草,如果在麥田里發(fā)現(xiàn)了燕麥,就必須要拔掉;而現(xiàn)在燕麥是減肥和美容的健康食品,需要大量種植。紅薯和玉米都成了餐桌上的稀罕之物。除了口味好以外,還因為紅薯是美容食品,玉米也成了預(yù)防冠心病的美味。以前我吃粗糧是迫不得已,而現(xiàn)在卻是為了健康主動地吃,這就是不同時代的不同情形了。
然而這只是千千萬萬國人生活中的一個小小的變化。我們生活在如此美好的黃金時代,是通過全體中國人的努力和奮斗得來的,相信通過一代代人的努力,祖國還會越來越富強,人民生活也會越來越美好!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