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語文課本中,選了《雷雨》、《茶館》、《羅密歐與朱麗葉》和《三塊錢國幣》等戲劇篇目。如何優(yōu)化戲劇篇目教學,提高學生對戲劇的了解,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與審美能力,既達到教學目標同時又開拓學生視野、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其教學模式與方法值得我們深入探索。
一.明確篇目定位,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高中語文教育并不僅僅是為了傳播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文技能,同時也應當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修養(yǎng)及塑造健全的人格??鬃釉浴叭肫鋰?其教可知”,對于當今的中學生而言,具備良好的文學藝術修養(yǎng),了解經典名作,對于國家、民族的長遠發(fā)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戲劇篇目的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yǎng)具有更典型的意義。
雖然高中語文課本中選入的是戲劇劇本,但戲劇藝術是一門綜合性的舞臺藝術,劇本是作為其中的文學成分。作為教師應明確這一點,更應在教學內容上有針對性地加以選擇。我以為,在戲劇單元的教學中,由于課程主體在于對具體劇本的賞析,因此讓學生掌握關于戲劇的基礎性概念、理論就特別重要。主要分為兩個方面:1、在單元導論中應對戲劇乃至劇本的類別屬性與特征、相關基本概念做一個總體概述,講授戲劇藝術的特點,并對戲劇語言、戲劇的情節(jié)結構、戲劇沖突進行了基礎性理論的解析;2、講授具體篇目時針對具體作品所屬的流派、風格也應大致的介紹,比如《雷雨》和《茶館》不同,悲劇與喜劇的基本特征也不一樣。從戲劇劇本的類別屬性特征講授入手,隨后在對具體劇本的賞析之中結合這些基礎理論進行實例剖析,就能使學生明確所學劇本是作為戲劇藝術的一個部分,而不僅僅將之作為文學作品來看待。這樣的教學安排使得學生能掌握基本的戲劇藝術知識,通過對經典的、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賞析,通過鑒賞這種帶有創(chuàng)造性的感知、理解和評價活動,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感受和鑒賞戲劇的能力,形成高雅的審美情趣。
總之,教學內容的合理選擇對于戲劇單元教學實現知識的獲取、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等目標至關重要。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知識、能力等各方面的實際狀況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選擇和整合,適應中學生的接受特點。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啟發(fā)、互動教學
在傳統(tǒng)的戲劇單元教學中,一般以教師講授為主,重點分析戲劇沖突及戲劇語言。但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其不足之處: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如果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比較被動的地位,勢必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更難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培養(yǎng)他們的思考能力。針對戲劇單元的具體特點,作為教師必須要注重教學方式,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上進行啟發(fā)、互動教學,形成“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其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多方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當今中學生所處的時代是一個視聽信息豐富多元的時代,因此他們在知識接受方面也深受其影響。教師在課堂上首先就要通過各種方法不斷地保持與加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充滿興趣地去學習相關知識,從中感受文學藝術的魅力。如果學生在課堂上感受不到興趣,不愿意接受知識,那么就談不上達到課程的基本目的,更難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前面已經講過,戲劇藝術本來就是綜合性的舞臺藝術,因此戲劇單元教學過程多媒體化就很有必要了。教師可在課件中插入相應的戲劇演出圖片或視頻,或帶領學生觀看由劇本改編的電影,以直觀的視聽感受讓學生來了解劇本,還可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及情感體驗。在此基礎之上來分析劇本的藝術特色,就更為直觀清晰。
其二,運用啟發(fā)、互動模式,深化課堂教學。在學生欣賞具體戲劇作品前,教師應提出要求,啟發(fā)、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欣賞作品。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是件好事,但如果不適當地加以引導,尤其是在欣賞視頻片段時,學生可能會關注演員、服飾等因素而忽視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和深層蘊意。因此教師要發(fā)揮其主導作用,如在看《雷雨》電影前,我要求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分析交流,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劇本情節(jié)結構、戲劇沖突、人物形象、語言特點等等,然后與電影進行比較,分析那些改動了的情節(jié)與語言,哪個更能體現人物個性。如:魯侍萍是撕支票好,還是燒支票好?這時教師就要一方面要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要讓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共享資源,這也是一種社會能力的培養(yǎng)。在課堂上,教師既要及時對學生的研討進行反饋調控,捕捉其中的亮點進行強調,同時也要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教師對學生課堂研討的調控除了圍繞該堂課的主要教學目標外,還應特別關注對學生情感心智的培養(yǎng)。總之,互動式教學強調的是在教師的適當引導下,把思維的空間留給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由教師和學生在共同討論中完成教學目標。
三.開展課外活動,進行開放式教學
對于戲劇單元教學來講,開展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尤為重要。在課堂上加以賞析的只是有限的幾部作品,同時由于時間的限制,有些與篇目賞析相關的資料也難以在課堂上完全展示。而學生對于知識的需求也不是只滿足于教材介紹,需要更多的信息。根據本人的教學實踐,課外活動作為戲劇單元課堂教學的延伸,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第一,適當建立網上課堂與資料庫,將教學資源網絡化,積極與學生進行網絡互動。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將教學資源網絡化,有益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對于學生來說也不受時空限制,非常方便。網上課堂與資料庫可以彌補課堂教學信息量的不足,可從下列內容著手:1、與課堂講授劇本相關的基本資料(如相關介紹、演出圖片)、視頻觀看網址鏈接等;2、課堂教學的拓展性內容,如筆者在講授《茶館》時,就將對茶館主題進行探討的新觀點論文放在電子郵箱中供學生查閱;3、在講授劇本之外的其他代表性作品資料等,如莎士比亞的其他經典戲劇介紹等。課余還可以運用電子郵件對有興趣的學生進行具體指導。
第二,鼓勵學生參與與戲劇有關的實踐活動,拓寬視野。例如積極讓學生排演戲劇參加學校的課本劇演出比賽活動,或觀摩演出。這樣的活動有利于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劇本在戲劇這種舞臺藝術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對戲劇藝術的舞臺性有更深入的認識。如在排演《三塊錢國幣》時,在反復的排練中,讓學生充分了解了丁西林喜劇俏皮幽默的語言特點,其中雖不乏諷刺嘲弄的意味,但輕松俏皮的幽默遠勝于辛辣尖銳的諷刺,它不是引人哄堂大笑的諷刺喜劇,而是使人產生會心的微笑的幽默喜劇的特點。同時也要讓學生充分體驗楊長雄極強的正義感和同情心,成眾的沉著穩(wěn)重又不乏幽默,吳太太的自私、尖刻。值得教師注意的是,在學生參與實踐活動中教師還要進行點評并適當引導,加強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吸收。這種帶有創(chuàng)造性的感知、理解和評價活動,對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感受和鑒賞戲劇的能力,形成高雅的審美情趣,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有極大的幫助。
作為當代中學語文教師,應當精心設計好每一堂課,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探索和實踐互動教學模式,同時開展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有效促進學生對戲劇劇本的認識,使戲劇單元教學成為感受、欣賞文學藝術的殿堂,才能真正實現綜合素質的人才培養(yǎng)。
宋玉芬,教師,現居湖北武漢。