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一詞,很早就出現(xiàn)在古希臘哲學著作中。蘇格拉底與其弟子柏拉圖通過對話,闡發(fā)了智者對人類、對世界、對宇宙的追問。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有把對話運用到教學中的范例。語文課程改革吸納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把“對話”引入《語文課程標準》中:“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新課程實施以來,上述以現(xiàn)代對話理論為基礎的嶄新的閱讀理念正由專家層面進入實踐,直接改變著廣大教師的行為,改變著學生的學習方式?!皩υ挕边@個詞更是以較高的頻率出現(xiàn)在教學雜志上、專家講座中。然而,實際教學中有不少教師并沒有準確把握對話的實質(zhì),導致操作上出現(xiàn)了諸多偏差,使對話失去了靈魂。
一位老師教《狼和小羊》一文時出現(xiàn)的對話——
師:你對狼和小羊有怎樣的評價?
生1:狼聰明,羊愚笨。我要向狼學習,發(fā)揮聰明才智。
生2:狼狡猾,羊老實,老實是要吃大虧的。
生3:狼兇惡,羊善良,狼可恨,羊可憐。
師:發(fā)表自己的獨特理解,這是我們語文學習中要極力倡導的事,希望大家今后放大膽子去想,去說,這樣,自己的獨立閱讀能力才能提高。
《狼和小羊》旨在表達狼的陰險兇惡,上述課例中的“對話”失去了靈魂——課文的價值取向。
語文教學中的“對話”是有原則的,這個原則,《語文課程標準》的表述滴水不漏,“注意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該尊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即:在注意價值取向的同時,尊重獨特體驗。離開價值取向的獨特體驗是失去靈魂的體驗,是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所不允許的。
對“對話”原則的膚淺認識,導致對多元解讀的過熱追捧;對獨特體驗的過分珍視,導致有些教師“縱容”學生對文本價值取向的曲解和誤解。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是引導學生“知人論世”、“披文入情”,根據(jù)課文自身提供的信息,追求作品內(nèi)在的意義與讀者外賦意義的統(tǒng)一,而是出于對以往強制性的一元解讀的反叛,完全漠視文本自身存在及其呈現(xiàn)的意義,任學生別解甚至曲解作品的內(nèi)涵,甚而還把這當作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體驗成果;二是教學中對文本意義的漫無邊際的任意衍生,導致文本價值取向的失落,即在多元解讀的幌子下讓語文課上的閱讀感受成為名副其實的“思想的跑馬場”。這樣的對話,失去了靈魂,失去了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如何讓“對話”找到靈魂呢?
第一,讓學生與文本親密接觸,這是對話的前提。閱讀教學范疇中成功的對話必須根植于文本,讓學生與文本親密接觸,“潛心會文”,“切己體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獨立閱讀,獨立思考,與文本進行充分的“對話”,讓學生把文本讀通、讀透,了然于胸,悟出它的“個中品味”來。只有讓學生親歷閱讀過程,走進文本的語言深處,才能傾聽到文本的聲音,才能觸摸到作者的心靈,體驗到文本的情感,惟有如此,學生才會有與別人進行高質(zhì)量對話的“底氣”和“資本”,才能找到文本靈魂,才能創(chuàng)造出靈動的課堂。
第二,對話的關鍵在于教師的積極引導?!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睂嵤┬抡n程既不要忌諱教師的主導作用,又不要削弱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力爭使二者和諧統(tǒng)一?!皩υ挕敝械闹鲗加诮處煹奶釂?教師的提問要創(chuàng)設“大問題”背景,提出的問題不能小而碎,不能直白得學生一看就懂,一讀就會,要有思維訓練與語言訓練同步共進的價值,要扣住教材重難點。“對話”中的問題要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特征,要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對話”是師本、生本、師生、生生的多維交流,這就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問題環(huán)境。課堂上應放手讓學生提問、質(zhì)疑,要舍得花時間、下功夫引導學生提問,培植學生的問題意識。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育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教師要對紛至沓來的繁雜信息作恰當?shù)奶幚?。首?對錯誤的信息敢于否定,不要為了保護學生發(fā)言的積極性僅以“很好”“請坐”等含糊的語言搪塞過去,造成學生思維混淆。其次,對各種有效問題進行梳理,使之有一個合理的順序(如由淺入深的順序)。再次,對學生問題要點撥、講解,使學生疑問得到解決,在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中找到“靈魂”。
魏麗平,教師,現(xiàn)居甘肅會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