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風芹
【摘 要】:目的:總結超聲檢查乳腺腫塊臨床診斷經驗;方法:對婦科普查證實有乳腺腫塊者280例進行超聲檢查;結果:良性腫瘤265例,癌7例,可疑瘤8例;結論:超聲檢查為臨床提供可靠的診斷依據(jù),具有方便?無痛?無放射性鑒別腫物性質等優(yōu)點?
【關鍵詞】:乳腺腫塊;超聲檢查
【中圖分類號】R655.8【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1007-8517(2009)01-0095-02
乳腺是女性重要的性特征器官,乳腺疾病的發(fā)病率逐年增高,已成為嚴重危害女性健康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近年來由于高頻率高分辨力探頭問世,使超聲檢查在乳腺疾病的診斷方面已被廣泛應用[1]?2007年6月~2008年7月,通過婦科普查?證實有乳腺腫塊者280例來我院進行超聲檢查,現(xiàn)將結果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80例女性乳腺腫塊均來自婦科普查,占普查人數(shù)1400例的20%,最小19歲,最大64歲,平均44歲,其中部分病例通過跟蹤隨訪,經手術與組織病理證實?
1.2 儀器與方法 應用PHILIPS彩超診斷儀,探頭頻率3~12MHz,采用直接法沿乳房自上而下,自內而外進行縱向?橫向及放射狀連續(xù)掃查,同時檢查腋下?
2 結果
280例中,乳腺結構不良(乳腺增生癥)124例,占44.3%;乳腺纖維腺瘤71例,占25.4%;乳腺囊腫32例,占11.4%;癌7例,占2.5%;脂肪瘤31例,占11.1%;脂膜炎5例,占1.8%;乳腺結核1例,占0.4%;葉狀囊肉瘤1例,占0.4%;可疑瘤8例,占2.9%?
3 討論
女性乳腺的生長發(fā)育及其功能,受內分泌腺的控制,特別是垂體前葉及卵巢孕激素的影響更大?由于乳腺受卵巢雌激素及孕激素的影響,故亦隨月經周期而有變化,月經前期主要為乳腺增生性改變,乳房脹大,有輕微痛或觸痛,經后緩解,消失后復原?故超聲診斷乳腺疾病必須結合臨床癥狀及病史綜合考慮?
3.1 乳腺增生癥多見于30~40歲婦女,表現(xiàn)為月經來潮3~4天,乳房一側或兩側出現(xiàn)間歇性脹痛,逐漸加劇,捫之有多個大小不等的結節(jié),有壓痛,但月經過后,癥狀隨即減輕或消失?聲像圖特點:兩側乳房增大,但邊界光滑,完整;內部質地及結構紊亂,回聲分布不均勻;如有囊性擴張,乳房內出現(xiàn)大小不等的無回聲區(qū),其后壁回聲稍強;CDFI無特征性改變[2]?
3.2 乳腺纖維腺瘤多見于中青年婦女?20~39歲多見,約75%為單發(fā),雌激素是本病發(fā)生的刺激因子,活動度大,質地堅韌[3]?聲像圖特點:邊界光滑,完整,有一層光滑的包膜;內部呈弱低回聲,分布均勻,少數(shù)回聲不均;后方回聲增強或不增強;腫瘤呈圓形?橢圓形,也有呈分葉形或不規(guī)則形;CDFI顯示多數(shù)為無血流或少血流型;少數(shù)有鈣化,則呈顆粒狀,由于退化性改變所致,同時可見腫瘤內液化壞死?
3.3 乳腺炎多發(fā)生于產后哺乳期,以初產婦為多,開始發(fā)病時,患者有高熱?寒戰(zhàn)?乳房紅腫及疼痛,炎癥多位于乳腺的外下象限,形成硬結,有壓痛?繼而軟化形成膿腫,患側腋窩淋巴結腫大,白細胞明顯增高?聲像圖特點:在炎癥腫塊上檢查時,內部呈不均質的無回聲區(qū),但邊界增厚而不光滑:慢性炎癥或膿腫液化不全時,內部可呈不均質的光點或光團;CDFI顯示,腫塊內部及周邊呈點狀散在血流信號?
3.4 乳腺導管擴張癥是由于乳暈周圍的乳腺導管阻滯,引流不暢?停滯,繼而乳腺導管擴張,導管周圍出現(xiàn)無菌性炎癥,如乳頭出現(xiàn)血性或粉刺樣溢液,病變有大量漿細胞浸潤等?聲像圖特點,乳腺導管擴張,形成低回聲區(qū),形態(tài)不規(guī)則,透聲差,后方回聲不增強,而往往輕度衰減;CDFI顯示低回聲區(qū)內多見點狀血流信號,血流多位于病灶的中心處?
3.5 乳腺癌是從乳腺導管上皮及末梢導管上皮發(fā)生的惡性腫瘤?聲像圖特點:癌瘤處邊界不整,凹凸不平,無包膜,邊界呈鋸齒狀或蟹足狀,界限不清:內部多呈低回聲實性衰減暗區(qū),分布不均;癌瘤后壁回聲減低,內有微粒樣鈣化點;綜合上述聲像圖特征,結合局部皮膚是否呈橘皮樣改變,乳頭溢液,乳頭內陷隱痛等,如惡性可疑大,應建議盡早手術[4]?
4 體會
通過280例女性乳腺腫塊超聲檢查結果分析,筆者認為典型的乳腺疾病聲像圖有其特征性改變,超聲可以通過二維圖像?彩色血流圖?彩色多普勒為臨床提供可靠的診斷依據(jù),還具有方便?無痛?無放射性鑒別腫物性質等優(yōu)點?
參考文獻
[1]孫忠堯,劉管輝,王忠華,等.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對乳腺腫塊的診斷價值.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07, 18(3):136-138.
[2]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yī)學,第5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152-154,156-157.
[3]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第6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326.
[4]張青萍.現(xiàn)代超聲顯像鑒別診斷學[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726-732.
(收稿日期:200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