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蘭
教學(xué)目標(biāo):
1.通過研讀語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夠體會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進而能夠理解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命運抗?fàn)幍娜松芾怼?/p>
2.憑借語言材料激發(fā)學(xué)生熱愛生命、不抱怨命運、敢于與艱難環(huán)境做抗?fàn)幍那楦小?/p>
3.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xué)過程:
一、溫故知新
1.出示:
廣袤無垠、青草覆蓋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藍天 凝滯的云團 悲壯和蒼涼
(1)讀一讀,讀出它們的畫面來。(生自由讀)
(2)誰能讀出青海高原的這些特點?(指名讀)
2.過渡:這株柳的“神奇”體現(xiàn)在哪兒?今天我們一起走近這株柳樹,用明亮的眼睛看,用敏銳的心來感受。輕輕打開課本。
二、品讀感悟
1.快速找到直接描寫這株柳形象的段落。(第五自然段)
2.自己讀一讀這段文字,讀出文字背后的畫面來。
3.這段有四句,你挑一句感受最深的來讀,并且說說你的理解和感受,準(zhǔn)備一下。
4.“這株柳樹大約有兩合抱粗,濃密的樹葉覆蓋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樹陰?!?/p>
(1)“兩合抱粗”有多粗啊?咱們兩個來演示一下。
(2)這么粗壯的柳樹在江南可以看到嗎?(難)而且樹陰有百十余平方米,咱們教室大概有五十平方米,也就是說有兩個多教室這么大的樹陰,你說這棵柳高大嗎?真是太高大粗壯了。這是第一“奇”。
5.“樹干和樹枝呈現(xiàn)出生鐵鐵錠的色澤,粗實而堅硬?!?/p>
(1)這句是寫它的樹干和樹枝,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2)從哪里感受到它堅硬?
(3)提到“柳”,它素來以“柔”著稱,不是都說“柔柳”嗎?可青海高原上的這株柳卻這么堅硬,這是第二“奇”。
6.“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郁,綠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鑄?!?/p>
(1)葉子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2)綠得這么……這么……是暗綠色的,我們平原上的柳樹是這個顏色嗎?(嫩綠、草綠、鮮綠)這又是一“奇”。
7.“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感召。”
(1)這句給你什么感覺?(很高大、生命力強……)
(2)“巍巍然”和“撐立”讓我們有這樣的感覺。
8.我們分別讀了這段的四小句,感受到了這株柳形象上的“神奇”,請你連起來讀這段,整體感受一下。
三、引發(fā)想象
1.“風(fēng)從遙遠的河川……只有這一株柳樹奇跡般地保存了生命?!?/p>
(1)這株柳的“神奇”之處在哪?自由讀這句。
(2)讀這段話,要把體現(xiàn)這株柳“神奇”的關(guān)鍵詞讀好。
2.“自古以來……然而這株柳樹卻造就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p>
(1)干旱和寒冷絕不寬容任何一條綠色的生命活到一歲,一歲就是指柳樹沒有能活滿一年。說說你讀這段的感受。
(2)但是這株柳樹呢?是不可思議的奇跡。
3.同學(xué)們,讓我們不妨像作者那樣,也來發(fā)揮我們的想象。
(1)當(dāng)這株柳樹在高原的風(fēng)雪雷電當(dāng)中苦苦抗擊的時候,它的同類——那些平原柳樹,此時此刻可能在干什么?
(2)作者的家鄉(xiāng)灞河也以柳樹而聞名,待會兒說說它給你什么印象。
(3)師配樂朗讀第八自然段。
(4)讓我們讀課文的最后一段。
(5)這段話中的最后一句話,里面有兩個數(shù)字引起了你們的注意嗎?一個是九十九,一個是一。從這兩個數(shù)字中,你又讀出了什么?
(6)捧起書,一起讀最后一段,讀出你的感受來,讀出你對這一株柳的敬畏和贊美,讀出它的生命偉力。
四、拓展延伸
1.這樣的柳樹,讓我想起了一個人,一個我們學(xué)過的課文中的人物——司馬遷,他就像青海高原上的這株柳樹,在蒙受不白之冤之后,忍辱含垢,終于寫成了不朽的巨著——《史記》。讀著這株柳樹,我還想起了一句名言: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2.你想到了哪個人,想到了哪句名言了嗎?
五、總結(jié)提煉
1.今天,我很高興和大家一起去了青海高原,看到了那里唯一的一株柳樹。引讀——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
2.此時,我相信,這株神奇的柳樹也已經(jīng)深深地扎根在我們的心田,讓我們永遠記住它——“青海高原一株柳”(讀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