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陽飛
摘要:中共八大路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但由于思想方法上的經驗主義,八大路線在執(zhí)行過程中遇到了階級斗爭擴大化的迷霧;受“軍事共產主義”生活經驗的影響,社會主義認識和實踐陷入理想主義的誤區(qū):新中國所處的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誘發(fā)了爭于求成的“趕超思想”等原因,中共八大路線發(fā)生了中斷。探究其原因。對更好地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中共八大路線中斷原因“軍事共產主義”“趕超思想”
中共八大路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探究其中斷原因,對今天我們更好地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具有重要意義。中共八大路線的重要成果有:正確分析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堅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wěn)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提出了包括反對個人崇拜在內的執(zhí)政黨建設的方針。本文通過對這三個重要成果在執(zhí)行中遇到的復雜情況的分析來探討中共八大路線的中斷原因。
一、思想方法上的經驗主義使八大路線在執(zhí)行過程中遇到了階級斗爭擴大化的迷霧。
中國共產黨是在同國內外階級敵人、民族敵人進行尖銳復雜的斗爭中誕生和發(fā)展壯大起來的,經過長期階級斗爭的鍛煉,中國共產黨積累了豐富的階級斗爭的經驗.比較善于用階級分析的觀點觀察問題和處理問題。中國民主革命的一切勝利無不與階級斗爭相聯系,無一不是正確運用階級斗爭理論的勝利。只要階級斗爭還存在,共產黨就必須堅持階級斗爭這一理論和經驗。然而,如果把這一經驗絕對化.就有可能滑向經驗主義的泥潭。
1955年,由于對所謂“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的批判,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步伐猛烈地加快了。許多同志只看到它的勝利而沒有看到它的急促粗糙所遺留的許多有待長期調整解決的問題,因此,更加增強了靠反右傾、鼓干勁來加快建設和加速前進的自信心。在看到批判“右傾保守思想”后從人民群眾中進發(fā)的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后,毛澤東也認為可以通過“反右傾”來加快中國工業(yè)化乃至科學、文化、教育、衛(wèi)生等項事業(yè)的規(guī)模和速度。這時毛澤東已相信經濟建設離不開階級斗爭這一戰(zhàn)爭年代的成功經驗.要依靠不斷的階級斗爭為經濟建設提供動力。
受國際上波匈事件的影響,1956年秋冬,我國一些地方出現了不安定的苗頭。少數學生、工人和復員轉業(yè)軍人在升學、就業(yè)和安置方面遇到了不少困難,發(fā)生少數人鬧事的情況。“據不完全統(tǒng)計,從1956年9月到1957年3月的半年時間內,全國有多起共一萬多工人罷工,一萬多學生罷課請愿。在農村中,夏收以來不少地區(qū)接連發(fā)生農民鬧退社、鬧缺糧的風潮。對時局變化最為敏感的知識分子,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提出后,思想日趨活躍,批評教條主義,在文化、教育、科學等問題上發(fā)表不同意見。有些人還對黨和政府工作中的缺點錯誤,以及干部作風上的問題提出公開批評,其中有不少尖銳意見,還有一些錯誤議論”。極少數資產階級右派分子向黨和新生的社會主義制度發(fā)動了進攻,這種進攻與大量的人民內部矛盾交織在一起。面對這些新出現的矛盾,許多黨員和干部思想上缺乏準備,陷于被動地位,出現了用老眼光看待新問題,把群眾鬧事和尖銳批評一概視為階級斗爭的表現,很自然地利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階級斗爭經驗。這些在長期的激烈的階級斗爭歷史中形成的政治經驗和習慣力量使得不少領導走上對敵斗爭的群眾運動的熟路,把歷史轉變時期新出現的大量人民內部矛盾當作敵我矛盾。
反右派斗爭擴大化的一個重要影響,就是在八屆三中全會上改變了八大一次會議關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毛澤東在全會初期的講話中指出,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依然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
二、受“軍事共產主義”生活經驗的影響,社會主義認識和實踐陷入“理想主義”的誤區(qū)。
50年代,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大致有這樣幾個來源:其一,經典作家關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的一些基本的原則規(guī)定和蘇聯榜樣;其二,戰(zhàn)爭年代的軍事共產主義生活的經驗;其三,中共領導人早年受形形色色空想社會主義影響的經歷;其四,中國古代具有原始共產主義或農業(yè)社會主義的思想材料。與反對教條主義、反對把蘇聯經驗神圣化相反,毛澤東等人對自身的經驗,對戰(zhàn)爭年代的軍事共產主義生活是十分珍惜的。這直接影響了毛澤東等人對未來新社會的構想。毛澤東常常把戰(zhàn)爭年代那種軍事共產主義理解為一種理想模式,既然共產黨領導的農村革命戰(zhàn)爭能團結人民戰(zhàn)勝強大敵人和其他種種困難.為什么不用同樣的方法和精神來建設社會主義呢?既然革命軍隊和革命根據地所實行的供給制、官兵平等、自給自足、群眾運動和革命信念原則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無往而不勝,為什么革命勝利以后不永遠堅持和普遍推廣這些原則呢?
這種基于軍事共產主義生活經驗的社會主義構想,在生產力標準與道德標準關系的把握上偏重于從道德標準上來看待社會進步,導致在社會主義認識和實踐上陷入理想主義的誤區(qū)。在實施這一純潔、完美、公平的社會主義構想時,求助于正確的個人崇拜,在毛澤東看來,是有利于人民利益的。這就使八大一次會議提出的反對個人崇拜的方針無法貫徹下去。
三、新中國所處的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誘發(fā)了“爭于求成”的“趕超思想”。
中國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屈辱史和血淚史表明落后就要挨打。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一直面臨嚴峻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采取冷戰(zhàn)遏制的政策,妄圖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里。朝鮮戰(zhàn)爭結束后,美國仍駐兵臺灣。臺灣國民黨集團叫囂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即將爆發(fā)和反攻大陸的圖謀。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同以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緊張對峙。給新生的人民政權蒙上了一層戰(zhàn)爭陰影。居安思危,為保證中國在將來戰(zhàn)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改變“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便成了共產黨人的當務之急,就像毛澤東說的,“哪一天趕上美國,超過美國,我們才吐一口氣”。
1957年11月毛澤東率領中國代表團赴莫斯科參加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人類第一個人造地球衛(wèi)星由蘇聯發(fā)射到太空,這件事給全世界社會主義者以巨大鼓舞,毛澤東在會議上指出:“國際形勢已經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目前形勢的特點是東風壓倒西風,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力量對帝國主義的力量占了壓倒的優(yōu)勢?!薄?受赫魯曉夫提出十五年趕上和超過美國的影響。毛澤東在會上提出中國十五年鋼產量趕上或者超過英國。后來,趕超時間被一再縮短,口號變?yōu)椤俺②s美”。)
毛澤東提出趕超思想是建立在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堅定信念基礎之上的。盡管毛澤東清楚地認識到中國與美國的差距。但他確信,在發(fā)展生產力方面,社會主義將比資本主義具有更大的優(yōu)越性。將趕超的目標定位在美國.不僅是因為當時的美國被認為是“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而且它也是中國的直接對手,是遏制和封鎖新中國的罪魁禍首,黨和人民對它憋著一肚子的氣。隨著“超英趕美”思想的發(fā)展,加上1955年以來“反右傾”形成的政治壓力。八大一次會議確認的在經濟建設上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wěn)步前進的方針被“大躍進”所代替。
隨著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判斷的改變;對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wěn)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的批判,以及個人崇拜的滋長,中共八大路線中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