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閱讀教學中為孩子們創(chuàng)造讀的機會,尊重并鼓勵他們獨特的閱讀感受,挖掘情感因素,升華情感體驗,將讀進行到底。為此,語文教師可從以下方式中去嘗試:
一.以讀悟情,讀中有物
“讀”就是用語言文字符號刺激學生的感覺,反復讀,反復刺激,學生就能逐漸領悟課文的內容。因此,教師備課首先要備“讀”。如:采用什么形式讀,哪些句段重點讀,用什么感情讀,為什么用這種感情讀等,都要認真研究。而且作為教師,教前要練“讀”。教師的范讀是落實“滲透”思想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聲情并茂的范讀可以起到創(chuàng)設情境、受到情的感染和美的熏陶的作用。學生由此才會模仿去讀,進入角色,在反復讀中對文章有所感、所思、所悟。
二.帶質疑讀,以讀促思
教師在備課中,應根據(jù)“滲透”的目的,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以問促讀,熟讀深思。這樣,既能讓學生明確讀書的目的,又能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學生求知欲非常強,這時候讀書肯定非常專注,急于通過讀來探個究竟,“讀”誘發(fā)了學生的讀書興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以讀為主,以讀代講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講,把學生的學習轉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fā)展、提升的過程,使學生學習的過程成為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
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多來來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形成了模式化教學,語文教學沒有激情,沒有創(chuàng)造,沒有靈性。語文教學要想實現(xiàn)學生學的主動性,教師首先要打破課本,課堂的束縛;其次應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而讀作為最直接,最易接受的方式,更應納入到語文課堂中來。
要將“讀”做到讀出感情,讀出水平卻也不易。讀的方式也有很多種,如朗讀、默讀、速讀、表演讀等等。如果合理運用,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作為語文教師如何將“讀”扎根于語文教學中呢?我覺得應遵循以下原則:
1.善于運用語言來讀出感情。
對于教師,自己在教學中,不但要語言準確,有藝術性和科學性,而且要善于用形象生動、富有表情的語言來讀,使學生如臨其鏡,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從讀中使學生受到感染。
2.教師要指導學生入情入境的讀。
平常在很多公開課中,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也很注重課堂的“多讀”,但讀是讀了,學生卻未入情入境,表達不出真情,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為教師在教學中沒有滲透“情”的教育,沒有充分地發(fā)揮教材的感染力和教學的感染力。讀只留于表面,未進入學生心里。如果能做好這些,學生一定會讀出真情。
3.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表情、姿態(tài)、手勢來增加讀的感染力。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臉面則是心靈之鏡”。它們能以靈敏的變化,把各種復雜的內心世界,如高興、贊許、悲哀、憤怒、疑惑等思想感情在讀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為進一步通過讀來悟出人的品格及內心世界而奠定基礎。姿態(tài)和手勢具有形象鮮明,表達和激發(fā)人物的情感和文章的情感的作用,學生能得到最直觀、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如果教師在指導學生讀的過程中,能夠運用這些方式,對增加學生讀的感染力幫助會很大。
4.教師在備課中,應合理備“讀”的方式。
“讀”有好幾種方式,對于哪類文章采取哪種方式讀,教學中,隨著課程進展的步伐選擇哪種方式讀,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要反復揣磨。如在初讀時可采取速讀的方式,大概感知文章內容;在帶著問題讀時可采用默讀的方式,讓學生有充分的讀以反思的時間和享受自己獨特體驗的過程;如在最后悟讀時,可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將自己的所悟、所感表達出來。當然,也要根據(jù)文章的不同來決定讀的方式。如對于詩歌,要多采用有感情的朗讀,在朗讀中盡情感悟詩歌的韻味及思想。對于科學性的小品文,多采用默讀、速讀的方式感悟文章的知識性。對于故事性很強的文章,人物語言比較多,教師要善于采用有感情的朗讀,表演讀等形式。當然,還要根據(jù)教師、學生、文章個體的不同來合理運用。
“讀”是一種極具個性,融理解和表達于一體的綜合性活動,“讀”可以讓學生傾吐自己的心聲、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陶冶學生的情操,教師要善于運用這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多體會、多揣磨。
劉春艷,教師,現(xiàn)居河北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